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

今年中国的GDP可能超过日本,经济总量将达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长“胖”了的GDP。你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少于1000字) 大家帮帮忙啊,本人不乞求有完整版的论文,只要是跟这个有关的,可以抄进论文里去的就行,最好呢,好心人,帮我把网上的资料排版下,变成篇小论文,谢谢,在下是高中生,不需要很高的要求。感激不尽/.

今年中国的GDP可能超过日本,经济总量将达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长“胖”了的GDP。这样的大喜讯经过专家提前“公布”,令中国狭隘的民族主义弹冠相庆,在网络上奔走相告,喜不自胜。超过日本,我们就坐世界第二把交椅了,下一个目标就是超过美国,那就是梦寐以求的大目标临空而降——做世界老大,能不令人高兴么?这就说明,GDP总量与GDP人均完全是两码事。在我们还没有超过日本之前,不妨看看现在是世界第二的日本公民过得有多滋润。2008年日本的人均GDP是42480美元,中国为3260美元(年底汇率),是中国人的13倍多,要缩短这个距离,真不知道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其中很大一部分又是靠外资投资拉动。外资在中国制造了可观的“中国GDP”,但利益却通过商品出口转到了外国,中国 GDP越高,为国外输送的利益越多。诚然,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在巨大的DGP蛋糕分切中,只要把蛋糕做大,中国总会落到一些好处。我只是提醒,所谓 “中国GDP”并非是一个全归中国所有的东西,也不是一个中国人人得益的东西。
  
    当经济总量的蛋糕做大,而分配蛋糕却严重不公时,GDP越大,人们被剥夺的感觉越强,越发埋藏着社会危机。事实上,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正在加剧。1994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就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2007年更是高达0.48。(注:据2007年联合国发布的最新数据,日本的基尼系数仅为0.25)
  
    另一个数据同样可以佐证。2006年,世界银行报告称,中国4%的人口掌握了70%的财富,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60%的财富。因为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人均GDP也就成了一个“虚假的繁荣”,如若中国绝大多数人在人均线之下,这样的人均不过是掩盖了多数人的贫苦。我们不需要总量的虚空幸福感,也不需要人均的虚空幸福感,而是要真实的幸福感。
  
    显然,正如某些人所说的,中国算不上强大,而是肥大。肥大不仅没有多少力量,而且还隐藏着诸多的致病的因子。具体到中国经济分析,那就是,中国经济的含金量很低,科技创新不力,经济高增长,靠出卖廉价劳动力和付出沉重环境代价换取。这种隐藏的病因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相继致病了,那就是,我们为了这个“肥大”付出了过高的代价,环境污染、怪病丛生,产品质量安全屡屡发生,国富民未富,弱势群体在为生存而痛苦挣扎。尽管,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致力于改变,但任何变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单纯为“中国GDP年内超过日本”举杯相庆是很盲目的。如果我们只沉迷于这样的数字游戏,那么官方尽可以大玩数字游戏,注水、放卫星,把中国弄成一个充气娃娃。要知道,放卫星,亩产十万斤我们都玩过,贻害无穷啊。
  
    其实,中国GDP年内超过日本又不是头一回。清朝,中国GDP在世界上数一数二,远远高于日本,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个中原因很复杂,我以为有一条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中国的GDP虽然很高,但中国仍然是一个穷国,靠茶叶、瓷器赚钱,十分低端。日本GDP虽然不及中国,但含金量十分高,靠大炮轮船赚钱,是一个富国。
  
    据说,在1949年,中国的GDP也高于日本。毕竟,二战后日本是战败国,但是日本的科学技术还在,先进的制度还在,人才还在,所以在战后短短20年时间又迅速崛起。
  
    由是观之,没有建立在一流的制度、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基础之上的GDP,只能是肥大而非强大,是经不起考验的。 亚洲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日本和中国,在竞争中结束了2009年。
  中国依旧保持了8.7%的增长率,有望很快将替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日本在这一位置保持了40多年。
  加拿大皇家银行香港分行的高级战略家表示,在2009年,中国很可能已经超过日本,即使没有超过,也会在2010年超过日本。
  1月21日,中国公布2009年名义GDP为33.5万亿人民币,即4.9万亿美元。日本公布的2008年名义GDP为505.1万亿日元,即5.5万亿美元。据预测,日本2009年经济会缩水6%左右,名义GDP有可能会下降到5.2万亿美元。按计划,日本会于2月15日公布该数据。
  日本第一生活研究机构(DaiichiLifeResearchInstitute)首席经济学家称,从名义GDP来看,日本和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非常接近。
  另有分析家表示,在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恢复到两位数的增长,并且有望在2010年依旧保持强势,而日本由于持续的通货紧缩和人口减少,很可能在2010年退居到世界第三的位置。如果没有中国的经济繁荣,日本经济将更加萧条,因为中国和日本互为重要贸易伙伴。
  汇率的波动,使得两国经济对比非常复杂,如果日元持续疲软,将加快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步伐。
  普华永道在其近日的报告中预测,中国可能会在2020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而印度会在2030年超过日本,成本第三大经济体。
  由于中国有13亿人口,其人均GDP还远远低于仅有1.2亿人口的日本,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国人均GDP只有3259美元,世界排名104位,而日本人均GDP高达38457美元,位居23位。
  日本经济在二战后开始快速恢复,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曾普遍预测日本会超过美国。但九十年代初期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其经济遭遇了10年发展停滞时期。直至2009年第二季度,日本经济才恢复正增长。但是,由于消费价格下降、公共债务居高不下和国内需求不振等原因,日本经济依旧偏弱。
  而中国自30年前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1978年以来,中国年经济平均增长率高达9%,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由于世界经济危机,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放缓的趋势,但中国政府出台了的庞大的经济刺激措施,使其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反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5
如何看待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1)市场经济不反映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它可以存在于不同性质的经济制度之中,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利用.
(2)在社会主义社会,广泛存在社会分工,生产者都是彼此独立的,因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而市场经济是同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它反映商品经济的性质.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市场,他们必须根据市场来决定和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其利益也只能通过市场才能实现.
(3)市场经济在宏观上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微观上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从而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激励创新.
(4)从几百年的世界历史看,市场经济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历史的必然.近代史表明,自然经济因其封闭,保守而发展缓慢无法同市场经济比拟;两种经济运行机制表明,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两者缺一不可,排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缺乏生机和活力,没有生命力;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改革每前进一步,都释放出推动经济发展的能量,给国民经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上优于计划经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