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教育如何受社会制约?

如题所述

 教育取决于生活条件,归根结底受社会生产制约,这是社会通过生产力发展决定教育的作用方式之一。
  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教育同社会生产的发展并不表现为完完全全的同步现象。在某些社会生产比较发达、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国家里,教育并不一定先进,相反,在某些社会生产比较落后,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国家里,教育也并不一定落后,如18世纪的英国同当时的德国、法国、美国等一些后起国家的教育发展相比就是这样。这些事实说明:教育同社会生产发展所以有不同步现象,其根本原因或直接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对教育的作用虽然是根本的,但它并不直接决定教育,直接决定教育的因素是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指人们在共同活动过程中结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相互关系的总称。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制度以及由经济制度决定并为它服务的政治制度。二者合一,简称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主要是:
  第一,社会政治经济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
  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性质,这是由那个社会的社会政治经济性质直接决定的。教育的发展历史证明: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欧洲古代中世纪教育的神学性是由于宗教僧侣对教育的垄断;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阶级性,则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物质生活方式所决定。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揭示的教育的普遍特征。而列宁则根据俄国当时的实际也指出:俄国教育的等级性完全是由俄国社会制度的封建等级决定的。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性质,决定了“学校完全变成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
  教育的性质不仅决定于社会政治经济的性质,教育的发展变革也直接决定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当新的社会关系代替旧的社会政治经济时,就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教育。因此,阶级社会的教育都反映着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属于社会关系的性质,成为一定社会进行统治的重要工具。
  第二,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但在一定社会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为谁服务,这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决定的。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因而,在政治经济制度不同的社会里便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确保教育能够培养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总是利用他们掌握的国家机器,直接控制教育,为教育确定培养人的规格标准,选择教育内容,提出道德要求等,使教育为特定的社会关系服务。
  第三,社会政治经济也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决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教育领导权的决定,其二是对受教育权的决定。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领导权的支配,主要体现在:
  其一,社会政治经济通过国家的权力机构直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它们可以通过国家颁行的各种政策法令规定教育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任免和教师的培养、聘任与晋升的制度等,把教育纳入社会关系需要的轨道。
  其二,社会政治经济通过经济力量控制教育领导权。国家权力机关可以通过控制教育经费,直接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其三,社会政治经济也利用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上的优势来影响和控制教育,如通过课程计划、教学指导纲要、教材内容、各种教育参考书、录像带、录音带等的审定,左右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社会政治经济也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在一个社会里,要哪些人受教育,达到什么程度,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结果如何,这都是由社会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力量决定的。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依靠他们手中的政治权利,首先确定了剥削阶级子弟受教育的特权,而对广大劳动人民则实行愚民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剥削阶级对教育的垄断自不必说,剥削阶级内部官家子弟入学尚需依官级品位高低而定学校类别,劳动人民受教育就更无可能。就是在标榜“自由、平等、博爱”和“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资本主义世界,人与人之间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也客观决定了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上的实际不平等。资本主义世界的“双轨制”就是突出的一例。在社会主义国家,与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同,新的社会关系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拥有着实际上的政治经济上的完全平等。因此,每一个社会成员也就真正享有着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广大青少年儿童入何种学校,根本的原因不是看个人家庭的经济能力,社会职位的高低,而取决于个人的智力、能力、才学、兴趣、理想。由此可见,不同社会关系的社会便有着不同的受教育权的决定方式。
  第四,社会政治经济也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的管理体制。
  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不同社会关系条件下的教育便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在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服从于对奴隶的残酷镇压和对外战争的需要,因而教育内容以军事训练为主;雅典教育服从于政治家和商人的培养,因而学校以读、写、算、音乐为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鄙视生产劳动,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因而学校的教育内容重在四书、五经,轻视生产知识经验的传授。总之,教育内容直接受制于社会关系的需要。即使像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也不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教育领域,而要得到社会关系的承认和接纳。
  社会政治经济也决定着教育结构。结构即教育的构成。教育的构成有两个维度:一是级别,即层次、程度;二是类别,即类型、种类。教育结构的复杂多样,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结构、就业结构、生产部门结构的复杂多样决定的。但生产部门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层次和类型则首先是由国家权力机关直接决定,是由总的教育规划战略决定的。社会权力机构根据生产第一线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才的需要,确定各级各类学校的规模、比例、招生数量、专业设置等等,以求教育的发展与生产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在级与级、类与类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教育的管理体制更直接受制于社会关系。在教育的发展历史上,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来决定着不同的教育体制。法国、日本等高度的中央集权,决定了学校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美国地方分权的政治经济制度同样决定了美国教育的地方分权制,各州有权根据各州实际确定颁行各种教育法规,而不是由中央一统到底。中国强调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因而在教育上实行大政方针上的集中统一,具体实施上的地方分级管理,既有中央的集中,又有地方的灵活。这些都是不同社会关系的反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16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的变化和发展提出某种需要,二是为此提供相应的条件。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与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大体成正比,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的社会,一般来说教育发展的规模就越大,速度就越快,受教育的人数就越多,受教育的时间就越长; 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的不断增强,随着人的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人才培养的规模随之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应,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进而会引起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其中的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 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往往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而发展的。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会速使人类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和人类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此就会促进学校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的不断变革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这种制约是客观地存在,只有认识它,才能把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规律,教育本身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育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促进社会的进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1-29
不是很清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