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生活习俗

如题所述

一 服饰
清朝末年及民国年间,境内汉族群众的衣着穿戴一般人衫裤多为土布手工缝制,以蓝黑色为佳,款式多为中式裤褂。外上衣称袄或褂子,有对襟式和大襟式两种,均为立领,纽扣为布条缝制的桃疙瘩,有的沿用旧时的铜结扣。外裤以不分前后的大档裤为多。裤带多为布质,每逢逢九年,系红腰带。冬寒时,富有者一般穿羊皮制作的皮袄裤,贫寒人穿棉裤用布带束裤腿,以御风寒。内衣一般均穿布制的衬衣衬裤,贴身穿布背心,俗称腰子,腰子有单、夹、棉之分。富豪之家多穿大襟长袍,外套马褂,衣料为绸缎。
新中国建立后,汉族服饰有了显著变化,上衣逐渐变为学生服、干部服、军便服等款式。裤子式样逐步淘汰了大档裤,取而代之是西裤,马裤,军便裤等。女儿童及少女、少妇夏暑多穿各色裙子。
“文化大革命”中,汉族服装简朴,色泽单调,佩带毛主席像章一时成风。在青年和学生中穿军衣,戴军帽,着军鞋,挎带印有“为人民服务”的黄书包成为时尚。
在实行供应使用票证年代,以“一年一身新”为满足,棉衣经年不变,外罩冬夏皆用,布料追求耐久,如条绒、涤卡、劳动布等。80年代中期取销票证供应后,三合一,凡尔丁、涤沦、的确凉成为大众用料。衣料颜色由单一的灰、蓝、黄渐变为多色,由浅色变为艳色,款式亦有变化。90年代后,多数人按季节着装,冬夏皆有新衣,补丁衣服极为罕见,款式五花八门。既有宽大的蝙蝠衫,肥腿裤,也有显示形体曲线的紧身衣裤。夏季女同志穿长桶袜,冬季男女穿皮大衣或呢大衣,纯毛衣裤。近年以适用兼时髦为追求,各色西服领带配衬衣,T恤、套装、牛仔、超短裙、色彩繁多,厚、重、硬的服装逐渐由轻、薄、软所取代。九分裤、百褶裙、一步裙、羽绒服等成为时尚。款式、色泽、用料皆以个人爱好而定,多数家庭衣柜满盈。

二 鞋帽
民国年间,境内汉族群众多穿家做布鞋。式样有圆口(碰倒山)和牛鼻式(双脸),鞋底用麻绳纳制,鞋帮用棉线纳制,十分结实。寒冬穿棉鞋,俗称“毛包儿”。富庶人家也有穿皮靴和毡乌拉的。妇女大多从小裹足,前窄后宽,呈锐角三角形状。多穿自做的布鞋,有的在鞋帮上绣花。新中国建立后,鞋的式样渐多,初期流行球鞋,四眼布鞋,现穿各式皮鞋和塑料底、刷胶底布鞋、旅游鞋、运动鞋等为多。夏季穿皮凉鞋,冬穿马靴,轻便皮棉鞋。现穿布棉鞋的不多。旧时一般都穿布制袜子,逐步以尼沦袜、凉丝袜、棉织线袜所替代。
民国年间,百姓夏戴草帽,冬戴毡帽,(用黑色羊毛或牛毛擀制),有钱人夏戴平顶帽(瓜壳帽)、礼帽,冬戴皮帽。妇女多围头巾,小孩子多戴虎头帽。新中国建立后的50~60年代,春、夏、秋大多戴军便帽, 80年代,男子大都戴解放帽、前进帽、冬季戴皮绒帽(前有帽沿,左右有贴缝皮毛的耳朵),入冬后,妇女大多戴棉毛织的围巾帽,色彩鲜艳。近年流行夏季戴凉帽或遮阳帽,冬季戴高级剪绒皮帽。

三 首饰
旧时妇女多戴头饰。耳朵从小穿孔,戴银质耳环居多,家境富有者还有手镯、戒指等,均为金、银质。新中国建立后,佩戴者逐渐减少。1985年金银首饰上市后,妇女中又兴起佩戴耳环、项链、戒指,多为金、银质。近年来纯金、铂金、钻石、珠宝首饰畅销,青年男子也有戴首饰的。年青女子戴各种发卡、发花、胸针、胸花者不少。

四 饮食
新中国建立前,家境贫寒的农民多以杂粮、糠麸、小米、山药等为主食,冬酸菜、夏野菜,一年四季老腌菜。即使比较富裕的人家平时也只能以莜面、小米、山药为主。一日3餐,早、晚一般食小米稀粥或莜面糊糊煮山药,莜面块垒、炒面等。中午大都食莜面饨饨、窝窝、鱼鱼、山药鱼子等,并常用腌水冷调,不配其它菜肴、佐料。招待亲朋,喜庆筵宴一般以白面、黄米为主。一年难得吃一顿大米,肉食更是少得可怜。
新中国建立后,汉族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改善提高,每日3餐,由稀粥拌炒面,莜面冷腌水逐渐改为拌汤、面条、馒头、烩菜,同时仍保留着过节待戚吃油糕、炸油饼、蒸山药粉饺子等习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交流的拓宽,汉族饮食种类日益增多,面粉、大米为一般家庭的主食,羊肉、牛肉、猪肉、鸡、鱼等食用量逐年增大。城镇多烹炒、农村烩菜居多。旧时以本地产腌制的圆白菜,黄萝卜亦渐被各种新鲜蔬菜所取代。每逢客人上门或节庆期间,什么“山珍海味”“南北大菜”“名酒佳酿”“反季节蔬菜”等应有尽有。食物结构已由度日型向营养型转化。

五 居住
民国年间,境内汉族群众的住院大多为土木结构房屋(土坯房),敞门院、无院墙、无院门。一些山区农户以土窑为主,土窑多在避风向阳、土质坚硬处挖筑,也有用土坯垒起圆型屋顶的土窑。平房、窑房均砌火炕。贫苦群众一家几代同居一室的也为数不少,1张大土炕(顺山炕)上可同睡2~3代人。
新中国建立后,汉族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60~70年代,土坯窑洞和茅庵小房逐渐被淘汰。较流行的住宅分别有“一出水”(前低后高,无房脊);“四角落地”(四角砌有砖柱,基础上有过河砖);“穿靴带帽”(四角砌有砖柱,底部有过河砖,前面全部用砖,封裹檐);“里软外硬”(墙外部用砖,内部用土坯)。住房大都为独门独院,人字屋梁,室内装修简俭、明快。
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后,境内汉族群众大量建筑砖木结构住宅。一般多为砖瓦结构的里外2间或1堂2屋,多数构筑后洞,既讲究卫生,又便于储藏食物。房屋门窗宽大、屋内宽敞,讲究结构,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自来水、暖气、天花板、壁纸、吊灯逐步配置,构成独家小院。院中种植蔬菜、饲养家禽,院的南部修建贮藏杂物的小凉房。
90年代至今,城镇内不少居民住上了气派整洁的住宅楼。室内装修以刨光玻璃,红白橡板,迪卡壁画等新型建筑装饰材料为主。尤其是在玻璃上绘制的山水,树木、花卉、鸟兽、人物等图饰为家居装饰时尚。六 出行
旧时,平民百姓出行均为徒步。妇女则骑驴、坐牛板车。富豪之家出行才骑马、骑驴。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外出远行一般骑马、驴、骡,备有鞍鞯或褥子,旗干部下乡一般骑马。农村农业合作化后,3套骡马牵拉的大胶轮车在城乡逐渐普及,成为拉运、乘坐的主要车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家户户添置了小胶轮车,一些人家还购置了小四轮拖拉机,成为出行代步,田间劳作必不可少的工具。70年代初期,部分领导机关和国营厂矿有了出行的吉普车和搭乘的大货车。近年来,个体营运人数猛增,各种型号品牌的汽车遍及城乡,机关单位公务用车的更新换代较快,为工作人员外出、下乡提供了便捷。
自行车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引入旗境后,成为城镇群众通用的出行工具,主要牌号有“飞鸽”、“永久”、“凤凰”、“白山”、“红旗”等。进入80年代后,自行车种类繁多,先以大链盒车为时髦,继以坤式车,弯梁车、彩车、山地车、赛车为青年男女所青眯。
进入90年代后,城乡居民购买摩托车者渐多,基本趋于普及。个别富户也拥有了自己的小轿车,有的赖以代步,有的搞出租。一般人外出远行仍以火车为主,短途出行则乘坐公共汽车和出租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2
生活环境不同,人民的生活习俗也不同。各地的汉人生活习俗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