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却得善终的人?

如题所述

功高震主这个说法,来自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范蠡写给文种的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意思就是:飞鸟死尽后,再好的弓箭也要藏起来;狡猾的兔子死了以后,猎狗就可以烹杀了,越王这个人长得是长长的脖子尖尖的嘴,不是什么善类,只能共同经历患难,不能共同享受富贵,你为何不离开呢?范蠡的信喻意越王勾践过河拆桥,因此文种就成为功高震主被杀的人,而范蠡因为意识到越王勾践的为人,所以早早就选择离开,成为功高震主却得以善终的人。

之所以君主会有猜忌手下功高之臣的现象,就是因为春秋晚期礼乐崩坏,原来阶层固化的宗法制度,一度由于礼乐崩坏而生产变动。比如原本为晋国大夫的韩、赵、魏三国却瓜分了晋国国君的地盘,由大夫成为诸侯,再比如齐国田齐代替姜齐的过程,同样如此,才会让君主产生功高震主的猜忌,从而杀害功臣,但并不是所有的君主都是这样。

1、管仲管仲才是功高盖主却又得以善终的人,管仲与齐桓公是中国历史上君臣关系最和谐的一对君臣,齐桓公没有管仲就是个平庸之人,管仲身为齐国相国,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为齐国制定了富国强兵的一系列改革,让齐国首次称霸于中原。管仲在任内就病死了,齐桓公终其一生,都是信任管仲的,放心的将权力交由管仲,如果管仲有一丁点的野心,齐桓公也无法成就霸业,所以管仲才是第一个功高盖主却又得以善终的人。

第2位就是上文中说到的范蠡,在协助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后,范蠡就退隐了,算是历史上对功高震主这事看得最明白的人了。3、王翦、王贲父子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战争中,大半个天下都是王翦、王贲父子打下来的,除了韩国之外,东方五国的赵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都是王翦、王贲父子参与打下来的,论军功,没有人比得上王翦、王贲父子。

但王翦、王贲父子对形势看得非常明白,尤其是王翦,在出征楚国时,王翦不惜自毁形象,向秦始皇要地、要钱、要封赏,以给秦始皇一贪财之人的形象,人一贪财就不会有野心而贪权了。虽然秦始皇没有杀过一个有功之臣,王翦、王贲父子的担忧完全不用担心,但是最终王翦、王贲父子辞官隐居,得以善终。

4、汉初三杰之二---萧何与张良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曾经说过他之所以夺取天下,是因为刘邦能用好三个人,这三个人就是萧何、张良与韩信。韩信因为功劳太大,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天下的一大半是韩信是打下来的,韩信为刘邦建议的统一天下的战略非常完美,最终帮助刘邦夺取天下,但是韩信显然不知进退,又由于其巨大的军事才能,因此被刘邦夫人设计杀害。

但同样作为开国三杰之后的萧何与张良却得以善终,萧何和张良保全自身性命的方法却不相同,萧何是自污名誉,如同王翦一般,但萧何没有退隐,而是继续在刘邦身边表忠心,因此刘邦没有猜忌萧何,萧何得以善终。张良善终的方法,更像范蠡,这是比较高明的办法,就是以辞官隐退为名,隐居起来,让君主觉得没有野心,因此刘邦也没有动张良,张良得以安心善终。

5、诸葛亮诸葛亮是千古名相,其名气不亚于他的偶像管仲,而诸葛亮所拥有的权力更是超过了皇帝刘禅。刘备在临终前的托孤,就能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因为刘备将主要权力交给诸葛亮,并找了一个并不能制衡诸葛亮,只是个摆设的李严来与诸葛亮共为托孤大臣,实际上还是让诸葛亮人掌权。

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力远远超过了皇帝刘禅,诸葛亮不仅是蜀汉的手握大权的丞相,而且还是益州大大小小官员的上司益州牧,从朝廷到地方,诸葛亮牢牢控制权力,但终诸葛亮一生,也没有做出谋逆纂位之事,反而是病死于北伐军中,死而后已。并且诸葛亮身居高位,却家无余财,手握权力,却未让权力世袭,而且父子孙三代人均战死沙场,可谓一门皆忠烈。

6、司马懿司马懿是魏明帝时期威望最高、权力最大、资历最老的权臣,比司马懿更有权力、地位和资历的人全都死了,魏明帝一朝,司马懿智斗诸葛亮,耗死了诸葛亮,稳定了曹魏西部边境,司马懿七天急行军擒斩孟达,平定了曹魏中部过境可能的判乱。司马懿仅用一年时间,包括在路上的行军时间,就摆平了困扰曹魏三代人的辽东公孙氏的隐瞒,司马懿也就成为魏明帝时期无人能制的权臣,并且魏明帝在死前也没考虑过处理司马懿,从而让司马这个奸臣活了下来。

司马懿的善终只能说是魏明帝的大度和司马懿的寿命活得太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5
诸葛亮 ,管仲,徐达,萧何 ,郭子仪,卫青,王翦,张良,这这些都是功高盖主 ,却得以善终的人 。
第2个回答  2020-12-15
张良,郭子仪,王翦。虽然天下得以稳定之后君主要求他们继续建功立业,但都被他们给婉拒了,为的就是提前交出兵权防止遭到忌惮。
第3个回答  2020-12-15
王翦、郭子仪等。王翦是秦始皇一同六国的最大功臣;郭子仪历经四朝帝王,也是功高盖主之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