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咳血是为什么?

起先,感觉心口和肺部不舒服。有些勺热的感觉。然后就开始剧烈的咳嗽,咳出了血。(没有流鼻血,没有喝酒,没有抽烟)之后觉得,身体烧痛的感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咳血,又称嗽血,是指血从气道中随咳嗽而出,痰血相兼,痰中带有血丝、血点,或咯血盈口。常常间夹泡沫。此血来自肺脏或气道,色多鲜红。《张氏医通》:“咳血者,因咳嗽而见红或干咳,或痰中见红丝血点。” 咳血病位在肺,但与肝肾有关。《类证治裁》:“诸家以咳嗽血出乎肺,景岳谓咳嗽唾诸血,皆源于肾,以肾脉贯膈,入肺循喉,肺肾相联,因肾水亏,则火炎烁金,肺燥络损,液涸成痰,病之标在肺,其本固由肾也。” 咳血的病变性质属热证,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者多实,内伤者多虚。虚热实热皆可使肺络损伤,血液外溢而咳血。 一、常见症状如下: 1)风热伤肺--痰中带血,或痰血夹杂,兼有咳嗽,痰黄,咽痛,口渴,身热,或微恶风寒,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2)燥热伤肺--痰中带有血丝,兼有干咳,无痰或少痰,时有胸痛,鼻燥咽干,身热,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 3)肝火犯肺--咳血,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兼有口苦,胸闷,气短,胸胁引痛,烦躁易怒,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弦数。 4)肺气虚衰--咳积压,痰中带血,兼咳喘日久,咳吐稀痰,头晕,气短乏力,动则自汗淋漓,皮毛焦枯,舌淡白无华,脉沉迟无力。 5)气阴两虚--咳血,血中带有泡沫,量较多,兼有心悸不止,气喘不卧,颧红,胸中烦闷,咽喉灼热,舌红,脉细数或结代。 6)肺痨--咳血,血色鲜红,兼有潮热盗汗,两颧红赤,虚烦不寐,形体消瘦,舌红无苔,脉细数。 二、以下给你介绍几则成功治疗“咳血”的食疗药膳: 1)治肺出血--用鲜芥菜叶一把,捣汁一小杯。冲开水服下。 2)治咳嗽吐血--取白茅花25克,白芨15克。水煎服。 3)治咳血--用鲜仙鹤草250克,洗净榨汁,藕汁一盅。二味炖熟待凉后服用。 4)治吐血、咳血--取三七5克,口嚼烂,米汤送下。 5)治咳血--用生萝卜、藕适量,分别榨汁。各取半盏,加盐少许服用。 6)治肺痿咳血--取栝楼50个(连瓤瓦焙)、乌梅肉50个(焙过)、杏仁(去皮尖,炒)21个,共研为末;另将猪肺一片切薄,掺末一小撮入内,炙熟,冷嚼回下。1天2次。 7)治小量长期咳血--用三七粉、血余炭各6克,花心石24克。共研细末,分4次,早晚各1次服用。 8)治大量咳血--取青黛、槐花各30克,血余炭、大黄各15克。共研细末,每次9克。用栀子、丹皮各10--15克煎汤服用,每日2--3次。 9)治肺痿咳血--用猪肺、苡米仁各60克。共炖熟,空腹服用,每日1剂。 10)治肺痿咳血--取萝卜和羊肉或鲫鱼煮熟,频食,有效。 11)治喘嗽咳血,脉弱无力--用人参末15克,鸡蛋白调匀,清晨服下,服后即去枕仰卧。病不久者,一服可愈。久病者两服有效。以乌鸡蛋的蛋白调药。效果更佳。 12)治久虚发热,吐痰咳血--取黑嘴白鸭一只,取血。加温酒饮适量。另将鸭去毛,去肠,洗净,放入大枣肉2升,参苓平胃散1升,扎定,半装沙锅中以炭火慢煨。取陈酒1瓶,分3次倒入锅内。待酒干后,食鸭及枣。此主名“白凤膏”,常吃,病渐愈。 咳血一般都是鲜红色的血,并带有液体,要让病人保持最舒适的姿势,取俯卧或仰卧位,但脸要侧着,以防咳血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 要保留好咳出的血,送医院检查。 通过咳嗽,咳出郁积在呼吸道内的血块,有助于防止窒息,并使病人舒服些。可以用手摩挲病人背部,促使病人咳嗽。如咳血量大且反复发生,要马上送医院检查治 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3
出现突然咳血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可能为肺结核的咳血。大约会有1/3的肺结核的患者会出现咯血的情况都是患者为少量咳血少,数患者为大咳血,.咳血不是从患肺结核就有的,可能在患肺结核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咳血。第二,肺癌咳血。当肿瘤向管腔内生长时,如果表面糜烂严重侵蚀大血管就会引起咳血。第三,左心衰和肺水肿时也可见到。
第3个回答  2019-07-05
根据您的描述,咳痰带血可能多种因素引起,比如患有呼吸道感染,剧烈咳嗽导致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出血。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部占位性病变如肿瘤也会引起咳痰带血,除此之外一些血液型疾病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也会出现咳痰带血。还有口腔牙龈疾病导致的出血混入痰液也可能表现为痰中带血的情况。建议进一步检查明确。
第4个回答  2020-08-28
咳血,医学上称为咯血,是指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即气管、支气管或肺组织)发生出血,血液通过咳嗽的动作从口腔排出的过程。其发病原因包括:
1、肺部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肺炎、肺阿米巴病、肺部肿瘤等;
2、心脏疾病:如二尖瓣狭窄、肺水肿、肺动静脉瘘等;
3、其他:如肺出血性钩端螺旋体病、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等。
一旦出现咯血的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