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为改变俄国落后的局面,对内改革的措施是什么啊?

改革的影响是什么啊?

彼得大帝的改革:身为第三代沙皇亚阿力克赛一世之子,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吸取欧洲新教国家的经验,为俄国重建了新的秩序,彻底改变各项因循自拜占庭以来的传统。有鉴于父亲曾经因为宗主教尼康的宗教改革运动而短暂蒙羞,彼得大帝藉由俄罗斯宗主教亚德里安(Adrian)1700年去世的机会,停止宗主教的选举。在历经宗主教职缺长时间的空窗期后,他并于1721年正式废除主教制度,以“神圣宗教会议”取而代之;至此,原来教会的中央行政单位就成了国家组织的一环。由沙皇特派的行政官员(“高级教会庶务员”)得出席所有会议,甚至监督管理教会事务。此外,彼得大帝也颁布琐碎的宗教规章,作为俄国境内所有宗教活动的运作细则。当时教会内部由于守旧派势力的分裂,无法推举有力的发言人捍卫自身权利,只有走向被动接受一途。在彼得大帝的革新下,俄国教会迈向历史的新纪元,直到1917年,其带来的结果并非都是负面的。例如,彼得大帝的教会顾问群皆是毕业于基辅学院的乌克兰高级主教,他们为俄国引进西方的神学教育,其中最著名的是彼得大帝的好友-普斯科夫市的枢机主教费欧凡·普克波维奇(Feofan Prokopovich)。整个18世纪,俄国教会持续在亚洲进行宣教工作,也兴起许多宗教作家及圣徒,包括佛罗尼斯的圣米乔芬(St. Mitrofan of Voronezh, 死于1703年)、列东斯克的圣提康(St. Tikhon of Zadonsk, 死于1783年)-一位德国路德宗乔安·阿恩特(Johann Arndt)和德国敬虔主义的仰慕者-,以及其他杰出的高级主教和学者如莫斯科的大主教柏拉图·李夫辛(Platon Levshin, 死于1803年)。所有挑战沙皇对教会影响力的尝试,最后总以失败告终,其中罗斯托夫的大主教亚斯尼·麦特耶维奇即因为反对凯萨琳女皇所主张的教会属性世俗化,遭到罢黜且死在狱中(1772年)。当时的俄国弥漫著一股世俗化的官僚气息,对于隐修主义的复兴显得相当不利,即便如此,来自基辅的年轻学者派西·威力克夫斯基(Paissy Velichkovsky, 1722-94)依然促使了复兴的发生,随后也成为罗马尼亚宁次男子修道院的院长,他所译《慕善集》的斯拉夫语版本间接造成了19世纪俄国静修传统的复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9
彼得大帝改革
(1)背景:封建农奴制的盛行造成了俄国经济的极端落后。
(2)改革者:彼得大帝。
(3)主要内容:
改革的几个方面 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治 削弱大贵族;收回军权,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 
军事 改进军事设备;开办各类军事学校;建立和扩大海军 
经济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文化教育 简化斯拉夫字母;创办报纸;建立科学院;推行学校教育 
社会习俗 提倡西欧的服饰礼仪和生活方式 
(4)意义:①推动了社会进步,增强了俄国实力,巩固了专制统治。
②为对外侵略扩张准备条件。
第2个回答  2013-08-29
间接造成了19世纪俄国静修传统的复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