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要十首 少一首都不给分

小学六年级所用,别太深奥 也别太肤浅

画 宋 佚名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草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茂密的野草布满了原野, 他们每年都秋天枯萎春天繁荣。 纵然是燎原的烈火也不会把它烧尽, 等到春风吹拂它又重新萌生。
描写了小草生命力之顽强,歌颂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虽然生命短暂,但生命力顽强。现在,人们常常用这种顽强的精神鼓励自己积极向上,努力奋斗。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枯:枯萎。
荣:繁荣茂盛。

登鹳鹊楼 唐 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眺望远远近近的山川景色。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襟怀。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
鹳雀楼――旧址原山西省永济县西黄河中一座土山上,楼有三层,唐代为游览胜地,宋朝以后随土山被河水冲没。
依山——缓缓向山贴近。
欲穷——想要用尽,含有假设的意思。
千里目——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视力。
更——再,继续。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诗人在松下问了一个童子,童子说师傅去采药了。他就在这座山中,云太浓我也不知道他在哪。
①寻:寻访。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不遇:没有见到。
②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③言:回答说。
④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处:地方。

悯农两首(其二)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悯:怜悯。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⑴宿:住,过夜。
⑵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
⑶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⑷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语:说话。恐:恐怕。惊:惊吓。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戴着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笠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飘来阵阵的香气。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①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早晨的来到。
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④夜来:夜里。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
①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③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解:能够。
②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
③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天。
④过:经过。
⑤斜:倾斜。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悯农两首(其一)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1.悯:怜悯。
2.粟:(sù)谷子。
3. 犹:还。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