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摄政王载沣,退休后去哪了?

如题所述

作为光绪皇帝的弟弟,慈禧太后干女儿的丈夫,溥仪皇帝的父亲,载沣始终身处清朝最高权力的漩涡,然而这样一个人,却能够在清朝灭亡后得以善终,实在是让人想不到。

载沣担任摄政王的时候 ,晚清的局势已经急剧恶化,而载沣主持三年的清末新政,更是直接促发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当时的载沣本来是希望依靠北洋新军前去镇压,然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北洋新军集体忤逆朝廷,表示只听从袁宫保的指挥。

为了大局着想,载沣不得不请已经被他撵家去赋闲好几年的袁宫保出面,袁宫保为了揽权,排挤掉载沣表示,只有载沣辞职,他才肯出面,作为摄政王的载沣急下“罪己诏”,以请袁世凯出山。

从能力上来说,载沣年纪太小,只有二十五岁,对事物的发展看得不够透彻,败给袁世凯也是正常的事情。

后来溥仪回忆起自己的生父载沣的时候的印象是,话不是太多,还有点磕巴,只有“好”字说得最利索。

而当时大公报的评价,更为客观:“德有余而才不足,为人用而不善用人,荏苒蹉跎,以至今日,不得已而至于退位。”

其实载沣开得算是比较开的人,早先还有放手一搏的打算,后来发现自己不是袁的对手,而且就算是没有袁,他也控制不了局面,最终退位反而是最好的选择,退休之后,干脆赋闲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是一种活法。

清朝被推翻后,民国的政治并不稳定,也有一批阴谋家,以及清朝遗老在活动,企图复辟,比如张勋就曾率三千辫子军开入北京,拥护溥仪复位,作为曾经的摄政王,张勋自然也希望其能够出面,但是载沣就是不参与,并且劝阻那些遗老遗少不要参与其中。

1924年溥仪被从紫禁城中赶了出来,当时的溥仪很害怕,日本人趁机不断跟溥仪接触,载沣极力反对溥仪与日本人来往,结果还是被日本人将溥仪弄到了天津,又被日本人诱骗到东北,担任伪满洲国的皇帝。

当时一直身居北京的载沣生活不算很好,溥仪邀请其到东北去,载沣去了一次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在抗日战争期间,载沣倒是借了溥仪的光,没有受到多少刁难,日本人看重他的威望,还想让他出来做事,都被载沣拒绝了。

新中国成立后,载沣参加了第一届政协委员会的第二次会议,感触颇深,将醇亲王府售卖用于国家发展教育事业。

在1951年2月,载沣由于多年风寒,病故于北京,应该说算是曾经身处权力漩涡,而又从容面对的一个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28

载沣是宣统帝的“爸爸”,也是清末摄政王。慈禧去世后,载沣也曾一度大权在手,仗着“有兵在”的底气为所欲为,但这也暴露自己缺乏政治才干。在一帮“老油条”的威逼利诱下,载沣只能黯然退场。

1911年12月7日,载沣最后一次以摄政王的身份召见庆亲王奕劻和袁大头,“妥商弭乱政策”,实际上是为自己退位找台阶。会议内容是载沣退位后,朝政由袁大头的内阁负责,应请颁布诏旨盖用玉玺并觐见典礼,由隆裕太后率皇帝将事。

12月8日,载沣和奕劻一起会见隆裕太后,当面“辞职”。隆裕太后对载沣早已不满,也没有任何挽留,爽快地“照准”。

随后,清廷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内阁袁大头准备的上谕,宣布载沣退位。这份上谕,将治国失误的责任全部推给了载沣,希望以他的下台挽回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载沣为大清“愁”了三年,下台的当天,他曾在日记中记载:

“自今回府后,即杜门谢客,不干预政事也。”

回家后,载沣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他的福晋说道:“从此好了,我也可以回家抱孩子了。”一个月前,他喜得嫡女,而且他的次子也仅有五岁,正是抱孩子的时候。

1、树欲静而风不止

载沣下台时,大清已经行将就木。他作为大清的“股东”,清闲日子没过几天,便再次卷入政治。

先是袁大头以国库空虚为“油头”,要求皇室宗亲捐款,载沣家底相对不好,仅捐出六、七万银元,还向袁作出说明。袁似乎不信,派人查过才知载沣私人存款无几,但载沣为了表示诚意,又用亲王俸禄捐资一万两。

接着,日本人利用南北分治之机,拜访载沣,向探讨清廷北迁的可能。载沣拒绝会见,从而没有给日本人分裂之机。

后来的局面对清廷越来越不利,先是南方成立中华民国,接着袁大头拿到数百万王公捐款却没有武力解决的意愿,还试探性地提出清帝退位的建议。

1912年初,面对清廷危局,载沣再也坐不住了,他四处活动,找袁大头斡旋,参加御前会议,但在历史潮流面前,他挽救不了清廷。

2月12日,清帝正式退位,载沣也彻底退出政治舞台。

2、安逸的王爷

1913年秋,结束政治生涯的载沣,在自己的府邸,迎来赫赫有名的人物孙总。孙是应袁之邀,来京会谈。他是大清的掘墓人之一,但载沣并不恨他,反而接见了他。此时的载沣,已经没有为政的动力,更没有权力和威胁,两人的会见更像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叙旧。

在位的载沣,只有一个妻子幼兰,这在名流中可谓极品。赋闲后,幼兰已近三十,而且比较强势,甚至对载沣有点嫌弃。因此,载沣也有点不甘寂寞,再纳一女子邓佳氏为妾。

之后的载沣,完全就成了宅男。皇室的事,他不介入;家务事也嫌麻烦,还是由其生母主持,载沣每天也就吃饭、读书、休息或与妻妾聊天。据他的儿子溥杰回忆,载沣的日常行动始终犹如刻板文章一样,从来没有丝毫改变过。

1917年,张勋复辟。许多清朝的遗老遗少以为爱新觉罗家可以重新掌权了,纷纷向载沣报喜,并劝说他能够出山辅助溥仪。然而,载沣却非常慎重。

清朝灭亡后,各种复辟活动不止一次,但都没能成功。所以,对张勋复辟,载沣也不抱很大希望,只是静观其变。结果,仅仅十二天,闹剧收场。

与载沣政治上的不作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妻子幼兰,为了恢复大清而奔走呼号。幼兰联合谨妃,拉拢奉系军阀,结果上当受骗。更打击人的是,她的儿子溥仪渐渐长大,却经常与谨妃发生争执,她夹在中间,既心疼儿子,也觉得对不起盟友谨妃。眼看复辟无望,家事也一团糟,幼兰一气之下,于1921年自杀。

后来的载沣,对恢复祖业越来越没热情,不管是外国人还是军阀鼓动都被其拒绝,最直接的证据是,他连象征祖制的辫子也剪了,还顺应潮流穿上西装。

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逐出宫,溥仪带着清廷遗民跑去天津当寓公。载沣坦然面对这一切,依旧留在京城过着自己刻板的生活。

随着皇室被驱逐,原来的优待条款也被废除,载沣的生活来源也失去保障。他为了维持自己的悠闲生活,开始变卖家当,坐吃山空。

1928年,北方战火连绵,北伐军也势如破竹,执掌京城的奉系退出关外。面对不明形势,溥杰接受张学良的建议,说服载沣带着全家到天津当寓公。

载沣寓公一当,就是十一年。仅在1936年前往长春住了一个多月,这中间也没有任何政治活动,就回到天津居住。1939年,载沣回到北平,居住在醇亲王府西花园。

北平迎来新人后,载沣将王府出售,此后两年又两次搬家。1951年1月23日,68岁的载沣与世长辞。

秋媚说:载沣辜负了慈禧的重托,也辜负了历史赋予他的机会,成了大清的“亡国之君”。他是富贵王爷,却并不是合格的政客,他的书房对联“有书有富贵,无事小神仙”就是其个性的真实写照。

第2个回答  2020-03-28
退休后迁往天津幽居,后来又去了东北,拒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返回关内居住,解放后将醇王府上缴给国家,1951年病故。
第3个回答  2020-03-28
载沣的结局比较好,他退休后将他的王府捐给了国家,所以退休后他跟一般老人一样在家养老,所以这个结局还可以。
第4个回答  2020-03-28
他深居在关内,过着是深居简出的生活,有时候生活拮据,靠着变卖字画和田产过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