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托和灌肠,二者之间都有哪些不同?

如题所述

引言:很多人都分不清碗托和灌肠。那么,碗托和灌肠,二者之间都有哪些不同?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碗托和灌肠的区别

碗托常见于山西大街和小巷,晋中地区平遥县的碗托、吕梁地区柳林县的碗托、忻州地区保德县的碗托三处较为有名。 这些制作方法都是将配制好的面糊放入碗里蒸熟,原料为简单的———荞麦面、水、盐,但不同的工艺口感不同。 灌肠和碗柜的制作方法是一样的,只是所用工具的不同。 碗秃则以“碗”为依据,“灌肠”作为制作“小碟”的工具。 使用的工具不同,蒸的时间也不同,灌肠的蒸时间比餐具剥落的时间短,所以也有差异。

二、灌肠的做法

凉拌灌肠早已家喻户晓,但它不仅是原料,而且作为一种日常食品和味道也被世界所接受和认可。在清徐正宗的冷灌肠,大蒜醋是主要成分。一般用碗直接取稀灌肠,用刀在碗中直接标注“左三右四”,形成整齐的菱形。建议服用两到三片。清徐“东湖”直接倒入老陈醋和蒜泥水混合搅拌,清凉的灌肠中加入诱人的陈醋和,蒜香,让人一下子就有了贪吃的欲望。凉爽的入口伴随着荞麦的甜味和蒜醋的香味,爽口、爽滑、爽口、有弹性、劲道,让人回味无穷。近年来,在一些中高档餐厅,在原有蒜醋勾兑的基础上,逐渐加入卤、芝麻酱、胡椒粉、黄瓜丝,使得著名的清徐灌肠做得更好,更受国内外食客的欢迎和追捧。

山西的灌肠和碗托是不一样,区别在于厚度。当厚度接近一厘米时,称为灌肠;当厚度小于5毫米时,它被称为碗托;而且,这两种的食用和味道完全不同,因此不能混淆。碗托是碗托灌肠还是灌肠。碗托的主要吃法是冷食,切成条,用碗刀刺,然后浇上辣椒油、醋、大蒜等。还有一些用灌肠作为参考来改善和加卤。灌肠的主流方法是冷热翻炒,豆芽翻炒灌肠、盐卤冷调灌肠等方法很多,口味和吃法都不一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19
其实,灌肠和碗坨原本是形状、原料完全不同的两种食品,只是后来,由于两种食品在形状、制作方法上逐渐相似,再加上经济政治优势地区的饮食文化向非优势地区传播过程中的概念主导作用,使得一些地方(主要是山西太原一带)把原本的碗坨叫成了灌肠。
碗坨不用赘述,就是把荞面(或掺入其他面粉、或单独用其它适宜的面粉)加水加盐(也可加其它香料)调成糊状,入碗,上笼屉蒸熟,晾凉后从碗中取出,凉拌热炒,食用方法很多。由于其形状一坨一坨,所以称为碗坨。有些地方由于发音和理解不同,碗坨的书面名称也被附会改变,比如山西平遥写成“碗秃则”(其实就是碗坨子在平遥方言发音基础上的附会写法)、山西柳林又写作“碗团儿”(也是碗坨儿在柳林方言发音上的附会写法),至于写成“碗托”,其实是错别字。
灌肠,顾名思义,是灌在肠子里的食品,类似于现在的香肠,历史上主要是我国北方一些较富庶地区包括北京一带的一种蒸制类副食。主要原料是淀粉、荞面、盐、葱姜蒜等香料,经济条件好的人家(或普通百姓逢年过节时),也会加入一些切碎绞碎的猪肉鸡肉等,加水搅拌成适当的粘稠糊状,然后灌入洗干净的动物肠(一般是猪肠子)中,用绳子分段打结后上笼屉蒸熟,晾凉后切片切块食用,也可以单独或与其他蔬菜凉拌、煎炒,食法多样,口感咸香。
在灌肠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受经济条件等原因限制,肠子不一定容易获得,于是人们因陋就简,把搅拌好的灌肠原料直接盛入碗中上笼屉蒸制,蒸熟后从碗中磕出来,然后按正规灌肠方法食用。尽管不再灌入肠子中加工,但人们仍然习惯性把这种简化后的食物称之为“灌肠”,并且逐渐流传开来。(特别提出:在山西原平、定襄、五台、忻州一带的‘蒸肉’,其实恰恰是最接近甚至完全等同于这种‘灌肠’的食品)
然后,在历史上的人员流动过程中,特别是经济、文化、政治较强势地区的人员在到达普通地区后,当地人会主动被动接受他们的一些语言、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等。比如,官员或八旗子弟京城商贾等到达山西太原后,看到街市上的“碗坨”和他们往常吃的简化“灌肠”形状一摸一样,食法和口感也相近,于是就习惯性把碗坨称为灌肠,而地方上的官员百姓或店家小二也不介意和辩驳,甚至顺着他们也叫起了“灌肠”并逐渐流传。
这样,在山西太原晋中一些地方有很多人把就习惯性把“碗托”叫做了“灌肠”。类似的例子还有,比如在太原,有很多人把“油条”叫作“麻叶”,其实也是八旗遗风以讹传讹的结果。
至于前面有人根据厚薄、大小、面粉种类、用碗用盘还是用碟子制作来区别“碗坨”和“灌肠”,还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其实是无稽之谈,就好比有人非要把“樱桃”和“车厘子”、“猕猴桃”和“奇异果”、“凤梨”和“菠萝”、“提子”和“葡萄”等等区别开一样,都是一种刻意为之的“附会文化”。
在强势文化影响下的以讹传讹,才是把“碗坨”叫做“灌肠”的根本原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