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四兄弟从大到小排行次序是什么?

如题所述

是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出自先秦时期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意思就是说长幼次序按这样的划分。

伯、仲、叔、季,古时常用于表字或对人的敬称。孙坚有四个儿子,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这正是按照伯仲叔季取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扩展资料:

古代兄弟排序:

“伯仲叔季”这样的排序,适用于兄弟四人或少入四人的家庭;但古代也有很多家庭兄弟多于四人,“老四”之后,都称之为“某叔”或“叔某”。

依据《史记》关于周武王诸兄弟的记载。周武王兄弟18人,老大叫“伯邑考”,老二就是周武王叫“姬发”,老三“管叔鲜”,老四“周公旦”,老五“蔡叔度”,老六“曹叔振铎”……

可以看出,周武王兄弟间的排序大致符合“伯仲叔季”的排法的。老大是“伯”;老二是“周武王”,其名字中没有“仲”也是可以想象的;老三及以后大致叫“某叔某”(封地+叔+名)。由于这帮兄弟都出自帝王之家,也有叫“某公”、“某伯(这里的伯是爵位,不是排行)”的。

比如说有人排行十三,别人可以称之为“十三叔”;比如有人排行十四,叫“胜利”,别人也可以称之为“胜利叔”(当然,这是晚一辈对他的称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仲叔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9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 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间:中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出处 三国·曹丕《曲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示例 ~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唐·杜甫《咏怀古迹》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1-29
孟(伯)、仲、叔、季,
在先秦,姓不但是女子能否与男方婚配的重要标志,而且还具有区别女子结婚与否的重要作用呢。因为那时的女子虽有名字,但限于周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规定,女子的姓于是担负社会通用的名的作用。未婚姑娘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么这种排行。如古书所记孟姜、仲子、叔姬、季某,意即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么姑(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姜家的大女儿)。女子嫁出去以后,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并列称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给被孔子赞誉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卫国大夫孔圉做妻子后,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给张姓男子,婚后只能称为“张李氏”或“李氏”,这种称叫方式在当今某些农村还能找到。
根据《国语辞典》:孔颖达.正义:“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
伯仲叔季,兄弟长幼的次序。我手边的一本辞典解释:“兄弟排行的次序,长兄为伯,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若兄弟三人,则称孟、仲、季。”
第3个回答  2013-03-31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 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第4个回答  2008-06-30
多兄弟之名分,初了伯、仲、叔、季的说法外,还有以孟、仲、季房论者,1、4、7、10、13为孟房,2、5、8、11、14为仲房,3、6、9、12、15为季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