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的《桃花扇》

介绍一下男女主角从相遇到相爱的过程及剧情,稍微详细一些,谢...

故事发生于明王朝覆亡的前夜,当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关内爆发了农民大起义,关外的清兵也虎视眈眈,随时欲乘机而入。1643 年春,复社文人写了一篇留都防乱公揭来声讨他。时复社领袖之一、河南侯朝宗正旅居南京,被大家推为领袖。

一日,南京文士群集孔庙祭祀,阮大铖也想来趁机活动。见树上所贴公揭即撕下,因而引起公愤,遭到一通痛打。正值阮的盟弟、和复社文人也有交往的杨龙友走来,上前解劝,阮大铖遂得借机会逃跑。

当夜,杨龙友置酒为朝宗洗尘,河面上起伏着一片笙歌女乐,朝宗不禁随口吟哦“商女不知亡国恨”的诗句。时秦淮名妓李香君所乘画舫正好经过,香君闻声有感,低声地漫答:“不知亡国恨的岂只是商女”,引起朝宗极大的注意。

第二天,杨龙友偕侯朝宗到媚香楼去拜访香君,此时香君正与姐妹们做“盒子会”,例不见客。朝宗受香君养母李贞丽之教,将扇子抛到楼上。香君见扇破格相见,款待殷勤。

杨龙友见状乃怂恿朝宗梳拢香君,并愿代为筹措妆奁花销。阮大铖知道此事,便请杨龙友代赠侯朝宗白银300两。朝宗不明底细,听凭龙友一手筹办,乃与香君定情。

定情之夜,朝宗题诗扇上,赠与香君作定情之物。定情次日,香君向朝宗问及妆奁花销,闻系杨龙友所赠,颇感诧异。适逢杨龙友来访,询问后方知阮大铖所赠,香君立时摘下珠翠,卸下罗衫,请杨龙友退还阮大铖。

1644年5月,崇祯吊死煤山,阮大铖勾结凤阳总督马士英拥立福王在南京继位,大权在手,对复社文人大肆搜捕。朝宗被迫离开南京,与香君告别,去投奔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阮大铖为泄私愤,借着马士英想笼络淮阳督抚田仰的机会,献计买李香君送给田仰作妾。

香君情属朝宗,誓死不嫁,以头触桌,昏厥于地。杨龙友爱莫能助,只得劝香君养母李贞丽代替香君嫁给田仰。杨龙友见朝宗的定情诗扇溅了斑斑血迹,随手把它点染成几枝桃花。时香君师傅苏昆生前往扬州,香君便将溅血诗扇托他带给朝宗以代书信。

马、阮为了迎合福王的意旨,大抓秦淮歌女来排演阮大铖所编写的《燕子笺》,香君也被抓去。这时,侯朝宗已离扬州重返南京。他到媚香楼寻找香君,为缇骑所发现,被逮入狱。某日,阮、马观赏香君演出《燕子笺》。

香君就《燕子笺》原腔韵,自编新词,痛骂马、阮。马、阮大怒,欲置之死地,幸杨龙友在坐,婉言求情,遂被软禁。

1645年4月,清兵攻破扬州,史可法殉国,南京城里一片混乱,福王和马、阮仓皇夜遁,香君得同伴相救逃至栖霞山葆贞庵避难。光阴荏苒,转瞬八年,香君日夜思念朝宗,不觉恹恹成疾。

一日,朝宗突不期而至,久别重逢,香君不禁喜出望外。不意朝宗一卸风衣,呈现一衣清装,业已蕹发易服,依附清朝。香君大惊,知已变节投敌,乃严词斥责,井撕碎定情诗扇,以示决绝。朝宗自惭形秽,乃黯然而去。

本剧以“复社”文人侯朝宗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涉及到明末的一.些重大事件,既昭示出南明覆亡的历史教训,也表现了原作者的亡国之痛和“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全剧赋予李香君忠于爱情、敢于反抗好佞强暴的高尚品格,她的坎坷命运与情操相当感人。全剧结构严谨,脉络分明,侯、李爱情是铺衍情节、展开社会描写的一条线索,而诗扇作为贯穿全剧的道具,则既是侯李定情的标志调又是他们离合的象征。

该剧以悲剧结局,能不落大团圆的窠臼,标志了该剧艺术上的新探求。

扩展资料: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

《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  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桃花扇》是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重大事件均属真实,只在一些细节上作了艺术加工。以男女情事来写国家兴亡,是此剧的一大特色。 该剧作问世三百余年来长盛不衰,已经被改编成黄梅戏、京剧、话剧多个剧种,频频上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30

明思宗崇祯末年,“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来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落第未归,寓居荧愁湖畔,经杨龙友介绍结识李香君,两人情好日密。

订婚之日,侯方域题诗扇为信物以赠香君。

当时隐居南京的魏忠贤余党阮大铖正为复社士子所不容,得知侯方域手头拈据,遂以重金置办妆奁,托其结拜兄弟杨龙友送去以笼络侯方域,意欲借以缓和与复社的关系,被李香君看破端倪,义形于色,退回妆奁,阮大铖因此怀恨在心。

李自成攻占北京,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登基,改元弘光,擅权乱政,排挤东林、复社士子。

时镇守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兵逼南京,弘光小朝廷恐慌。

因左良玉曾得侯方域之父提拔,侯方域遂写信劝阻,却被阮大铖诬陷为暗通叛军,侯方域为避害只身逃往扬州,投奔督师史可法,参赞军务。

阮大铖等逼迫李香君嫁给漕抚田仰,李香君以死相抗,血溅定情诗扇。

后杨龙友将扇面血痕点染成桃花图,这就是贯穿全剧的桃花扇的来历。

阮大铖邀马士英在赏心亭赏雪选妓,被李香君趁机痛骂以泄恨,但仍被选入宫中教戏。

李香君托苏昆生将桃花扇带给侯方域,侯方域回南京探望,却被阮大铖逮捕入狱。

清军渡江,弘光君臣逃亡,侯方域方得出狱,避难栖霞山,在白云庵相遇李香君,在张道士点醒之下,二人双双出家。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桃花扇》描写了一个朝代的灭亡,造成这个朝代灭亡的原因不是某一个人的过失,承担最后悲剧结局的也不是一个人,而面临悲剧命运进行抗争的也不只有一个人。

所以,从悲剧主体来看,《桃花扇》的悲剧主体带有群体性的特征。

它描写的是群体的悲剧。

在个人与历史的对抗中,人的力量永远也无法最终战胜宇宙和历史,也永远都无法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所以,个人的毁灭是必然的。

在揭示了这样一种必然的结果后,《桃花扇》所展示的实际上是在注定的悲剧结局下个人的命运史。

剧中的人物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错误,但是作者原谅了他们的这些错误,而向更深的层次寻求原因。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桃花扇》是一部命运悲剧。

人物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自己的悲剧命运,而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正如前所说,不是个人,也不再是社会,而是历史的必然的力量。

与主流的大团圆结局戏曲不同,《桃花扇》是少数能够将悲剧精神贯彻到底的作品之一。

作者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如意,但并没有企图掩饰或弥合这种不如意,作者与处于其中的悲剧人物一起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性事件,是否有一个可以指向完美的解决办法,到了戏曲结尾。

作者没有而且似乎也不愿意再为这些不幸的人物寻找出路了,他通过人物的悲剧性结局更加清晰和残忍地向人们展示生活中存在的对立和分裂,并且,这种对立和分裂是无法弥合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复社公子侯方域在秦淮遇名妓李香君,两情相悦,侯方域送香君一面白扇定情,魏党余孽阮大铖听闻此事,托人转送嫖资,香君知道是阮大铖给侯方域送的嫖资后,劝说侯方域坚决予以退还,因此二人得罪阮大铖,阮重新上位后,迫害此二人,侯远走异乡,香君也闭门不再接客。后来阮想上司介绍香君,并逼迫她赴宴接客,香君不从,一头撞向香案,破了相,香君鸨母代她去赴宴,此事变算作罢。香君额上鲜血飞溅到扇子上,落下点点斑斑的红痕,添上数笔,便改成了一树桃花,此扇就成了桃花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