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求大虾们的指点呀~~~~希望能明了具体

1、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又处于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由于缺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受到的损失大。遇天灾人祸,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会返贫。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

人口增长速度快,表现为农村贫困户新增人口的程度快和城镇贫困人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而增加。根据“四普”资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还表现为另外二个特征就是老年贫困人的出现。

3、贫困人口结构不合理,分布集中又零星。

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集中性。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由国家和省、自治区政府分别确定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中。二是零星,位于贫困县之外的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地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

4、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导致生育行为与计划生育政策相悖。

由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农村独特的、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生育观念。超生数量增加,从而导致盲目的实际生育行为。这些都是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矛盾,无法减轻人口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无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5、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1993年国定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在耕地中机耕面积仅占36%,有效灌溉面积31%,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和20个百分点。

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还使用竹竿、木犁和简陋的铁制农具进行劳动、耕作,广种薄收,有些地方甚至仍然沿袭"刀耕火种"的古老生产方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贫困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29
  1.自然环境恶劣导致的贫困
  综观我国各省市及农村,贫困地区大多分布在革命老区、深山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总计共有22个区域近600个县,[4]如内蒙古、新疆、宁夏、陕西、甘肃、河南、安徽、云南、贵州、广西等,即中、西、北部与西南部,特别是西部贫困问题显着。
  由于贫困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环境闭塞,当地农民大多在家务农,他们的生活来源绝大部分依靠农业生产。一般说来,土地肥沃产出就多,收入也随之增加,反之亦然。然而这些革命老区、深山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不仅土壤贫瘠、资源匮乏,而且气候干旱、少有降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的产出极不丰富。2009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的年农业产值达2897. 8亿元,而偏远多山地和自然资源匮乏的青海、宁夏和西藏西部地区年农业产值才247. 2亿元,不到东三省的10%。[5]由此可见,自然环境恶劣是导致农村贫困的直接因素。
  2.教育失衡导致的贫困
  长期以来,我国在文化教育领域一直采取的是城乡分割的教育模式,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大大偏向城市,导致教育资金和受教育机会严重不平等,使本来就贫困的农村或农民雪上加霜。由于贫困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偏低,经常受到经费问题的困扰,适龄少年受教育机会大大减低。贫困农村人口大多是中小学文化水平,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非常少,文盲在贫困人口中还占有一定的数量。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学的问题,更是关涉我国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任何社会都存在阶层差别,但是只要大部分人能拥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就会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并促进受教育者改变原来的地位。然而,贫困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体系不完善,使得当地农民失去继续学习的机会,进而使他们通过受教育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希望更加渺茫。因此,教育失衡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间接因素。
  3.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导致的贫困
  尽管我国的扶贫开发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贫困农户的基本生活条件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虽然在贫困农村修建了一些农田水利工程,但是数量有限,而且很多已经年久失修,防洪、抗旱能力薄弱。因为贫困地区的农民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在遇到不可预期的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事先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农田不可避免地会减产、减收。
  同时,贫困农村公路发展也相对滞后。研究表明,如果有较好的农村公路,化肥成本会降低14%,农民收入会增长12% ,而农业产品产值则会上升32% ,而且方便的运输条件可促进农副产品的精加工,增加附加值。[6]交通的不便利导致这些可以为农村增收、降低成本的机会都随之丧失,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无法有效地实现物质、信息、商务贸易等合理流动。因此,道路交通不便也是偏远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4.自然灾害导致返贫人口增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脱贫工作取得了显着成就,贫困人口明显减少,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脱贫速度逐渐减慢,返贫人口不断增加,脱贫与返贫现象并存,交织产生。其中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接连的自然灾害导致返贫人口增多。以四川、甘肃两省为例, 2005年四川省返贫人口在20%以上; 2006年这些地区发生特大旱灾,返贫的人口大大增加; 2008年,受汶川大地震的影响,四川省各个贫困村因灾返贫的人口大量增加,贫困发生率由灾前的30%上升到60%以上。[7]这次地震中,甘肃省受灾也很严重,返贫人口高达230多万人,贫困人口总数达680. 5万人,贫困面为32. 7%,主要分布在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8]因此,自然灾害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一。
第2个回答  2013-01-03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科学的贫困人口识别指标体系,也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普查,所有关于贫困人口数量的判断皆是根据抽样调查估算而得,政府、国际机构、学者都有各自的不同估计。政府估计采用的是收入贫困线,此贫困线是1994年国家统计局根据菜篮子法测算的满足最低需求的食品贫困线和利用回归法测算的非食物贫困线的加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625元的官方贫困线(随后每年都进行调整)。根据此贫困线估计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在3 000万左右,贫困发生率为3%。而此标准仅为国际目前用来测算全球10个最贫国的人均每日1美元标准的66%。
  已经被识别出来的14.8万个贫困村覆盖了我国1.8亿农村人口,官方口径为覆盖了我国83%的贫困人口,即2 400万,据此可以计算出这14.8万个贫困村的平均贫困发生率为13%。但根据我们在全国100个贫困村进行的参与式贫富排序结果,其贫困发生率在30~80%。这样可以估计,实际的贫困人口数量至少是目前官方公布数字的3~6倍,即7 200万~1.4亿左右。如果还考虑到贫困村确定中存在的问题,则实际贫困人口数量要还多。不少地方贫困村识别过程中的限定指标的做法,使得最后确定的贫困村数量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还有相当数量的与现在已经认定的贫困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似的贫困村未能被列入贫困村名单。
  农村贫困人口生计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自然资本受到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较多,使生计暴露于风险之下,而没有可行的措施予以补救;2)贫困农户的物质资本一般只能维持自身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面临风险的时候不具有转换性,不能转变为可以交换的资产来降低生计脆弱性;3)贫困农户没有可以流动的金融资本积累,并且金融服务的可及性也非常低,他们更多地依赖于农村的非正规金融机制;4)贫困农户缺乏对人力资本进行投入的能力,他们绝大部分人没有参加过培训,并且也有相当部分的农户不能送孩子上学,也不能去医院看病;5)贫困农户的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家庭网络,很少参与各种社会组织,也很难拥有社会权威,而相对封闭的狭窄的家庭网络使农户抵御逆境的打击有时是非常无力的。
  虽然我国扶贫干预逐渐转向以贫困村为单元,扶贫项目要求到村到户,但是贫困村的基本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依然十分薄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21
人均收入低,道路出行不便,教育情况低下,严重的甚至吃不饱穿不暖
第4个回答  2013-01-0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民收入微薄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