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我意识

如题所述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

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成长。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各有特点。

扩展资料:

自我意识的特性: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

一,意识性

意识性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不是无意识或潜意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一切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社会性

自我意识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产物。这不仅因为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且因为它的主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属性的反映。

对自我本质的意识,不是意识到个体的生理特性,而是意识到个体的社会特性,意识到个体的社会角色,意识到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自我意识发展到成熟的重要标志。

三,能动性

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四,同一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一般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到青年中后期才能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自我意识。虽然这种自我意识有可能因个体实践的成败和他人的评价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到青年期以后,个体会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保持同一性。

正因为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才会使个体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心理面貌,从而使自己与其他人的个性区别开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我意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9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所持有的一种意识存在形式。人的自我意识能力使其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能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是形成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着。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心灵画家,那这个画家的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当他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并且能认识和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以及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时,这张画像就基本完成了。 自我意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主体的我,即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比如自我的性格、能力和行为等;另一个是客体的我,即被觉察到的我。比如,我们常常听学生说:“我觉得自己糟糕透了”,或者“我长大了当大老板”,这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对自身的觉察。而个体在生活中又时刻作为客体被自我和他人所认识,如“我觉得别人都看不起我”。自我意识是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概念,是伴随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在个体与周围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个体的自我意识是社会化的结果,同时,它的形成和发展又不断推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个体不断调节自己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个体的需要、动机等也伴随其中。如果个体对自己的优点缺乏信心,而过于关注自己的缺点,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反之,如果个体长期自我中心、盲目乐观,停留在暂时的成绩上,这将阻碍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反馈对学生的自尊有重要影响。任何惩罚和变相惩罚都有可能伤及学生的自尊。掌握学生特点,尽量从正面鼓励学生,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进步。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终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利于个体学习、工作顺利进行,也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和亲身体验,引导其学会在特定的场景中调控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社会规范。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01

第3个回答  2020-02-2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