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什么点火_古人是用什么点火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在古代电视剧中,每到要点火的时候,人们就会疑问古代用什么点火的呢?下面我为大家推荐一些古代点火的知识,希望大家有用哦。

  古代用什么点火的由来
  火这个东东,打从造物主创造它时起,就注定了它的不凡。尤其是它与人类的联系,那真可以说是千丝万缕、爱恨交织、欲说还休。人害怕火,又离不开火。为了随时随地能使用火,人甚至主动寻找制造火的工具。

  且不说燧人氏钻木取火,就说火柴吧,其实,中国很早就出现了火柴。南北朝时期,人们将硫磺粘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就能很方便地引火。这就是最原始的火柴。

  公元950年前后,北宋名臣陶谷在《清异录》一书中提到,有时候夜里有急事,可是还得花不少时间做灯,很不方便。于是,有一位聪明人用松木条浸染了硫磺,贮存起来备用。需要时,把它与火一接触,就会燃烧起来。古人把这种神奇之物称为“引光奴”。及至后来,这种引火的东东进了店铺,成了商品,大批量地生产、供应,便更名为“火寸条”。元朝史学家、文学家陶宗仪在《辍耕录》中也说:“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镕磺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烛也”,应该也是这种东西。

  引火的工具,除了火寸条,还有大家熟知的火折子。它是用很粗糙的土制纸卷成紧密的纸卷,插进竹筒里,然后点燃,并盖住通风的盖子。这样一来,没了火苗,但能留下一个红点点,就像抽烟的火星一样,隐隐地燃烧着,能保持很长时间不灭。到需要用时,把盖子拔掉,对着火折子轻轻一吹,就能使它复燃。

  据说我们的火柴后来被马可·波罗传到了欧洲,硫磺引火的原理于是在欧洲得到了充分的研究与扩展——从黄磷火柴到普鲁米辛火柴,接着出现无磷火柴。1830年,法国的索利亚和德国的坎默洛又对火柴进行了革新,用黄磷、硫磺和氯酸钾混合原料制成现代火柴。1845年,人们又发明了用红磷作为火柴头的安全火柴。再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现代火柴传入中国,被“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称为“洋火”“番火”,直到现在,很多地方的方言里还留着这种称呼,比如台湾话里的“番仔火”。

  在一般人眼中,打火机比火柴高级,所以认为打火机发明的时间晚于现代火柴。但事实并非如此,资料显示,有关打火机的图绘,最早出现在公元1505年德国纽伦堡地区一个贵族的手卷之中。也有人认为,打火机装置可能是出自达·芬奇之手,在他的手卷中也有类似的机械图绘,其绘成时间可能在1500年-1519年之间。

  人类自制打火装置的 历史 可谓久远。“卖火柴的小女孩”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很少有人再用火柴,一元一只的打火机随处可见,能点火却不见火苗的电子打火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也许再过多少年,人们连火柴长什么样都会忘记了,但火,永远不会在生活中消失。
  古代用什么点火之火折子
  根据记载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国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进迫,物资短缺,由其是缺少火种,烧饭都成问题,当时一班宫 女发明了火柴,不过我国古代的火柴都只不过是一种引火的材料。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就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一度被人称为“洋火”的现代火 柴。“洋火”能借着摩擦生火。而发明这种火柴的人是英国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涂在火柴梗上并夹在砂纸上拉动便 产生火。

  火折子的原理在 物理 学上叫“复燃”,指的是已经在燃烧的东西因为缺氧而处在一种半燃半灭的状态,当从新获得氧气后立即开始燃烧的现象。 火折子就是用易燃的草纸人为的加个外筒,造成缺氧环境,让明火变成火星。然后打开盖子,火星从新获得足够氧气,开始从新燃烧。

  较好的火折子的纸制作方法是以白(红)薯蔓浸水中泡浓,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再捶,晒干,加硝、硫磺、松香,樟脑等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而制成 的。最后折成长扁筒或拧为绳,晚间燃之似无火放在竹筒里,用时取出一晃即燃,很易燃,适合封建时代的有钱人家和帝王。但是一般的火折子的纸只是普通未打孔 的纸钱(烧给死人的钱纸)也可是草纸。制作时把纸裁成比竹筒还长的长度来剪下来,在卷起来,松紧度适中,卷成于竹筒内般粗大小,最后插进竹筒里。然后点 燃,并盖住通风的盖子。到需要用时,把盖子拔掉,然后对着火折子轻轻吹,当然要吹的有技巧才行。以前乡下多用于抽水烟和生火的。

  书上有说这东西用于夜行夜袭,演示的人告诉我说是用于以前抽水烟用的。可能是一个军用一个民用吧。那是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质,气温高的情况下,用嘴吹,或者快速甩,它就会与氧充分接触而起剧烈反应而燃烧。道理还是很简单的。不神秘 火折(摺)子 火镰子、火石、火折子是一套,火折子是易于携带之简便照明和取火用具。
  古时候的火柴:火镰
  在洋火被使用之前,古人用啥点火?

  火镰。一种比较久远的取火器物,由于打造时把形状做成酷似弯弯的镰刀与火石撞击能产生火星而得名。陕北农村特别是五、六十年代还比较盛行,现在已很难见到它的踪影。

  上点年岁的人谈起它也只是津津乐道而已,想从哪个旮旯角落搜出一件也不是容易的事了。只因为它太普通太不起眼,不为人们注意或被遗忘。而映在岁月记忆里那别样的影象会久久挥之不去,它是一个过去的历史证物。
  古人生火的方式
  古人生火的方式可以确知的有三种,即木燧取火、阳燧取火和后来的金石取火。

  木燧取火就是钻木取火,是用一种木质坚硬的削尖的木头去钻另一种木质较为疏松的木头,例如前者用榆,后者用柳。被钻的木头上有钻孔,位于木片边缘而非木片中央, “Ω”形而非“Ο”形。钻火时先在“Ω”形口处放置艾草制成的绒丝等易燃物,以尖木不断插入钻孔,直到摩擦产生的热量将易燃物引燃。

  新疆罗布泊出土的钻木取火工具,下方为被钻的木头,上方为进行钻的木头,二者用绳子相系

  这种生火方式,在文字出现前应该就已经形成,还留下了“燧人氏”的 传说 故事 。它长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主要的生火方式。尽管在技艺上没有实质进步,但古人根据 五行 说演绎出了一套繁复的 礼仪 规范。

  《周礼》将一年分为五季,换季要更换不同的木头来钻火,称为“改火”,认为这可以防火灾、疗时疾。春以榆柳相钻,夏以杏枣相钻,秋以柞桧相钻,冬以槐檀相钻,季夏以桑柘相钻。并且,古人认为它们生出来的火焰颜色不同,分别是青赤白黑黄。

  秦汉以来,改火习俗渐渐化繁为简,化简为零。但在隋朝时,王劭引经据典向隋文帝进言其实行的必要性,被准奏。唐宋延续了春季改火的做法:在寒食节时明令禁火 2 天,在 清明 节早上再点新火。直到元代蒙古族主 天下 ,此俗被废弃。

  明代,杨慎、顾炎武等人都有复兴改火的议论,而谢肇淛批判这习俗迂腐。其实,这样的争论本身已没有多少意义,因为钻木取火已经渐被金石取火取代,无谓改火与否。

  金石取火是以铁制的金属器具击打火石引燃火绒的生火方式。明时其金属器具常被称为火刀,清代和民国则称为火镰,但从图片来看并不一定是镰形,也多斧形。火石为质地坚硬的白色石英石。火绒,依旧多为艾绒等天然 植物 纤维所制。

  晚清出现了火绒的进化版——煤头纸,使用时先将火镰打火石,火花现于煤头纸上,让煤头纸着而不燃,可以保存一定时间,要点火时再取出来一吹即能点火。吹煤头纸并非易事,是丰子恺笔下与拿筷子、嗑瓜子并列的中国人三大绝技。

  金石取火出现于何时出现并无确切记载。唐代服制中五品以上文武官员腰带上可悬七物,即所谓“蹀躞七事”,有人认为其中之一的火石袋即是装金石取火的工具的;辽代同样有此服制,但仅限于五品以上武官可以悬火石袋,文官无此物。

  即使唐代五品以上官员所佩戴的的确是金石取火的用具,那这时候它也还相当稀缺,足以成为五品以上官员才享的殊荣。此外,由于蹀躞七事是模仿游牧民族的服饰打扮,金石取火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传入。

  直到明代,普通人才都对金石取火习以为常,以至于《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们多次拿着火刀、火石去杀人放火。

  火柴从西方传入后,金石取火逐渐被取代。民国时已经用火柴生火做饭,但抽烟的人常舍不得用火柴点烟,继续用火镰打火,尤其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乡村地区。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古人对《周礼》的推崇推迟了钻木取火退出历史舞台,而烟草的传入帮火镰续了命。

  另一种有特殊用途的取火方式是阳燧取火。它在先秦时就已经发明,因其热量来自太阳而被称为“阳燧”。除了偶尔提到过用冰制成凸透镜聚焦太阳光外,通常情况下指的是凹面镜聚焦,在焦点处放置艾绒等易燃物,等它烧起来。

  阳燧为铜制,也称金燧,打磨不易,并非平民人家所能拥有,而且只能在有太阳时使用,受限诸多。但古人认为阳燧生的火是“明火”,在占卜、祭祀中应该用这种方式生火,炼丹道士也讲究用阳燧生火炼丹。除此之外, 阳燧取火还被认为有治疗 疾病 的作用。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认为施 针灸 点艾火时,阳燧取火为优,钻槐取火为良,如果着急难以准备这两种器具生火,可以用真麻油灯的火或者用蜡烛火,但疗效会略差,而金石取火是不行的。

  此外,有人认为中国古代还有敲石取火的生火方式。但考古发掘从未发现这种生火方式所用的工具,其记载也多见于诗歌、志怪笔记中,意味模糊,如唐诗“敲石军中传夜火”、 “邻屋有声敲石火”、“沙头敲石火,烧竹煮新茶” ,在应用类文献中找不到它的身影。

  无论如何,敲石取火都不曾广泛流传,南宋人吴曾以博学著称于时,他评价唐人刘言史一句诗“敲石取鲜火,汲泉避腥鳞”说:“石火虽火,而不可然,言史不察也。”表示自己没见过这样的东西。

猜你感 兴趣 :

1. 古代人用什么护肤

2. 古代是如何取名字的

3. 清明节古代习俗有什么

4. 古代好听的名字

5. 古代是如何美白

6. 古代人讲究什么礼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