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勋祺(郭勋祥教授)人物简介

如题所述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郭勋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郭勋祥教授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郭勋祺是川军第一悍将,他一战成名天下知,为何抗战初期被软禁?
郭勋祺本是国民党的一位悍将,他们有着极高的军事指挥能力,但是因为郭勋祺与共产党成员走得很近,遭到了蒋介石的猜忌。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初期,被蒋介石软禁起来。
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候,郭勋祺结识了陈毅,二人经常研究作战方略,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一起参加足球比赛。蒋介石本来对共产党就极为不满,看到手下大将与共产党走的如此之近,但是当时正是用人之际,蒋介石也没有做出什么措施。当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数次派部队进行围剿。
当蒋介石命令郭勋祺在西北派出三个师进行牵制红军时,郭勋祺因为知道陈毅,刘伯承等好友均在此次蒋介石打击范围内,于是他仅仅派出3个旅与红军作战。这下子惹怒了蒋介石,认为郭勋祺是在应付自己,并且怀疑郭勋祺有通共嫌疑。而恰巧此时有人向蒋介石汇报,说郭勋祺和陈毅刘伯承等人关系很好,这下更加坚定的蒋介石的猜想。于是蒋介石开始逐渐撤销了郭勋祺的实权,甚至在抗日战争初期直接将郭勋祺软禁了起来。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节节败退,在即将解放全国的时候,共产党人找到了郭勋祺。当陈毅再次见到郭勋祺时,激动的握住了他的手,此后郭勋祺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省常委等职务。在1959年的时候,郭勋祺在四川去世,这位一生有着传奇经历的将军,人生也画上了句号。
郭勋祺的介绍
郭勋祺(1895—1959),字翼之,外号熊猫。1912年参加入藏新兵,随军西征。入藏征战数年,于1915年返回成都,在潘文华部历任排、连、营、团长。1921年随潘投刘湘部,潘任第四师师长,他任第七旅旅长。1935年5月升任模范师师长。1937年的川康整军会议中,模范师改编为144师,继任师长。1938年春升任五十军军长。1946年出任26军官总队长。1949年初由南京返回成都,开展策反工作。建国后,历任川西行署委员兼交通厅厅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员兼交通厅厅长、四川省水利厅厅长、省体委第一副主任、省人大代表等职。1959年12月28日在成都病逝。
川军名将郭勋琪介绍??
郭勋祺(1895—1959)1912年参参加藏新兵,随军西征。入藏交战数年,于1915年赶回成都,在潘文华部历任排、连、营、团长。
1938年春升任五十军军长,由于与新四军作战屡立战功,遭到嘉奖,晋升为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五十军军长。
1948年出任第十五绥靖区副司令,7月被人民解放军抓获。建国后,历任川西行署委员兼交通厅厅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员兼交通厅副厅长、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省体委副主任、省人大代表等职。1959年因病去世。
1937年9月,郭勋祺率军出川抗日,在南京保卫战中,打得轰轰烈烈,最开端,郭勋祺阻击日军攻击的时分还能够得到中央军炮兵援助,还使用炮兵打垮了日本一个机械化部队,消灭300余人。
但正所谓英豪无法,这么的一员战将,终究为蒋介石所不容。因素在于后来郭勋祺对共产党情绪的改变,在抗战期间,不肯在“皖南事变”中对新四军同室操戈,被蒋介石免职。
不过,也恰是由于对其人品的警钟,郭勋祺虽然在解放战争期间被陈毅俘虏,但并未遭到损伤,反而成了座上宾。为此,郭勋祺大为感动,为了和平解放成都,他亲身进入成都,找到自个在成都军政上层的联系进行策反。
并终究协助解放军促成了成都的和平解放。在解放后,他也一心为成都的交通建造和水利建造奉献着自己的努力。
扩展资料:
在四川的疆域内,就有一位名为郭勋祺的好儿郎,此人在1937年之时,跟随四川的热学男儿们一起走向抗日战场,在战火中保卫国家。
郭勋祺并非是中国共产党人,而是国民党军队中的一员,但是这并不妨碍世人发现他的优秀。据说在1935年1月,国共合作破裂并进入内战时期,统帅亲自带来大军包围郭勋祺,但却没有获得胜利。
后来彭将军和董振军联合攻打郭勋祺,虽然歼灭了他的一部分军队的,但是在郭勋祺援军到来之时,反而被其击退,郭勋祺也因为这场战役而一战成名。
到了1937年8月,国家已经陷入了极度困难的局面,国共两党决定放下恩怨一致抗日。在南京保卫战中,郭勋祺表现得异常英勇,在中央军炮兵的支援下,打垮了日本的一个机械化部队,歼灭敌军300余人。
即使中央军后来撤退了,郭勋祺军队中各方面供应均不足的时候,他坚持带人用手榴弹来攻打日本人的坦克战车。
这样的一个人,自然是民族英雄,不过由于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想让他偷袭新四军并被拒绝后,他便被蒋介石撤职了。在此之后,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由于郭勋祺有自己的是非正义观念,因此在解放战争结束后,陈毅虽然将其俘虏,但是却放了他,并重用此人,不过这是后话。
这样一个优秀的人,世人必定认为他是个大丈夫,天不怕地不怕。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此人有一个弱点——怕老婆。
郭勋祺的老婆为罗显功,据他的子女介绍,郭勋祺在家中的地位实在是不高。虽然当时郭勋祺的父亲工资有100元,但是必须上交80给罗显功,而剩下的20元必须维持他自己一个月的生活开支。
很多时候,郭勋祺想要给自己的孩子买点糕点,但却摸光了所有的口袋都没有钱。有一天,罗显功发现了这个问题,便质问郭勋祺钱财的用处,两人甚至因此而吵过几次,但是郭勋祺从未因此而不交工资。
后来,郭勋祺的女儿郭开慧在偶然之时得知,原来自己父亲每次见了自己原先的部下后,倘若看到此时家境不好,都会施以援手。但是这些,郭勋祺都不敢跟自己的老婆说,更别说是在上交工资多少的问题上讨价还价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郭勋祺
郭勋祺的生平简介
郭勋祺,字翼之,外号熊猫,川军名将,1935年初当旅长的时候就在土城战役力挫红军三、五军团,使中央红军被迫放弃横渡长江计划。抗战的时候为50军军长,在皖南和新四军防线相邻,因通共被撤销军职。47年被起用为十五绥靖区副司令,辅佐康泽守卫襄樊,因康泽不懂军事瞎指挥而被俘,在中野司令部为旧友陈毅、刘伯承优遇,尽话生平,后回四川从事策反运动,解放后为省交通厅厅长。
1948年襄樊战役
近代爆发的战争有很多,你知道在1948年爆发的襄樊战役吗?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1948年襄樊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襄樊战役背景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对于国共双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双方都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研究战争形势和军事战略。国民党召开的是“军事检讨会”,共产党召开的是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共中央决定与国民党军展开生死大决战。2月6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电,同意刘、邓2月4日建议,组织两个有力支队继粟裕之后渡江南下牵制敌人一部分兵力,一支出川、湘、鄂,一支出湘、鄂、赣,二三两月作充分准备,三月底或四月初行动,并以陈再道率两个旅加强江汉军区,包括经营鄂西及汉水中游在内。2月7日,毛泽东再次致电刘伯承、邓小平,指示该野战军指挥所从大别山移至淮河、陇海、沙河、伏牛山之间,指挥刘、邓三个纵队,陈士榘、唐亮四个纵队,陈赓、谢富治一个半纵队,共八个半纵队,“在淮河、汉水、陇海、津浦之间集中,机动打中等的及大的歼灭战”。并强调指出,这样部署,可将敌主力吸引至淮河、汉水以北,利于粟裕部机动,利于大别山、江汉等地放手发展,还因为北面有巩固的后方可为依托利于打歼灭战。邓小平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指示,率野战军前方指挥所从大别山区的新县北上,2月24日和刘伯承率领的后方指挥所在皖西北临泉县会合。
1948年,刘、邓主力由大别山转至中原后,中共中央为了统一和加强各大区的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调整和改变原有的大区体制。中原解放区的部队和地方机构,由新的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领导。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李先念为第二司令员。邓子恢为副政委,张际春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住,李达为参谋长。中原军区下辖豫鄂、皖西、豫皖苏、豫西、桐柏、江汉、陕南七个军区。华东野战军陈唐兵团(辖三纵、八纵和十纵)暂归中原野战军指挥。华北解放区大批干部到中原,加强地方工作和新政权建设。经过这次调整,中原解放区的力量大大加强,统一了组织,集中了主力部队。中原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6月13日,刘邓下达关于襄樊战役的部署。命令以陈赓指挥二纵、四纵为西兵团,第一步奔歼老河口、谷城之敌,其主力适时控制汉水西岸,伺机直趋襄阳。以王宏坤指挥桐柏军区主力、六纵为南兵团,第一步奔歼襄阳之敌,对汉水西岸须以适当兵力兜击可能逃走之敌,对汉水船须控制之。以上两兵团统归陈赓指挥,战役定于21日开始。
襄樊战役过程
奇袭老河口、谷城
1948年7月2日,六纵指战员自豫西唐河地区向老河口长途奔袭,当日抵达老河口时,守敌一六三旅四八七团已向谷城撤退,六纵即渡汉水跟踪尾追。陕南军区部队从湖北均县草店隐蔽东进,司令员刘金轩命令郧白团两个营到老河口以西汉江两岸堵击可能西逃之敌,命令三十四团攻击石花街。7月3日拂晓,陕南十二旅三十四团一营向谷城西过山口的守敌发起突然攻击,将一连敌人大部歼灭,占领了该阵地。谷城县城守敌闻知解放军到来惊慌失措,慌忙弃城向老君山逃跑。这时刘金轩司令员急令三十五团和郧白独立团一部,由张飞城渡河,迅速向老君山侧背后迂回,截断敌南逃之路。
3日14时,三十四团在六纵一部和三十五团的配合下,前后夹击,将敌一六三旅大部歼灭,俘敌副旅长阎官禄以下官兵1800余人。桐柏军区二十八旅则进至樊城以东张家集一带,牵制监视襄阳之敌。至此,襄樊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撇城攻山,“刀劈三关”
解放军以神速动作歼灭谷城和从老河口逃出的敌一六三旅主力后,按预定计划于1948年7月4日、5日夜晚,沿汉江两岸隐蔽地向襄阳靠拢。
襄阳地形险要,当地百姓称“铁打的襄阳”,易守难攻敌有重兵扼守,更增加了我攻坚难度。这时六纵队初出大别山区,无重炮支援攻城,部队兵力不足,全纵只有6个团(3个留大别山),敌我兵力对等,且携带的炸药、子弹亦很少,加之时间紧迫,有敌援兵来击之顾虑。在此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襄阳攻城作战前线指挥,六纵王近山司令员,凭借自己以往的作战经验,从客观实际出发,采纳部属的建议,以战将的胆略,高超的指挥艺术,破历史上攻襄阳,先攻山后攻城的陈规惯例,研究创造采取了刀劈三关,打开走廊通道,以少数兵力、火力扼制山上的敌人,主力逼近城垣,“猛虎掏心”,撇山直接攻城的新战法进行攻城。这一着,实在高明,做到了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彻底粉碎了敌人凭借外围高地消耗我军,拖延时间固守待援的企图。其次我将攻城重点放在西面,即可避开设防坚固的城南高地,直接击中敌人的薄弱要害,同时也赢得了时间,变不利为有利。
我军于7月6日完成对敌合围,7日各部小部队及侦察分队与敌接触进行战斗侦察,进一步查明了敌情、地形。8日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与会者听取了参谋处长贺光华对情况的介绍,经充分讨论,王近山司令员当即决定了攻城的作战决心部署,上报刘邓首长批准。其部署是:“17旅担任主攻,刀劈三关打开攻城突破口”。首以一部兵力攻占琵琶山、真武山,集中主力于西门实施主要突击;以陕南十二旅和桐柏3分区部队佯攻城南高地,迷惑牵制敌人;以18旅一部兵力插入东关,钳击敌人,以16旅为预备队。为确保各部队很好地协同作战,纵队决定在突破阶段由17旅旅长李德生同志统一指挥,纵深战斗由第16旅旅长尤太忠同志统一指挥。
遵照作战计划,第17旅认为攻打琵琶山和真武山,开辟城西走廊通道,是实现整个攻城计划、击破襄阳防御链的首要环节。8日黄昏,17旅以50团2营首攻琵琶山。该山守敌为104旅15团1个加强连,是敌城西的一个重要防御支撑点,构成以地堡、碉堡为核心的环形防御阵地。因2营组织不够充分,攻击未奏效。12旅攻下黑虎垭山。9日,17旅继以49团3营攻击琵琶山,该营经充分准备后,在4门大炮火力掩护下,在团长苟在合同志亲自带领下,于18时30分对敌人发起勇猛进攻,经15分钟激战,即全歼守敌,全部占领阵地。团长苟在合同志在敌人的阵地上踏响了地雷,光荣牺牲。刀劈第一关获胜。
10日晚,17旅以49团2营攻击真武山。该山守敌为104旅15团3连及1个重机枪排,筑有近30个完备的永久或半永久性的地堡。2营受领任务后,预先按照敌设防情况堆置沙盘进行反复研究,并选择相似地形反复进行实兵推演,从班到营都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从干部到战士,对任务和战法都做到了心中有数,从而大大增强了全体指战员的必胜信心。19时20分该营在炮火掩护下对真武山守敌发起了进攻,采取小兵群机动灵活战术,用炸药包炸敌地堡。在20分钟内接连摧毁敌人18个地堡,战至20时许,全部占领阵地。刀劈第二关再胜。
同夜,17旅50团1营乘机攻克城西之张堂村,歼敌一个排。战斗中副团长杨毅同志英勇牺牲。我49团连劈二关,皆胜,为打通城西走廊立了首功。此后,李德生旅长和49团干部集中全力进行刀劈第三关即攻城打开突破口的准备。在此期间,陕南第十二旅和桐柏3分区部队经过英勇奋战,分别攻占了凤凰山和铁帽山,歼敌一部。汉水北岸兄弟部队亦歼敌一部。这些都有力地配合了打开走廊的战斗和攻城的准备。这一连串的胜利,给以敌沉重打击,康泽急令第164旅放弃樊城,撤入襄阳加强守备,企图固守襄阳。
根据战局的发展,刘邓首长及时发布命令对作战部署进行调整,令汉水北岸的桐柏军区第28旅南下东津湾,集中全力围攻襄阳,我军乘胜袭取东关。10日夜,我六纵以18旅在桐柏3分区部队攻打文壁峰为掩护,以秘密隐蔽的行动,绕过文壁峰,沿汉水西岸河堤北进,接应桐柏第28旅自东津湾西渡汉水建立东关攻城出发阵地。这一突然、大胆的行动,大大地震惊了敌人,康泽深感“处境危殆”,日以数电向白崇禧呼救,却不敢出城反扑。11日夜,陕南第12旅接替第18旅移至城西南尹家集地区为总预备队。同时,17旅经过两天土工作业,完成了两条交通沟,直抵西关。13日夜,第50、47团各一部经充分准备,沿交通沟攻占了西关铁佛寺和同济医院,歼敌409团2营,歼敌百余人,建立了总攻的主要攻城阵地,为攻城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我47团乘胜攻克秋树下,开辟了西北角攻城的出发阵地。我50团攻占西关后的主要任务是保护西门外横跨三道外壕的大石桥,作为总攻时接近西门的跳板。刀劈第三关,抵近襄阳城垣。
至此,襄阳城已直接暴露在我军攻击锋芒之下,耸峙于城南的大山,已完全丧失其屏障襄阳的作用,守山之敌的补给也陷入了困境,康泽也智穷力竭,无法摆脱覆灭的命运,遂急电蒋介石求救。蒋复电:“共军必无远射程炮和重武器,弃山守城,固守待援”。14日17时,城南高地之敌在其空军掩护下,撤入城内。这样,我军又不战而取得了羊祜山和虎头山。至此,襄阳外围作战遂告结束。
浴血攻城,围歼守敌
15日,解放军对襄阳城发动总攻。兵力部署采取了高度集中的方法,把六纵队全部使用在突破口mdash;mdash;西门上,陕南十二旅从东北角进攻,桐柏二十八旅从东南角涉水登城。15日20时20分,六纵以各种重武器轰击西门及两侧,共摧毁了西门前后及以北的5个炮楼、3个地堡,掩护工兵连续爆破4次,突击队则乘敌被震昏与烟雾弥漫之际,发起冲锋,顺利通过百米长的大石桥,突击到城墙下。在登城云梯被炸断的情况下,采用搭人梯的办法迅速登上城头,并连续打垮敌人的10余次反扑,巩固了突破口。
与此同时,从东北角攻城的陕南十二旅三十五团和从东南角攻城的桐柏二十八旅八十三团也在经过激烈战斗和付出重大牺牲之后,相继登上了城头。
入城后,3支部队按预定计划分路并进,勇猛穿插,将敌人分割包围,很快打乱了敌人的指挥系统,使敌人互不相顾,陷于瘫痪。经通宵激战。16日上午,我军完全控制了襄阳城,各部会师后,包围了位于杨家祠堂的第十五绥靖区司令部。杨家祠堂是个四进式院落,成正矩形,四周没有民房。祠堂四角筑有坚固的两层碉堡,中心筑有一个三层主碉堡。从司令官住所到主碉堡有坑道相通。15日夜我军突入城内,康泽就躲进坑道里,只有郭勋祺坐镇中心碉堡指挥。一夜电话不通,也不知情况如何。16日晨,司令部的人从碉堡顶上往四门看,只见城墙上竖着白旗,才知道襄阳城已被解放军控制,他们成了瓮中之鳖。下午攻击开始,我军使用工兵爆破、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齐打响,司令部内的军心完全崩溃了。大家推举代表去和康泽、郭勋祺谈判,要求放下武器,争取宽大。康泽在中心碉堡里戴着钢盔,不肯说话,其实是吓呆了。郭勋祺还要顽抗,指挥机枪手射击。没多久解放军就冲进院内,一颗手榴弹塞进碉堡的射击孔,轰隆一声巨响,碉堡底层的人非死即伤,有的哭喊着“缴枪不打呀!”郭勋祺被迫走出碉堡,随后,康泽也被我军活捉,都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襄樊战役结果
战至16日全歼守军。给了蒋介石集团以沉重的打击。此役,共歼国民党军2.1万人,俘第15“绥靖区”司令官康泽,解放了襄阳、樊城、光化、老河口、谷城、南漳、宜城等城镇,为尔后开辟汉水南岸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襄樊战役于7月16日18时结束。整个战役历时14天,我军歼灭敌第十五绥靖区司令部、一零四旅全部和一六三旅大部,俘获康泽、郭勋祺以下17000余人,毙伤敌3500人。收复襄阳、樊城、老河口、光化、谷城、南漳、宜城等七座城镇,缴获化学臼炮4门、野炮1门、迫击炮44门、六零炮10门、小炮43门、步枪4400余支、轻机枪305挺、重机枪53挺、汽车10辆、骡马123匹、法币307亿元和大量弹药、粮食、物资。我军牺牲719人,伤3000余人。我军清理战场后,即撤离襄阳,北渡汉水休整。
襄樊战役的历史影响
襄樊战役是我军自开辟桐柏山革命根据地以来取得的一场最大的军事和政治斗争的胜利。从襄樊战役胜利对当时解放战争的推进意义来讲,它为我军迫使敌军“汉水防线”全面崩溃,进一步突破敌军“长江防线”、“大巴山”防线,使我军开辟汉水中段新区,变汉水为内河作战,建立战略前进基地,东逼武汉,南渡长江,西进入川,以及遏止敌军北上,配合华东野战军豫东作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襄樊战役是当年闻名全国的“五路大捷”之一,是我军“十大城市攻坚战”之一。由于战役开展期间我军因时而变,采取了“撇山攻城”的超常规战法,大获全胜,朱德总司令誉称此次战役为“小的模范战役”。党中央在祝贺襄樊大捷的电文中指出:“这一汉水中游胜利,歼敌2.1万,解放城镇7座,hellip;hellip;对于中原战局的开展帮助甚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