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温燥和凉燥应如何区别对待?

秋季温燥和凉燥应如何区别对待? 禁止在此发布不良广告信息!

 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内经》中说:“燥胜则干”。这就是说秋季燥邪侵入人体多损伤阴津,使人体出现一系列阴津不足、干燥失荣的表现,因此,治疗“秋燥”症必须采用滋阴润燥的方剂。   秋季的燥邪随着气候有温凉的不同,临床上常把秋燥分为温燥症与凉燥症两种。  温燥症状,属于初秋感受燥邪,往往带有夏暑的余热,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干咳少痰痰粘难咯,咽干口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服用“桑杏汤”效果较为理想:桑叶、杏仁各10克,沙参、梨皮各15克,淡豆豉、栀子、川贝、甘草各5克,清水煎服,每日一剂。  凉燥症状,多为天气到了晚秋感受燥邪,往往带有近冬的寒气,症见恶寒,微有发热,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白而稀,头微痛,无汗。治疗可予“加味杏苏散”:杏仁、云苓、前胡各10克,桔梗6克,苏叶、枳壳、法半夏、甘草各5克,陈皮3克,生姜3片,大枣3枚。清水煎服,每日一剂。  至于秋燥症的预防,可用胡萝卜60克,荸荠、茅根各3克煎水作饮料;或单纯煲红萝卜汤,或以雪梨炖冰糖作润肺清燥之用。以上方法,效高物廉,容易做到,不妨一试。秋季宜食养肺果蔬 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损伤肺,出现皮脸干裂,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种秋燥病症。而秋季大量上市的许多新鲜水果和蔬菜,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不仅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之功效,而且能治疗与肺有关的疾病,是秋季养生保健的最佳食品。梨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葡萄葡萄营养丰富,酸甜可口,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生食能滋阴除烦,捣汁加熟蜜浓煎收膏,开水冲服,治疗烦热口渴尤佳。经常食用,对神经衰弱和过度疲劳均有益身体健康。新妈妈秋季养生 中医认为,秋天主燥,燥邪当令。若燥邪致病可以出现口干、鼻干、咽干、干咳、皮肤干燥等,因此应多吃一些润肺生津食品。对于刚生完宝宝的新妈妈来讲更应如此,因为中医讲男属阳,女属阴;男主精,女主血,燥邪易伤阴血。而处于哺乳期新妈妈们身体各系统会发生巨大的适应性变化,这时需要补充更多的各种营养素,特别是蛋白质、钙、铁、锌、维生素类的需要量更大。秋天是各种瓜果蔬菜最丰富的时候,最适宜进行膳食疗法。此期的饮食原则为:首先应该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鱼、虾、瘦肉、奶、蛋、豆制品,每日蛋白质按1~1。2克/公斤体重;脂肪摄取不宜过多,占总热能的20%~25%即可;多摄取钙、铁、锌等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建议多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15
秋季温燥和凉燥应如何区别对待?
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内经》中说:“燥胜则干”。这就是说秋季燥邪侵入人体多损伤阴津,使人体出现一系列阴津不足、干燥失荣的表现,因此,治疗“秋燥”症必须采用滋阴润燥的方剂。   秋季的燥邪随着气候有温凉的不同,临床上常把秋燥分为温燥症与凉燥症两种。  温燥症状,属于初秋感受燥邪,往往带有夏暑的余热,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干咳少痰痰粘难咯,咽干口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服用“桑杏汤”效果较为理想:桑叶、杏仁各10克,沙参、梨皮各15克,淡豆豉、栀子、川贝、甘草各5克,清水煎服,每日一剂。  凉燥症状,多为天气到了晚秋感受燥邪,往往带有近冬的寒气,症见恶寒,微有发热,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白而稀,头微痛,无汗。治疗可予“加味杏苏散”:杏仁、云苓、前胡各10克,桔梗6克,苏叶、枳壳、法半夏、甘草各5克,陈皮3克,生姜3片,大枣3枚。清水煎服,每日一剂。  至于秋燥症的预防,可用胡萝卜60克,荸荠、茅根各3克煎水作饮料;或单纯煲红萝卜汤,或以雪梨炖冰糖作润肺清燥之用。以上方法,效高物廉,容易做到,不妨一试。秋季宜食养肺果蔬 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损伤肺,出现皮脸干裂,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种秋燥病症。而秋季大量上市的许多新鲜水果和蔬菜,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不仅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之功效,而且能治疗与肺有关的疾病,是秋季养生保健的最佳食品。梨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葡萄葡萄营养丰富,酸甜可口,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生食能滋阴除烦,捣汁加熟蜜浓煎收膏,开水冲服,治疗烦热口渴尤佳。经常食用,对神经衰弱和过度疲劳均有益身体健康。新妈妈秋季养生 中医认为,秋天主燥,燥邪当令。若燥邪致病可以出现口干、鼻干、咽干、干咳、皮肤干燥等,因此应多吃一些润肺生津食品。对于刚生完宝宝的新妈妈来讲更应如此,因为中医讲男属阳,女属阴;男主精,女主血,燥邪易伤阴血。而处于哺乳期新妈妈们身体各系统会发生巨大的适应性变化,这时需要补充更多的各种营养素,特别是蛋白质、钙、铁、锌、维生素类的需要量更大。秋天是各种瓜果蔬菜最丰富的时候,最适宜进行膳食疗法。此期的饮食原则为:首先应该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鱼、虾、瘦肉、奶、蛋、豆制品,每日蛋白质按1~1。2克/公斤体重;脂肪摄取不宜过多,占总热能的20%~25%即可;多摄取钙、铁、锌等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建议多食。
第2个回答  2015-08-23
“天兔”渐远,秋意也渐浓了。什么是秋燥,什么是温燥,各有什么症状?
  台馨门诊部台湾中医林坤岳博士指出,温燥和凉燥确实有明显区别。“秋燥”是人体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见于初秋天气尚热或久晴无雨的时候,后者则开始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会导致津液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
  温燥
  干咳少痰、咽干口燥
  秋季如何分辨温燥和凉燥,可按照以下方法。温燥,属于初秋感受燥邪,往往带有夏暑的余热,表现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干咳少痰、咽干口燥、小便量少、大便干结。
  对于温燥,饮食养生原则要以清热滋润为主,除滋阴润燥外,还需清泻肺热,可食百合粥、银耳粥、莲藕排骨汤、银耳杏贝汤等,果蔬可多食梨、荸荠、莲藕汁等清热润肺食品。
  治疗宜甘凉濡润,用沙参麦冬汤、玉竹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
  建议市民可以服用“桑杏汤”,效果较为理想:桑叶、杏仁各10克,沙参、梨皮各15克,淡豆豉、栀子、川贝、甘草各5克,清水煎服,每日一剂。
  凉燥
  微有发热、鼻塞流涕
  凉燥,属于晚秋感受燥邪,往往带有近冬的寒气,便现出恶寒、微有发热、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白而稀、头微痛、无汗。对于凉燥,饮食养生原则要以祛寒滋润为主,除滋阴润燥外,应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热量较高的食物。梨粥、百合粥、银耳粥仍可食用,可增加一些瘦肉粥类,如煮粥时加些瘦肉、皮蛋等。可进食栗子粥、莲子粥、龙眼肉粥、红枣粥等,并多食一些温性的蔬菜水果,如南瓜、葱姜、香菜、杏、大枣等。治疗宜辛开温润,用杏苏散、葱豉汤。
第3个回答  2013-08-25
 凉燥
  ①病证名。外感燥证之一,系感染秋燥之邪而偏寒者,与温燥相对而言。亦称燥凉。《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初起多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状类风寒,然又见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舌苔薄白而干,脉浮弦紧。治宜辛开温润,用杏苏散、葱豉汤。如寒热已解,肺燥移于大肠,证见胸满腹胀便秘,咳嗽不爽而多痰,治宜当肃肺化痰,润肠通便,用五仁橘皮汤。 温燥 ,病名。指在秋季感受燥热之邪。《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久睛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证见身热头痛,鼻唇觉干,干咳无痰(或咳痰少许而粘滞不爽)咽喉干痛,心烦口渴,亦有咳逆兼见上气、微喘者,脉微数,苔薄白,舌面少津或无津,舌质偏于红绛。宜辛凉解表,兼以润肺生津,用桑杏汤。燥热甚而劫津者,宜甘凉濡润,用沙参麦冬汤、玉竹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燥劫胃阴,用五汁饮。胃液干燥,外邪已尽,用牛乳饮。燥甚引发气血两燔者,用玉女煎。久病燥伤肝肾之阴,易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脉弦细,舌光绛,甚则痉厥。治宜育阴潜阳为主,用三甲复脉汤、专翕大生膏等方(见《温病条辨·秋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