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东里镇郑氏起源分布

雷州东里镇郑氏起源分布

  东里镇位于雷州半岛东部,又是东海岸的一个小半岛,面积136.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下辖21个管理区,132个自然村,人口67276人。
  镇政府所在地--东里圩,距雷城41公里。农业以番薯、甘蔗、花生、眉豆为主。番薯尤为出名,每年种植2万多亩,最高亩产1.2万斤。总产3万多吨。沿海渔业和盐业比较发达,大小船只920艘,每年捕捞大虾、墨鱼、鲳鱼、鱿鱼、海蟹等鱼产品,产值2000多万元。海水养殖闻名省内外,精养虾池一万多亩,年产对虾1000吨以上,产值3000多万元。是雷州市对虾生产的主要基地。
  泥蚶螺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海鲜,已有500多亩,产品销往汕头和港澳,很受欢迎。东里地下矿藏比较丰富,已发现的有锆英矿、钛铁矿、金红矿和机毒矿。
  乡镇企业有冷冻厂、对虾饲料厂、制砖厂、金属选矿厂和皮革厂等。 雷州市东里镇地处雷州半岛东部沿海,三面环海,是典型的沿海乡镇,镇政府所在地-东里圩,距雷城41公里。区域面积13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607亩,虾池面积2.2万亩,海岸线长42公里。
  全镇现有20个村委会1个居民社区,共202条自然村,82833人。该镇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农民主要种植番薯、水稻,农作物结构单一,产量低。
  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特别是对虾养殖,养虾业的发展带动了虾料销售、对虾加工、运输、餐饮等相关行业。2008年,全镇生产总值4.1亿元,养虾产值达2.3亿元,占全镇经济总值一半以上,养虾业已发展成为该镇支柱产业。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教育
  东里镇有东里中学,东里二中,东里中心小学及下割各管区小学共36所,其中以东里中学最为著名,目前在校学生3000多人,其中初中学生2900多人,高中学生500多人,是目前东里镇最高的学府,曾经培养了很多著名的人才,其中有:麦堪成(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麦教猛(惠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等为国家及地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东里中学也是雷州市的面上中学中名列前茅中学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29
平石村是郑姓大村,有意思的是当年平石乡的团练颇有恶名,算是国民党村庄,这个村却又出了郑为之、郑星燕(前者历任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参赞,驻丹麦大使,驻瑞士大使(1966.08-1969.10),外交部美澳司司长,驻阿根廷、委内瑞拉大使,驻比利时大使兼驻卢森堡大使和驻欧洲经济共同体使团体团长,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后者曾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2位高级干部。

据说湛江郑氏多出自莆田,湛江市坡头区龙头镇坑尾村有一口郑氏祖坟,碑上记有由此祖坟分化出的村庄众多,分布在吴川市、廉江市、遂溪县、雷州市、广西南部等一带,该村是粤西一带郑氏的祖地。

以下是部分郑姓村庄在湛江的分布:

徐闻 东莞村 龙兴村 青朗村 下埚村 上埚村 新村 文湖村 白沙村
雷州市 武寮村
吴川 郑屋村 芦荻竹村 上木历村 双塘村
遂溪 坪石 光豪村 文体村 水门村 东边村 南坑村 书房仔村 房仔村 杨柏坑村

麻章 赤岭上村 壮罗坑村 三佰洋村 回龙村
廉江:垭坭塘村 垭南、垭北、边塘、上垌、下垌、天光村、红星村、村仔 三脚墩村 赤米山村 黄塘仔、油麻坡、牛桅岭、大田坡、鸭菜塘、赤米山、前塘、后塘、后北
第2个回答  2016-04-22
  郑,普通话读音作zhèng [ㄓㄥˋ],郑字 左边,郑,本来左边都是 “奠”字,“郑 ”字 在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才被强制改为 “关” 字, 见图片 中 大陆的 字形 变化,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华人仍然用左边都是 “奠”字 。

  一、起源始祖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
  4、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族、国民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
  5、源于改姓而来:
  ①朝鲜族改郑姓: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②蒙古族改郑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蒙古族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③裕固族改姓郑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称增斯恩氏、赠坷斯氏,因姓氏过于繁复,后多简化成汉姓为郑氏。
  ④哈尼族改姓郑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
  ⑤满族改姓郑姓: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哈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郑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弼噜氏,亦称碧鲁氏、必禄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

  二、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中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中国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如果说河南荥阳是郑氏的 前祖地, 莆田市就是郑氏的第二祖地。 全国郑氏有1000万人左右,福建姓郑的人有近200万, 主要居住在莆田、漳州等地, 尤其是莆田,还是最近几年的统计,莆田自古人多地少,很多外出和移民, 已经不包括莆田古代、近代、第六次人口普查前的外出和移民外地的莆田人,尤其是莆田仍然有35万多人姓郑, 可以说是全世界郑氏聚集最密集的地方。 西晋年间五胡乱华 ,八姓入闽时,郑姓始祖郑桓公的第40代子孙郑昭进入福建,迁居福州 侯官县,就是福州、永泰一带,成为郑氏的“入闽始祖”。 郑昭路经莆田时,喜爱莆田的水光山色,便把从河南带来的十二个祖坟迁葬在莆田 南湖山。
  当代郑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东 和福建莆田,浙东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人以上。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上海、吉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达到2.7-4.5人。密度最高的(2.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9%,郑姓人口大约181万;0.9-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1.6%,郑姓人口大约608万;不足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5%,郑姓人口大约148万。郑姓在浙江、福建、台 湾,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上,这部分高比例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8%;在广东东部、湖南北部、赣鄂豫皖苏五省、山 东南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陕西南部、内蒙古中部、陕甘宁北部、东北三省,郑姓人口比例通常在0.5%-1.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4.9%;其他广大地区,郑姓人口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62.3%,其中人口比例在0.1%以下的部分占国土面积的25%。
第3个回答  2019-06-18
始祖郑璐公字玉成号坡老(居黄坡郑屋村)

二世一房伯琚公迁遂溪平石

二世二房度兴公迁南三木历

二世三房秀兴公迁化州塘莲(今属吴川塘缀)

二世四房孝章公居黄坡纱帽地(今黄坡郑屋村)

1 二世五房孝祥公迁居遂溪县太平墟金瓜园村

2 三世克谦公迁居遂溪县平石村

3 三世克伦公迁居遂溪县平石村

4 三世原德公迁居南三木历村

5 三世原威公迁居塘莲村

6 五世崇公迁居坡尾村

7 五世昂公迁居坡尾村

8 七世子厚公迁居广西博白县亭梓村

9 七世纪公置业北五都移居塘莲

10 八世计文公由塘莲移居大寨村

11 九世思贤公由坡尾迁居芷寮

12 九世果达公不知迁居何处

13 十一世清浪公由塘莲移居北头岭

14 十一世振伦公迁居雷州海康县原名兰芳

15 十二世达升公由大寨迁忧那余村

16 十二世汝谏公迁居雷州府城骨

17 十二世廷元公明嘉靖间由黄坡村迁居南三调流村

18 十二世良公子必运公由太平新坡村迁居胡村

19 十二世良公子必魁公由太平新坡村迁居胡村

20 十二世肇毅公由太平迁居徐闻县不知何处

21 十二世肇木公由太平迁居徐闻县不知何处

22 十二世肇讷公由太平迁居徐闻县不知何处

23 十二世肇近公由太平迁居徐闻县不知何处

24 十二世肇安公由太平迁居徐闻县不知何处

25 十二世肇仁公由太平迁居通明城白鸽寨村

26 十三世重伦公由坡边迁居廉州西场村

27 十三世绍贤公由坡边迁居徐闻县大闻村

28 十三世卓宵公由坡尾迁居电白县垫水村

29 十三世云鹑公迁居乌泥村

30 十三世云鸿公迁居遂溪县麻樟墟

31 十三世朝相公迁居雷州府麻园

32 十三世朝辅公迁居海康县井尾村

33 十三世必兴公由调流迁居上木历

34 十三世必盛公由调流迁居上木历

35 十三世必旺公由调流迁居下木历

36 十三世必忠公由太平仙坡村迁居胡村

37 十三世必境公由太平南边园迁居江平

38 十三世必胜公由太平南边园迁居文里村

39 十三世必端公由太平南边园迁居新墟

40 十三世必正公由太平迁居通明城白鸽寨村

41 十四世昌公流寓福建漳州府南靖县

42 十四梦麟公迁居南二长巷村

43 十五世邦球公由坡边迁居儋州

44 十五世忠球公由坡边迁居儋州

45 十五世文球公由坡边迁居儋州

46 十五世武球公由坡边迁居儋州

47 十五世怀之公由坡尾迁居徐闻县南昭村

48 十五世芝英公由坡尾迁居江平

49 十五世宗珩公流寓湖南长沙府

50 十五世以卓公由木历迁居海尾村

51 十五世定汶公由太平新坡村迁城月

52 十六世其宽公由坡尾迁居遂溪县北坡大塘口村

53 十六世其宣公由坡尾迁居遂溪县北坡大塘口村

54 十六世其宇公由坡尾迁居遂溪县北坡大塘口村

55 十六世恒勋公由长巷迁居四插村

56 十六世兴朝公由坡尾迁居遂溪

57 十六世其振公由坡尾迁居芷寮巷口村

58 十六世元京公迁居南三黄其沟村

59 十六世阿五公迁居大岸村

60 十六世才达公由木历迁居石城县牛赶水村

61 十六世广修公由木历迁居起头岭

62 十六世对帮公由坡尾迁居坡头黑坭垌

63 十六世文梓公由太平南边园迁居东海

64 十六世文正公由太平南边园迁居徐闻县白沙埠

65 十七世世法公由坡尾迁居雷州林昭兄弟同迁

66 十七世世钦公由坡尾迁居雷州林昭兄弟同迁

67 十七世世周公由木历迁居起屋岭村 现在的坡头镇下屋坡村

68 十七世上及公由太平新坡村迁居太平墟

69 十七世上春公由太平新坡村迁居城月

70 十七世上顺公由太平草坑村迁居雷州城内

71 十八世家祯公迁居南三北灶村

72 十八世士良公由木历迁居海康碑志垌村

73 十八世士连公由木历迁居海康碑志垌村

74 十八世启金公由太平南边园迁居琼州海头埠

75 十九世时和公由那余村迁居高村

76 十九世正国公由木历迁居南二麻水西沟尾村

77 十九世正荣公由木历迁居门屋村

78 十九世志道公由木历迁居东海那简墟

79 十九世德荣公由木历迁居上渭村

80 十九世德璋公由木历迁居南昌尾

81 十九世文佳公由木历迁居下木渭村

82 二十世文荣公由坡尾迁居三柏村

83 二十世绍周公由海尾迁居蓝村

84 二十世纪元公由木历迁居西葫芦海草潭埠头

85 二十世纲元公由木历迁居西葫芦海草潭埠头

86 二十一世瑞霭公由木历迁居东海山墟

87 二十一世瑞呈公由木历迁居东海山墟

88 二十一世瑞成公由木历迁居南灶村

89 二十一世瑞环公由木历迁居窖脊村

90 二十一世大荣公由木历迁居南昌尾村

91 二十一世秀栋公由木历迁居东海那简墟

92 二十二世胜有公由木历迁居西沟尾村

93 二十二世邦庆公由木历迁居九公灶村

94 二十二世邦隆公由木历迁居九公灶村

95 二十三世必隆公由木历迁居海头埠

96 二十四世达贵公由木历迁居詹州

97 二十四世春泽公由木历迁居南灶村

98 二十四世春卿公由木历迁居南灶村
第4个回答  2016-11-18
东里镇土头村郑氏由太平镇南边国迁出,望参考采纳。追答

东里镇土头村郑氏由太平镇南边园迁出,望参考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