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对仗

如题所述

  对仗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对仗多用于骈体文.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 ,《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 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3]。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2]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26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
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
“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
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
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
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
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
词还可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对偶,简称“工对”。这里
“美”与“朝”都是专有名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
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
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
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
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
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
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
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
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
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
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
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
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 对“嘴”,“脚” 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
“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
“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
别工整了。
关于诗词的对仗,在下文律诗的对仗及词的对仗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
谈到这里。
━━━━━━━━━━━
①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②字外有括符的,表示可平可仄。 ③“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
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
“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第2个回答  2018-07-05
  1、释义
  对仗工整是说明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相互映衬,同时语句也更有韵味,词语的表现力也得到加强。
  2、定义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3、对仗要求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格律诗对仗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6-26
一种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抑或拟人等等
对偶知道吗?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协调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
对仗,是用在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上的,要求在对偶的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使用同一个词语。
简单说,对仗比对偶还要工整,朗读起来也更为舒畅,而且涉及到了平仄音,只在诗词古文中使用。

参考资料:http://www.zhengjicn.com/xy/cz/dl/200702/1155.html

第4个回答  2008-06-26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另,上下联不能犯重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