余剑峰等:公募基金经理管理能力、多重管理以及基金间未来表现交叉预测 | 研究成果

如题所述

中国公募基金市场的研究焦点在于揭示主动管理股票基金经理的管理实力与未来收益率之间的微妙联系。随着基金规模的膨胀,单个基金经理管理多个产品的现象日益显著,这促使市场迫切需要一套更为精准的评估体系来衡量他们的能力。基金作为中国家庭投资的基石,其影响力不容忽视,因此,评价基金经理和产品的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新发基金往往由知名基金经理引领,投资者对业绩的期待不仅基于产品的特性,更依赖于管理者的专业素养。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基金经理的过往表现能否作为预测其未来表现的可靠指标,以及这些能力指标是否具有跨产品应用的潜力。尽管投资者普遍关注管理团队,但管理规模对超额收益的贡献却饱受质疑。

本文深度探索了基金经理个体能力的跨产品度量,弥补了现有研究的空白。研究以基金经理为核心,关注他们的业绩持续性和跨基金收益预测,同时考虑了投资者行为的复杂性,如现金流、信息获取以及非理性行为对市场的影响。通过构建以基金经理为纽带的跨基金指标,本文在数据来源、能力衡量(经理层面和基金层面)以及多重管理规模占比等关键领域进行了深入剖析。

从历史数据来看,自2004年基金法实施以来,基金经理数量与多重管理现象同步增长,尤其在2015年后,单一基金经理管理多只基金的比例显著提升。尽管基金经理层面的多重管理高达55%,但基金层面的影响似乎有限,基金数量增长与多重管理基金增长基本保持平衡。图2和图3揭示了基金经理和基金能力指标对业绩预测的贡献,经理层面的μL指标显示出显著的历史预测价值,倾向于投资大市值和成长型股票,挑战传统定价理论。

研究发现,基金经理通过识别定价偏差获取超额收益,其能力差异在历史业绩中得以体现。构建的经理套利组合展现出显著的超额收益,不受定价因子解释。在产品层面,经理能力指标与现有预测工具结合,能提升预测的精准度。θL指标,经过截面动量控制,展现出对基金未来收益的预测潜力,即使考虑到动量和多重管理,其预测效果依然显著。实证研究表明,经理能力在基金未来收益预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进一步的研究揭示,基金经理能力与基金未来收益之间存在正相关性,预测能力随着估计周期的增加而增强。短期和长期经理的表现各有特点,历史表现指标对区分未来表现至关重要。通过稳健性检验,结论在不同变量和更新频率下保持稳定。因此,基金评级和监管机构应重视经理能力,以优化评价体系,推动市场的健康与效率。

在评价公募基金时,不能忽视经理的更迭对业绩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经理变更和历史业绩。投资者应避免盲目追逐明星基金经理,深入理解产品背后的因素。监管机构应加强金融教育,降低市场波动和流动性限制,以优化市场环境,实现资源的更有效配置。这一前沿研究成果出自清华大学资产管理研究中心的《清华金融评论》2020年12月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