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之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0
问题一:文言文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之有时后在文言文中无诗意

问题二:古文中其是什么意思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问题三:已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字义
〈动〉
1.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 同本义 [cease;stop]
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毕 [finish]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易・损》。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决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齐语》。注:“毕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cure]
已大风、挛l、瘘疠治愈大风、挛l、瘘、疠(等重病)。大风,麻风病。挛l,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脖子肿。疠,恶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副〉
1. 已经 [already]――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如:已装不卸(喻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3. 以前 [before]。如:已先(从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罢了,算了 [well]。如:已乎(算了)
5. 太 [too]――表示程度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唐风》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 [also]――表示行为的频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 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世说新语》
7. 最终,终归 [finally]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荀子》
8. 已而,然后 [then;after that]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