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曾经打的匈奴落花流水,他是靠什么办法获胜的?

如题所述

长久以来,我中原子民便饱受匈奴的骚扰,而李牧打出了中原人的志气,使得后来的十多年,匈奴都不敢雷池半步,确实很让人为之骄傲。

01 骄兵之策

匈奴来无影去无踪,而且擅长骑射,换句话说,反应速度极快,如果和他们交战,往往是彼胜我负。想要赢他们,除非他们愿意跑入我方的包围圈,否则拿他们根本没有办法。

所以,在刚开始的几年里,只要匈奴来犯,李牧便要求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

就这样,几年过去了,虽然匈奴未有多少收获,但他们却断定李牧是一个贪生怕死的无能之辈,后来连守边疆的战士也是如此认为。

于是,赵王震怒,便将李牧召回。后来边境受到重创,赵王要求李牧再度出山,李牧便继续原来的策略,不过在匈奴看来,他们更是认为赵国无人了,便越来越不把中原放在眼里。

02 厉兵秣马

边境战士每日好吃好喝,却不能为国效力,群情激昂,请求战斗之声不绝于耳。这就是所谓的人和。

李牧见时机成熟,便精选战车1300辆,战马13000匹,勇士5万人,善射士兵10万人,教他们排兵布阵、操练作战技能。

一切都在悄悄地进行之中,而外面日益骄傲的匈奴却浑然不觉。

03 诱敌深入

为了引诱匈奴,李牧要求人们外出放牧,牲畜漫山遍野。匈奴长久以来,掠夺的战利品塞牙缝都不够,见得这边满地是牛羊,两眼放光。但是,匈奴也非常狡猾,他们先派了小股人马过来试探。李牧佯败,匈奴便满载而归,还抓了几千人。

单于得到消息,大喜过望,便率领大军压境。李牧布下奇兵,中间一路佯败诱敌深入,左右两翼包抄,将匈奴团团围住,万箭齐发,匈奴惨败,此役共歼灭匈奴10多万人马。匈奴大伤元气,李牧乘胜追击,灭襜褴,败东胡,收林胡,单于只得仓皇而逃。

此后十多年,被打怕了的匈奴再也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半步。

结语:

李牧深谙兵法,知道硬拼不可取,战略性地选择深坚壁垒,减少了赵军的伤亡,助长了匈奴的轻敌之心;然后厉兵秣马,待到时机成熟,便佯败诱敌深入,围而歼之。这才是真正熟读兵法的将军,那个所谓纸上谈兵的赵括岂能懂得真正的作战之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02
李牧凭借谋略向匈奴示弱,麻痹匈奴的判断。让匈奴轻视赵国军队,最后将匈奴打败的。
第2个回答  2021-05-02
李牧采取的是游击政策。因为自己的军队机动性比较好,而且武力强大,因此会打败匈奴。
第3个回答  2021-05-02
李牧的守地之策其实很简单:发现匈奴军队就退入营寨城堡,坚壁清野,避免接战。匈奴骑兵既没有攻坚兵器和手段,又很难劫掠到牲畜食粮,最后毫无所获,被迫退去。如此数年,边境地区损失极少。 虽然李牧的军队几乎毫无损失,但却搞得匈奴和赵国将领都觉得李牧胆小,赵王甚至斥责过李牧,但李牧就是不改。然后赵王就换了个人去守边关。
自此之后,只要匈奴入侵,赵军就出关应战,可每次都输,损失惨重。赵王只好下命李牧出任原职。可李牧托病推辞,赵王再三下令。李牧说如果用我,就要用以前的作战方针,赵王答应了。李牧便又回到了边境之地,继续按旧的方式来。匈奴就又没什么收获了,只觉得李牧太怂了,渐渐变得轻敌。而李牧的士兵每天训练,战意逐渐增强。
同时,李牧还在迷惑匈奴,大肆进行放牧,完全不收敛。如果匈奴部落小队侵入,李牧就佯装失败,故意丢弃人畜让匈奴抢掠。 匈奴那边一听是这种情况,立即派出大军攻打赵军,这时李牧已经布好奇兵,包抄了匈奴的大军。此战匈奴除了单于率少量亲卫部队突围逃走外,进犯的10万骑兵全部被歼。此后10多年,匈奴再不敢进扰赵国边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