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档: 城南 城北搬木头的成语故事

如题所述

南门立木
商鞅,曾为秦孝公效力,并且向秦孝公提出变法的请求。但由于担心百姓不相信变法内容,难以实施变法内容,商鞅便在城南门立一根木头,说要是谁能够把木头搬到北门,就给他五两银子,百姓们都不相信他,觉得这样赚来的钱太容易了,所以无人去搬。后来商鞅把赏银提高到五十两,终于有一个壮小伙来试一试,壮小伙将木头扛在肩上,一路上的百姓都围满了。在百姓们的簇拥下,壮小伙来到了北门,商鞅给了这个壮小伙五十两银子。从此以后,百姓们都很信任商鞅。当商鞅的变法出台后,很快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正是因为商鞅先前的“徒木为信”,才有了后来的“商鞅变法”有成功。正所谓:有诚信,行天下;无诚信,步难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12
立木南门 (lì mù nán mén)
  原文:(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zhé)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解释: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怪:以......为怪。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两金子。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金子”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金子,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启示:做人要以诚为本,说到做到,才能树立威信。以诚为本,依法治国,照章办事,才能够取信于民,得信于民,才能够做到令行禁止,政通人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