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一面描写鲁迅的样子描写陌生人

如题所述

记得小时候,妈妈曾告诫过我:“如果放学时有陌生答来接你,并称自己是爸妈的同事或朋友,你可千万不能跟他走,知道么,那些都是拐卖小孩的坏人!”我认真地点点头,并谨记在心。

这样的事,在小时候妈妈未告诉我之前,在电视上也是看到过的,不过电视上的应该叫“绑架”吧。一个七八岁的小学生,背着沉甸甸的书包独自走在路上,突然被一名带墨镜的黑衣男子截住,并强行带进一辆黑色小轿车,呼啸而去。陌生人,黑色,绑架……这就是小时候我对陌生人的全部理解。可是,是什么时候,陌生人的色调在心中逐渐转换了呢?

第一次见到他是什么时候我已经记不清了。或许是连续几天早上7点15分左右相遇后才开始注意到他的吧。这个男生,颀长而瘦削,狭长的眼部线条,深邃的眼睛,挺拔的鼻梁,薄薄的嘴唇,有时会露出雪白的牙齿。刘海很长,有时会遮住右边的眼睛。喜欢穿宽松的T恤衫,背着斜挎的书包,双手插在口袋里,沉默地与我擦肩而过。不得不承认,无论是气质还是相貌,他都是无可挑剔的。记得有一次起晚了而没能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他,竟也会产生莫名的失落。于是开始设置闹钟,让自己准时出门,实现我们每天一次的“邂逅”。彼此表面上平静地擦肩而过,可是擦肩而过的瞬间心中好似有微弱的电流通过,以至于加快心跳的频率。从他走路的姿势来看,我觉得他是个沉默而内敛的男孩,修长而有力的手臂,应该是篮球打得不错吧。我们上学的方向正好相反,他是哪所学校的呢?如果在前面一站乘车的话,应该是七中的吧?就这样,我根据每天相遇时他的一些细节,小心地猜测着他的一切。

今天下雨了,他打了一把蓝色的格子伞,很好看。

今天他穿了一双限量版的Nike球鞋,很贵吧。

今天觉得他的刘海长了,遮住眼睛了,这样对视力不好吧。

就这样每天以陌生人的姿态擦肩而过,没有对白,也无需言语,仿佛是一种默契,一种习惯,一种规律。持续了几个月后,下半学期就结束了。等到再开学时,路上便再也没有相遇过,是上大学去了么,或许?这也是我对他的最后的猜测。

交集为零的人始终是陌生人,这是我早就预料到的。从此之后,这条小路上每天上演的是,一个女孩背着书包,嘴里咬着面包,孤独地矜持地向学校走去。一轮鲜红的朝阳在前方,把心中的陌生人,染成了红色。

2自从学校搬进新校区后,家里离学校也就远了起来,如果步行的话从家里到学校大约要50分钟的时间,所以我天天都是乘坐公交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

每天早上或是中午上学的时候,我都是走到工商银行,在那里等直达学校的公交车,一般都是在那里等上5分钟左右,就有一辆公交车来。每天在那等车的时候,我都会看到一位年龄大约50来岁的男子,有时坐在工行大门口的台阶上,有时站着,他腰里系着一个黑色的腰包,头上带着一顶略显寒酸的黑帽子。也许是在马路边呆的时间长吧,他那帽子上总是沾着一层厚厚的灰尘。我每天见到他时,他都是那个样子,一直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天天守在这里。直到有一次,我看见一辆公交车停在他身旁,司机拿出一张5元钱的纸币,跟他换了5个硬币,我才恍悟,他该是公交车站雇来专门在工行站为投币公交车和乘客找零的员工。

有一次中午上学,我一点钟就早早到了工行那里等车,等了十多分钟还没有一辆车来,慢慢地在那等车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又等了十多分钟,还是不见一辆公交车来,大家都等得不耐烦了,怎么今天公交车还不来?有些同学性躁些,就在那破口大骂,咒司机是不是出了车祸呀?那个负责找零的员工见我们都等得不耐烦了,就过来解释道:“今天车子都到那里加油去了,现在柴油很紧张,有些车子还加不到油,你们再等一会儿,就会有车子来的。”说完这些话,他也到马路边上张望,露出期盼的神情。过了大约5分钟,果然从南门方向驶来一辆公交车,大家看到车影时都很兴奋,终于等到了,但车子开过来一看,却是到波湖,一阵高兴过后大家陷入了更大的失望。这时那位员工走过去,把那辆车招停了,正好赶上车上除了司机和售票员外,没有别的乘客。他就对那位司机说,叫他改道先去优质高中一趟,然后再去波湖。那司机听完后不同意,他担心老板知道了会找他麻烦,而那位员工说:“不要紧,你只管去,有什么事我来承担。”如此说了一阵,那司机也就答应了。这时我们就高高兴兴地上了车,终于及时把我们送到了学校。

在车上我心里在想,今天还真要感谢那位不相识的员工了。我想他在公交公司的地位可能比不上一位普通司机吧,但他为了我们能够准时到校,却主动去管本不该他管的事,并且敢于冒着违背公司规定的风险,取于承担责任,确实令我敬佩。

3当人们一听到陌生人这一词时,脑海中便会浮现各种联想,也许是骗子、小偷、杀人犯等等。当我第一次远行前,父母曾千叮咛万嘱咐,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有事找穿制服的人。其实穿制服的人也是陌生人,只是他们穿了一件大众认可的衣服便将他们与陌生人划开了界线。但假如他们是披着“羊皮”的狼怎么办?

那年第一次坐火车很紧张,双手一抱着包,两眼警惕地注视着四周。可仔细一看身旁,大家都在各忙各的,很多人已经在打盹,根本没有人注意我这个并不引人注目的“陌生人”。是啊,整个车厢里的人大都互不认识,这是陌生人的世界。渐渐地,我便放松下来,也开始睡觉了,不过双手还是抱着包。

突然邻座的人将我推醒,让我吓了一大跳,原来是他要上厕所,让我帮他看着包。我点头答应了他。之后,我们开始了攀谈,由于都很陌生,只谈了一些琐事,避免往深处谈,其实是因为我第一次出来和陌生人说话表现得很拘谨而已。

时间是可以消除隔膜的,也可以让陌生人变得不再陌生,车厢里比开始的气氛热闹多了,大家都在和旁边的人交谈,并不时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我也没有开始时那么拘谨了。天太热了,我索性把包放到了座位下,拿出一些吃的东西和邻座共享。大家边吃边聊,东拉西扯,谈天说地,不时冒出一些让人喷饭的笑话,让我感觉很快乐。这时觉得爸妈太多虑了,外面的世界也没有那么乱,干嘛要对每个陌生人都拒之于千里之外呢?人与人之间不都是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熟到至交吗?

火车到站了,我和邻座道别。可最后才发现,原来我还一直未打听他的名字呢。随着下车的旅客往站台上走,来到出站口,才想起已经安排有人接我,我拍一下脑袋,想在陌生人的海洋中寻找一张熟悉的脸谈何容易!可结果接我的人竟然是一个受委托的陌生人(他是举着写有我的名字的牌子才让我发现的),因为我们共同拥有一个认识的人,所以我们之间的陌生感就一下子驱散了不少。

陌生人并不永远都是陌生人,有时他们会转化为朋友,甚至成为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人,这一切一开始都是从陌生开始而最终结束陌生。这也许是我们走上社会以后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29
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但精神很好;再写头发,精神抖擞地直竖着;最后写隶体一字似的胡须,这也是先生的特征。这一次的描写是形神兼备的。第三次,作者已经意识到站在眼前的是鲁迅先生,由于意外,所以惊异,满怀感情地注视他,仔细看了先生的面孔、头发、长衫和烟嘴,这一次的描写犹如特写镜头。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突出了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作者写自己的感受,侧面表现鲁迅品格之高尚、精神之伟大,比如,写先生看了“我”一眼,“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又如,当“我”摸出银元交到鲁迅先生手里又看到那只瘦骨嶙峋的手时,“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这些都烘托出鲁迅伟大人格的感人之深。对内山的描写也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衬托,内山的“殷勤”,目的还主要在于推销,同鲁迅赠书的真诚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鲁迅满腔热情地关怀青年工人的成长。本文的环境描写也是一种衬托,店堂内外的阴冷正是反衬着鲁迅赠书的温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