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怎么看待

如题所述

其实我感觉现在把丧当做一种文化是一种很不好的体现。因为在我们的汉字的意义来说,丧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好的词语。它代表了人们的精神状态,处在一种低迷的状态。而且现在丧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文化。其实也是无可避免的。可能是因为生活中的不如意,也可能是因为对自身的一些不满。种种的原因导致了这个文化现在比较流行。
这种文化也能起到一种警戒作用。因为。既然现在他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而且作为一种不好的体现。它在提醒着人们。要去积极的活着,要去乐观的活着。其实我感觉他现在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去消失吧。虽然说这种结果不太可能。但是我们要积极的去向这方面发展。争取每个人都活的积极健康,阳光向上。
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决定了一个人活得是否快乐,其实有些东西是跟物质条件没有任何关系的,就算是很有钱的人,他过得不一定快乐。可能一贫如洗的人,他过得可能也并不是那么的不如意。每个人都有快乐的可能就看你如何去做,如何去想。
其实我感觉我也属于丧文化的贡献者的一份子,我是我也是一个日常比较丧的人。对什么都兴致缺缺,每天都感觉自己活的不太如意,我也意识到了这种思想是不对的。但是真的很难去改变,但是某些东西就是因为有挑战性才值得去做,我已经试着让自己去变得乐观积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尝试让自己过的开心。毕竟开心是属于自己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去想,这样去做的话。丧文化终究会实现他自己所拥有的意义。化为乌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8
和各个时代的年轻人比起来,这一届年轻人知道的真的太多了。

他们知道有那么多人的所见所闻,比自己的索然日常要多彩百倍;见证了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用远超他们的思维水平激扬文字;而大佬们甚至每一次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对自己都能够形成全方位的压制+降维打击。

年少轻狂,使他们对任何尖端的,顶级的信息都求知若渴。而求客观,求真实的价值观又使他们切实的,避无可避的明白了,自己正在和大多数人一样一点一点的滑向平庸,而自己什么都做不到。

在这种情境下,从基因里带出来的一腔热血,反而成了助长打击感和挫败感最好的催化剂。久而久之就很难不形成一种“我已经知道自己的渺小和无力了,请放过我吧”的心态。

考虑到现在的主流价值观还是“多走出去,多交流”——这其实挺残酷的。某种程度上和都抑郁症患者说“你要积极,往好里想”异曲同工。

对抑郁症患者而言,单方面的说教大多数情况下反而会招致反感。同理那些不明就里的鞭策,基本也只会招致类似的排斥。
第2个回答  2021-03-15

丧文化是一种生活形式,也是一种心态,学习正念尤为重要

第3个回答  2020-12-12
靠你的父母养,直到可以被你的儿女养。

——大宰治

2016年的夏天,以葛优躺为先锋的一场早有预谋的比废大战拉开了序幕。

这是著名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剧照。

在《不速之客》这一集中,葛优饰演的“二混子”季春生,去贾家蹭吃蹭喝,最终梁天无法忍耐,将葛优从家里赶了出去,葛优以跳楼相威胁,要死要活好一阵,文兴宇最终用“点穴”制服了葛优,随后葛大爷就躺在了沙发上,“葛优躺”由此诞生。

照片中的葛大爷还有头发,穿着优衣库同款碎花T恤,满脸胡茬、双目无神地看着天花板,浑身瘫软地与沙发融为一体,让年轻人们大呼“是我ˊ_>ˋ”,从此,“葛优躺”就成为新一代的颓废代名词,火遍了网络。

几乎是突然之间,一系列与传统价值观大相径庭的流行语爆炸式地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从“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到“感觉身体被掏空”,找图这些带有绝望性质的语言成为年轻人新一轮的个性标签,并在其他的社会文化领域同时受到追捧。但其实,这并不是这类被统称为“丧”的文化气质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动画丧|《马男波杰克》

马男是一个过气的好莱坞明星,虽然他不差钱,但却迷惘忧郁,并对自己的无力极为坦率,常说“活着的感觉就是自己的尿道被不断地猛踢”,认同“这个世界是一个残酷无情的虚空”,他白天健身,晚上嗑药,生活日常就是不断攻击与被攻击。

表情包丧|sad frog

这只青蛙于2009年首次出现在 Matt Furie 的绘画作品《Pepe the frog》里,嘴角下垂、表情悲伤的他,有着一双随时有泪水可以渗出的大眼睛,戳中了全世界网友的心。

无论pepe被ps成什么样子,无论它在做什么,不变的都是这个沮丧得极其到位的表情,这简直像人生真谛。

网红丧|赵曾良

曾良君早年在豆瓣就是小红人,本人是国外大学建筑系萌妹,在网络上号称是中年秃头大叔,写一些青春年少温暖风故事,转战微博之后,让她真正火起来的却是她对“写作业”这件事的态度。

(赵曾良微博截图)

日剧丧|谷口巧(《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呢》男主角)

谷口巧现年35岁,是一位自诩为“高等游民”的家里蹲啃老族,多年以来,他的日常生活就是瘫在家里看书、看电影,生活起居全靠母亲照顾,为了在母亲去世后找到一张长期饭票,他只得硬着头皮和三次元的女性约会,最大的心愿就是“永远被人养着”。

到底是什么,让这股充斥着消极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显相悖的“不正之风”的丧文化之风吹遍了五十个六个民族呢?所长认为,任何一种流行文化的出现,都不是偶然事件,而一定是社会思潮、现实背景、心理动因、媒介传播潜规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相比于刚从温饱阶段跨越过来的70后、稍稍尝到改革开放甜头的80后,90后所处的社会时期有些特别。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进入到新阶段,我们被认为是“在糖水里泡大的一代”,因为我们似乎不必经历贫穷和战争,但同时,这幸福的代价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社会阶级进一步固化,换言之,90后想要在目前的阶级状况中凭靠自身的努力跨越原属阶级、改变命运,几乎不可能——老生常谈的房价压力、刚进入社会就面临延迟退休、城市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大学扩招带来的学历贬值、独生子女在赡养父母的同时,又迎来了二胎时代……这些压力不一定会被每个年轻人关注到,但它通过各种媒介形式,潜移默化地灌输给我们,最终以无力感的形式表现在以我们为主体的社交网络上。

除却现实压力的部分,90后与前辈们的区别还体现在,他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发展得相当充分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我们不再迷信权威,有着更强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主体意识,互联网,也因此成为我们建立亲密关系和自我认同的重要平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