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意义

如题所述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民俗文化决不仅仅是一种文物的价值,民俗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与习惯,它早已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并镌铸着中国人深层的心理积淀,与今日与未来都是息息相通的。正如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所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精神,祖文传之,子孙继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底源泉也。”(梁启超:《新民说》第三节释新民主义)足见民俗文化与民族精神之改造关系极为密切。民俗文化既源自传播,又在现实社会中变异,它纵向承接古今,横向又沟通内外,它既蕴藏着民族的主体精神,又包含有外来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以科学的主人翁精神,去探求民俗文化中人的主体意识,并探寻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民俗传播过程中的传承变异和发展轨迹,高扬民族精神之优长,辨析民族精神之缺失,这门学问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满意请及时采纳——
>>>你的采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6

第2个回答  2013-01-04
民间文学故名思议是反应百姓生活的文学,就想现在最火的莫言的文学作品,代表的是一个时代,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可以看到当时的人民生活是怎样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