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选举武状元的考试都有什么科目怎么选举?

详细点。问题同上

  武科举始创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200年。录取为第一名的便叫“状头”,“头”与“元”同义,所以俗称“状元”。“武状元”是对武科举最高一级考试——殿试后,皇帝对贡士中选定的一甲第一名赐予的称谓。据有关材料载,武状元可考的,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薛奕,到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的张三甲,共168人。
  我国古代科举萌芽于南北朝,但在当时,武选举颇受压抑。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519)二月,因为考绩时“铨别选格,排抑武人”,导致羽林军千余人在洛阳发生暴乱。以后,经隋、唐初,到武后执掌权柄时,开始在长寿元年(692)大兴科举。武则天曾亲自出题考试,开了科举考试中所谓“殿试”的先例,此外,她还倡导人们学习武艺,长安二年(702)首次允许学习武艺的人参加由兵部主持的科举考试,名曰“武举”。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繁多,但明经与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唐武则天始置武举后,地方州、县,每岁一如明经、进士之法,公开考试选拔,送武举子赴兵部应试。考试科目包括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翘关等项。还有负重,即负米重五斛,行二十步考为中第。至于“身材言语”之选,则取躯干雄伟、应对详明、有统兵才干及可为将者。若文职官吏求为武选,则取身高六尺以上、年在四十以下、强勇可以统人者。另外,考试中还有掌握特殊兵器等附加项目,如筒箭、机弩等。只要合格,不论出身门第、官位、家境如何,由兵部官员凭考试成绩,综合高低差异,分别抡才挑选,授予不同武职。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诏试武贡士。华州的郭子仪以“武举异等”中第,补右卫长史,累迁朔方节度使。在唐肃宗时,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遂成再造之功”,赐封汾阳王。只是唐代登科录中未记载武状元之事,也没有发现武科登科录。武举考试虽始于武则天,而终唐之世,也未见还有武进士科武状元之名。虽然有若干制科武选记录,进士科却尚未发现史料。但是,唐武则天终究举办了我国武举考试制度的第一次科考,此举不仅仅“混淆世族盘据”,也打破了腐朽的门阀荫袭世官的一统天下,开拓了“广收俊杰瑰伟英异之士”的新局面。唐朝的武科考每年举办一次,开科时间、间隔固定,确定了武科的“常科”特点,即“进士科”的特性。据说在洛城殿上,武则天还曾亲自阅试天下中式贡士。杜佑撰写的《通典》卷十五中记载武则天于载初元年(689)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另外,为避免考官利用特权,杜绝贿赂作弊,她还在科举史上首先下令在考卷上用纸糊上应考举子的姓名等个人资料。虽然此两项尚未形成规定和制度,但是应该说“殿试”和试卷的“弥封”及其在科考中运用,武则天也开了先河。

  五代十国虽设文进士科,却并未开武进士科。时至宋朝,武科举制度趋于完备。宋朝初年,鉴于唐末五代武人专横割据之祸,宋太祖提出“宰相须用读书人”的尚文抑武主张。宋太祖赵匡胤是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的。后又杯酒释兵权,将兵权牢牢抓在手中,他太知道把握军权的重要了。在他采用将武将养起来的办法后,怎么可能再招来一批呢。他宁肯充实加强皇家卫队,招募彪悍士兵来做自己的保镖。到宋太宗时,娱乐升平日久,武备愈来愈废弛,“业无可采,上马则陨”。以后又尚浮言、轻武备,武科久久不被人们所关注。天圣八年(1030),宋仁宗设武科取士,“亲试武举十二人,先阅其骑射而后试之”。庆历三年(1043)五月,又下诏设置武学于武成王庙(姜太公庙),此为我国建立武学之始。后来以朝臣吴育等奏疏反对,仅过三个月即废弃。庆历年间,皇帝下诏武科应试举人“先试以孙(子)吴(子)大义,以策对为去留,以弓马为高下”。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下诏复建武学于武成王庙,选文武官中知“兵”者在武学内作为教授。生员经考试按等第推恩,有两省待制,或本省钤辖以上三人保举,堪任将领者,兼领诸卫将军。生员以百人为额。宋朝武举已经根本上改变了唐朝以前凭武艺选拔人才的作法,仅保留了骑、步射两项,而且科考用弓不超过当时军队所用的弓力,大大降低了臂力的要求。此外,宋武举还添置了谋略的考核、“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韬》、《唐李问对》)经义理论的掌握、对兵书理论的灵活运用和解决当朝现实问题等为考试内容的对策。要是不能对《武经七书》烂熟于胸,通过经书大义和策问这两关就难上难了。因此,识文章、应策对成了入武闱的高门坎。由于“以策对为去留,以弓马为高下”,武艺高强而策对不入流的壮士被拒之门外。对于这类人,北宋时武进士科中特设了武艺“绝伦”科,在武举中设置绝伦科,是宋代武举的另一个特点。“绝伦”科举子的考试内容也有“策对”,只是在录取时放低了文章的标准,武艺考试要加试步射和弩踏,且使弓力也大大高于其他参试者。等到了南宋时,又将此科变为文武双全的优选科,终究断绝了仅凭武功入武闱的机会。由此可见,宋朝重文轻武,已经到了武举却要凭文章方能入选,才做得成武官的地步。这种情况延续到了明朝。

  北宋时将武举名列前茅者分为三甲,一甲一名武状元的名称已无疑,一甲二名和三名尚统称为榜眼,意指榜上双眼。直至南宋时才将一甲二名称为榜眼,而一甲三名则另称为探花。此后,状元、榜眼、探花的叫法再未改变。历明、清各朝沿袭下来。至此,武科举一甲一名“武状元”等名目已成定式。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又开武科解试,“武举解试始于神宗,三岁一试”。宋淳化年间还确定了考试弥封制。武科举、武状元从唐朝始设,至此,基本上完成了系统性、完备化建制的过程。

  自北宋仁宗赵祯天圣八年(1030)开设武科,到南宋度宗赵咸淳十年(1274)最后一科武举,共计开武举78科,产生78名武状元。宋代武举在唐代武举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完备。首先,宋代武举开始了殿试,整个武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解试、省试和殿试。殿试的出现显示出宋代统治者对武举的重视程度,其考试周期多为三年一次,亦有四年一次,也有第一次武举殿试与第二次武举殿试仅隔一年。从时间上看,宋代武举子是六月底在兵部报名后,八月考试。解试内容有二项,即考武艺和试文章。武艺以考弓马为主,先“步射”,后“马射”,由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具体承办,弓马合格,参加文章考试。文章考试先考策问,后考《武经七书》。省试在第二年的一月或二月,内容与解试基本相同。殿试在三月至五月,由皇帝亲试,先由皇帝考查骑射后,再考策论,而武状元则是根据考生的成绩与皇帝的好恶而产生出来。

  其次,在考试内容上,宋代武举一改唐代武举只重武艺的做法,变为既考武艺,又考策论,从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尚文抑武的倾向,其目的是为了求得能征善战的儒将,其结果是宋代的武进士与武状元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他们中的不少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的在朝政上做出了成绩,如朱熠、蔡必胜等;有的还成为军事理论家,如华岳、江伯虎等,有的成为独当一面的战将,如程鸣凤、许思纯、张建侯、厉仲方、周虎等人。

  再者,宋朝统治者首先建立了为武举而设的学校——武学,采用的教材是《武经七书》,使武举人才的培养有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武学,作为纳军事人才的培养于教育系统之中的军事学校,是宋代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一个贡献,也是宋代武举制度臻于完备的一个例证。?宋代武举制度也较注重相关法规的建设。南宋孝宗皇帝于淳熙六年(1180)颁布了武进士从军后在定级、授职等待遇的第一个法规——《补官差注格法》,此法大幅度地提高了武进士的授官阶别、待遇,对鼓励武进士从军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金朝武科举将武进士考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金朝武举并不重视对兵书的考核,而只重骑射。所谓有关孙、吴兵法考试,十道题只要通过三道,就能评为下等。

  除五代十国外,元代是另外一个没设武科举的朝代。据《续文献通考》记载:“元代不设武举,专事承袭”。元朝的统治者仅用蒙古人、色目人作为荫袭的武备官员,汉人则被视为可能造反的隐患,是极不可靠的潜伏势力。甚至于规定,汉人数家只允许有一把菜刀,铁制的器具似乎都存在着杀机。既不准汉人(包括未上阵的士兵)私藏兵器,也不准许他们学习武艺。汉人聚集在一起,因有谋反的嫌疑,也在禁止之列。自然不会有什么武科可言,也谈不上有武状元。

  明朝以文抑武,选举“陵夷”。《皇朝文献通考》中记载:“宋元以来,亦沿词赋策论之旧。至故明末,造取士则专尚文学而武备日弛,论官则争尚浮言而实政渐堕,人才盙窳,选举陵夷。”明太祖朱元璋揭竿而起,以刀剑夺取天下而称帝。他手下一大批武将也没有经过武学、考科举,全是无师自通,视武举无足轻重。虽然在洪武二十年(1387)“从礼部请,立武学,用武举,其武臣子弟令于各直省应试。”但是并未施行。至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昭天下文武官,举通晓兵法谋略出众者”在“帅府试策略,教场试弓马。”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至弘治十七年(1504)“改定武举三年一试,张榜赐宴。”只是主考官全由翰林院文人担任。最后一个明朝皇帝思宗于崇祯四年(1631)亲自阅视武殿试,他越来越感到以文章取武状元,授任武官,实在是“本末倒置,无过于此。”即使到明末,重在武艺臂力还是策问韬略之争,依然未休。明思宗下谕:考试武人就是要以技勇为主,如果有方略,即使是文字粗陋一点,也要录取。崇祯十四年(1641),皇帝已经深深领悟,得有奇谋异勇的武将来护卫朝纲,诏下,而无应试者。两年后明王朝灭亡了。人称明朝武科举仅用“陵夷”二字。

  清朝是武科举鼎盛时期,也是衰亡时期。清沿明制而采取文武并重的办法。满清是在马背上得天下的,崇尚武功是根深蒂固的。此外,从入关建立大清国,内外战事不断,武官战将的补充、内外战争的需要使朝廷不能不重视武备;而笼络汉族人中“武可拜将”的杰出人才也是维护一统的需要。顺治三年(1646)朝廷同时开始文科和武科考试,武科与文科一样,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一般三年举行一次,有新皇帝即位或皇帝、太后大寿庆典,另加恩科考试。考中者,有武生、武举、武进士之名。武童试分三场:头场马射,二场步射,合格者再试硬弓、舞刀、掇石,头二场称为外场。三场原试策论,后改默写《孙子》、《吴子》、《黄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韬》等武经七书,称为内场。经县试、府试合格,方能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试。武科乡、会试三年一次,顺治元年(1644),“定武举会试于辰、戊、丑、未年。各直省武乡试于子、午、卯、酉年”。武乡、会试都分内、外场。外场考官,顺天乡试和会试,钦简大学士、都统四人担任。内场考官,顺天乡试以翰林院二官员为正副主考,进士举人出身的京员为同考官。会试则以“内三院(翰林院等)二员为主考官,科臣二员、部臣二员同考官,御史二员为监试官”。各省乡试,以总督为监临,巡抚为主考,科甲出身的同知、知县四人为同考官,本省总兵一人同考外场。顺治二年(1645)规定:头场试马射,二场试步箭,再开弓、舞刀、掇石以试技勇。三场试策二篇、论一篇。顺治十七年(1669)曾停试技勇,康熙十三年(1674)又恢复。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为马、步箭各发六矢,增马射地?一矢。马箭以纵马二回发六矢,中三矢考为合式,缺一者不准试箭。步箭射三十步外布侯,发六矢中二矢为合式,缺一者不准试弓刀石。“弓必三次开满,刀必前后胸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三项必有一、二项合式,方准入三场。三场为内场,清初试策二篇、论一篇,康熙四十八年(1709)规定,以《论语》、《孟子》、《孙(子)吴(子)司马法》出题,改试论二篇。嘉庆十二年(1807)、以应武试者多不能文,又改为默写《武经》一段,百余字,即日完成,不能书写或涂写错乱者为违式。武乡试中额,康熙二十六年(1687)定为文乡试中额之半。雍正、乾隆时,以陕、甘健勇多于他省,两次增额20名。武会试中额,少则100名,多则300名。康熙三十三年(1694),内场分南北卷,康熙五十二年(1713),改为分省取中。

  武殿试亦三年一次。顺治二年(1645)定会试之后,在当年十月份内举行殿试。以内阁、翰林、詹事各部院堂官四人为读卷官,兵部满、汉堂官为提调官,御史为监试官。初制策题标目进呈,由皇帝钦定三条。试策后试马步箭弓刀石,历时二日。武殿试虽先试策论,后试技勇,录取名次先后,却以技勇为准。道光十三年(1832年),宣宗即有此诏:“武科之设。以外场为主。其弓力强弱,尤足定其优劣。至马、步射本有一日之长短,第能合式,即可命中。”“默写《武经》又其余事,断不能凭此为去取。”历科一甲武进士,均从能开十二力强弓的中式武举中挑取。试毕,由兵部将记名武举缮写名单进呈,再由皇帝亲定甲第,交读卷官填榜。然后在太和殿传胪,一甲三名赐武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武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武进士出身。一甲前三名,分别称为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不得人时,一甲亦可不满三名。例如: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三十年(185O)庚戌科,三次武科一甲分别只取一、二名。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恩科,仅取一甲一名,其余不补。以示抡才大典宁缺勿滥。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朝廷以武科“所习原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下诏“永远停止。”武科举历唐、宋、金、明、清等数朝,至此,寿终正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王来聘,明崇祯四年(1631年)武科会试,王来聘获第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授副总兵。崇祯五年(1632年),孔有德(明登州参将,后降清)据登州反明,官军久攻不下。次年二月,用火药攻城,城塌,官军杀入又被叛军击退。王来聘手持大刀身先士卒,再次登城拼杀,不幸受伤阵亡。清乾隆年间修《胜朝殉节录》赐谥"忠愍"。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武状元张三甲,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6
“状元”实际是“状头”之说。武科举始创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200年。录取为第一名的便叫“状头”,“头”与“元”同义,所以俗称“状元”。“武状元”是对武科举最高一级考试——殿试后,皇帝对贡士中选定的一甲第一名赐予的称谓。据有关材料载,武状元可考的,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薛奕,到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的张三甲,共168人。

宋朝的武状元

  宋朝,首开武举殿试之先河。宋武举一改唐武举只重武艺,不问文章的做法,注重考察武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欲选拔出才兼文武之儒将。宋朝自北宋仁宗赵祯天圣八年(1030年)开设武科,到南宋最后一科武举,共计开武举七十八榜,应产生78名武状元。目前,发现有姓名可考的武状元人数是8人,其中1名应视为武童试状元。

  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个可考的武状元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薛奕。薛奕是兴化(今福建仙游)人。像进士科一样,武举也锁试于礼部贡院,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和策文等,既考武艺,也考文才。薛奕在熙宁九年的大考中,力挫群雄,夺得第一。在薛奕中武状元时,福建人徐铎夺得文状元,当朝天子宋神宗高兴地赋诗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不过,宋代重文轻武,薛奕不像徐铎那么受宠。他大魁天下后,被授予凤翔府都监的官位。

  金乡镇坊下村有雍(永)宁桥,民间亦称“状元桥”,建于南宋时期,桥横贯东西,为梁式石桥,架设于金乡和钱库两镇的古道上。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陈文,宋室南渡时弃家从军,隶韩世忠部下,屡有战功,补水军将领。其长子陈鳌,试武进士第一,授东南第八将。次子陈鹗,擢廷试第一。兄弟俩均为武状元,“状元桥”即传其家事。

  从现有的资料看,北宋武状元的籍贯多为不详,武状元的地域性,主要表现在南宋时期。自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起,到南宋末年的48科武举中,共有14榜的武状元产生于今浙江省的平阳县,比例超过了四分之一。由此,平阳被誉为“武状元之乡”。另有八榜的武状元产生于福州,比例占到了六分之一。

文状元角力夺状元

  如果说孙家鼐是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的“别字状元”,那么,王嗣宗则是天下无二的“相扑状元”。

  天宝八年(975年),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主持进士科殿试,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两卷皆上乘佳作,难分雌雄。状元只有一个,谁当合适呢?宋太祖也会出点子,让两人当场角力,胜者为状元。角力即相扑,自唐末五代以来,极为兴盛。王嗣宗和陈识在大殿上便相扑起来。结果陈识倒地,王嗣宗获胜,成为大宋王朝的第15位状元。

武状元难倒文状元

  杨慎,明正德六年状元及第。他是明代最有名的大学问家。谁知像他这样的文状元,在对对联时却输给了一位武状元。

  相传杨慎状元及第后,在衣锦还乡的路上,他的船正巧和同是衣锦还乡的武状元的船相遇。同一条江,行驶两条状元船,虽说是千载难逢的盛事,但是,两条船谁走前谁走后,却遇到麻烦。两人都要自己的船先行,并且各说各的理。争来争去,两入决定比试一番。武状元道:“文比武比都行。”
杨慎一听,极表赞成。但自己一介书生,跟武状元比武显然不行。他既然说文比也行,当然提出比文。武状元道:“那好,我有一联,你若能对出下联,我甘愿随你尾行。否则,你得在我后面而行。”

  杨慎大为高兴。心想自己在题联对句上,从未输给任何人,难道还会输给他一介武夫,于是要武状元速出上联。

  武状元的上联是:二舟同行,橹速(肃)哪及帆快(樊哙),武状元利用谐音,指物喻人,含有“文不及武”之意,文思巧妙,意境深邃。杨慎虽是文状元,但苦思冥想也无法对出下联,只得忍辱随其后。

  对此,杨慎一直耿耿于怀。几十年过去了,都未想出满意的下联。直到他的儿子结婚时,他才从拜堂时响起的鼓乐声中受到启发,对出下联。他的下联是:八音齐奏,笛清(狄青)怎比萧和(萧何)!

客家女令文武状元逊色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有两位文、武状元高中后坐轿、骑马兴致勃勃地云游四方。经过粤东地区时,但见山山水水旖旎秀美,赞不绝口,认为如此风景难怪哺育出许多客家拔尖的人物。不过坐轿的文状元说:“传言客家妇女勤劳、俭朴又贤惠,就是文才差些。”武状元点头称是。

  这时,桥下河边有一少妇正在洗衣服,听到后便说:“不一定。”武状元在马上瞧见后说:“比武我不邀你,男人不与女斗,但文才方面我敢跟你比。”妇女道:“是吗?”武状元曰:“当然啰。”“那怎样比赛?”少妇问。文状元动了一会脑子说:“我们解谜作诗。请问,有头无尾是什么?有尾无头是什么?有头有尾是什么?无头无尾是什么?每句各猜一个字。”武状元拍了拍胸脯,悠然自得地说:“我是武官将士,理应一马当先,我念出来你们听吧:有头无尾是个士,有尾无头是个干,有头有尾是个丰,没头没尾是个三。”文状元念道:“有头无尾是个上,有尾无头是个下,有头有尾是个中,没头没尾是个口。”武状元洋洋得意道:“怎么样?”客家少妇微笑道:“原来是这样猜答,只可惜武状元念的没个口,文状元的下两句有一个口字。”武状元咳了一下:“那你来吧。”少妇念道:“有头没尾是个由,有尾无头是个甲,有头有尾是申字,无头无尾是个田。”
文状元“哇”的一声,惊赞道:“每句都有一个口字,高、高、高,实在是高。”

三科两状元

  泰州市姜堰地区流传着这么一副对联:“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说的是五百年之久的泰州刘氏家族兄弟两个皆中了武状元,哥哥叫刘荣庆,弟弟叫刘国庆。

  有记载:刘荣庆,字崇碧,乾隆四十九年武进士,殿试一甲一名,授头等侍卫,功迁总兵,道光元年升贵州提督。刘国庆,字沐园,乾隆五十四年会试中得第一,殿试中一甲一名,状元及第,也因为累积战功,官至总兵。兄弟二人先后高中武状元,其间只隔一科,这就是对联中的“三科两状元”,这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在当时更是传为美谈。《履园丛话》中就这样说:“泰州刘荣庆、刘国庆同胞兄弟为武状元,古今未闻,亦为熙朝盛事。”

  刘氏家族从先祖刘福春有习武传统。刘福春明朝时在苏州任指挥副使,后朱元璋驾崩,朱棣即位,清洗朱元璋的旧臣,刘福春被迫举家迁到现在的姜堰一带定居下来,这就是现在的刘家埭。由于刘福春本人是吃武功饭的,后人的习武之风很盛。

  在他诸多后人中,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刘梦金,一个叫刘凯歌。刘梦金是姜堰刘氏的第七代传人,1752年,中了武进士,殿试二甲第一名,钦点花翎侍卫,因为屡建战功,后官至漳州镇总兵;刘凯歌是刘福春十二世孙,官至武显将军,他生了4个儿子,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状元外,还有老二刘佩馨,老四刘福庆。据《耐庵从刻》中记载,刘荣庆在殿试时,将一块重300斤的大石放在膝盖上,用毛笔写下了“天子万年”四个大字,脸不改色气不喘。乾隆皇帝称赞说,刘荣庆“文武天资,宜其大魁天下也”,刘荣庆就这样夺得了武状元。

  相传刘凯歌的4个儿子中,老二刘佩馨武艺最好。某日兄弟几人酒酣比武,刘荣庆、刘国庆都是一箭毙鹅,而刘佩馨一箭射去鹅鼻肉冠。本来刘佩馨是和三弟刘国庆一起进京赶考的,父亲刘凯歌怕兄弟“自相残杀”,就半途召回了刘佩馨。后来刘国庆为感谢哥哥,将自己的封赠转让给了他。不知道是不是刘佩馨有了封赠后就懒得去应考了,不然刘家再出个状元也有可能。老四刘福庆在家里最受父兄宠爱,他很孝顺,且很聪明,五岁就能背诵唐诗,十多岁励志古文,是刘氏这个武术之家里唯一的文人。刘福庆后考入京师国子监读书,成为贡生。外面的人将他们四兄弟称为“大状元、二举人、三状元、四贡生”。

  刘荣庆官至提督,刘国庆记名以提督用,刘梦金官至总兵,还有个刘佩馨官至副将,加上刘福春,官至副指挥使,这就是对联中的“一门五提督”的典故。

  现在的状元村里还有他们兄弟当年练功用的一块大石头,石头高68厘米,宽34厘米,厚26厘米,两侧有凹槽,供双手掇石用,练功石重300多斤,现在即使当地的大力士,也无法举起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16
已解决问题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中国古代武状元考试考什么? 10 [ 标签:中国 古代,武状元,考试 ] 中国古代武状元考试考什么? 三次考试都考什么?就是考举人,贡士,进士都考些什么?如果知道童子试考什么就更好了,谢谢。 希望简洁!谢谢!龙颜 回答:6 人气:6 解决时间:2009-08-08 23:34 满意答案 唐代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宋代开始,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元代武举废止不行。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并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28
  《书经》中记载:“若乃文乃武,相与并论”。孔子曰:“有文事必有武备。”管子曰:“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武”就是这样慢慢地来到了人间,“武”之秀出于众者也由此脱颖而出。

  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创造的一项人事选拔制度,武科举则是中国在军事上选取武官的又一创举。不论“应运而生”的武科举随封建社会的需要而诞生,还是最后成为历史发展的桎梏而被废止,这其中上千年的历史也是值得人们研究、反思的。在我国古代,称考取武进士为“跳龙门”,李白曾说过:“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而通过殿试作为全国第一的武状元,则被世人叫做“独占鳌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