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障碍?

如题所述

心理障碍分类
心理异常的表现可以是严重的,也可以是轻微的。据WHO的估计,在同一时刻里,几乎可有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目前,一般仍按下述系统对其进行分类。
(1)严重的心理异常:①精神分裂症;②躁狂抑郁性精神病;③偏执性精神病;④反应性精神病;⑤病态人格和性变态。
(2)轻度的心理异常: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抑郁症。
(3)心身障碍:①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包括肝、肺、心、肾、血液等内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胶原性疾病,代谢营养病,产后精神障碍和周期性精神病。②各种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支气管哮喘等)所引起的心理异常。
(4)大脑疾患和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a.中毒性精神病;b.感染性精神病;c.脑器质性精神病;d.颅内感染所
伴发的精神障碍;e.颅内肿瘤所伴发的精神障碍;f.脑血管病伴发的精神障碍;g.颅脑损伤伴发的精神障碍;h.癫痫伴发的精神障碍;i.锥体外系统疾病
和脱髓鞘疾病的精神障碍;j.老年性精神病;k.精神发育不全;l.聋、哑、盲、跛等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
(5)特殊条件下的心理异常:①某些药物、致幻剂引起的心理异常;②特殊环境(航天、航海、潜水、高山等)下引起的心理异常;③催眠状态或某些特殊意识状态下的心理异常。[1]
症状

类精神活动是有机的、协调的、统一的。从接受外界刺激,一直到做出反应,是一系列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活动。精神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注
意、意志、智能、人格、意识等,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变化均可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即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互不协调或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均可表现为精神异
常。最常见的精神活动障碍为焦虑、恐怖、幻觉、妄想、兴奋、抑郁、智力低下,品行障碍及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等。[2]
危害

幻觉、妄想的影响下,病人可能发生自杀、伤人、毁物和危害社会治安等行为。妄想中最常见的是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即病人认为别人的言行都与他有关,都是要
加害于他,都是他的仇人。因而随时可产生”你要害我,不如我先下手为强”的念头,于是病人会对他的妄想对象产生攻击性暴力行为。幻觉中以幻听、幻视最多
见,病人听到的常常是令他不愉快的谈话内容,看到的常常是令他恐怖的景象。[2]
诊断鉴别
如何区别心理活动是否存在障碍?

心理障碍
正确区分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常常有困难,其原因有四:
1、人的心理活动是不可见的,只能通过个体的言语和行为推测他的心理活动过程。
2、心理活动受多种因素如环境、人际和社会文化关系等的影响,而言语和行为亦是如此。
3、心理活动的个体差异很大。
4、正常的和异常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明显的分界。
因此,仅有一方面的心理活动异常还不能肯定就是心理障碍;诊断心理障碍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而且个体自己感到痛苦或者明显影响其社会交往或职业功能。
心理障碍与精神病区别

理障碍几乎是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失调,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
等等,这些由于现实问题所引起的情绪障碍,成为心理障碍。像这些问题大多数人往往自我调节或求助父母、亲朋、老师等帮助来调节,假如通过这些调节方法仍无
效果时,就需要找心理咨询医生寻求帮助。
此外,心理咨询也适用于神经症,包括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神经衰弱以及人格问题等,还适用于心理生理障碍(即心身疾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各种智力发育异常等。
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率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致病因素有多
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
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属应和精神科医生积极配合,及早到医院治疗。
还有不少人总爱用嘲笑的口吻说别人:“你有神经病”。其实,神经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器质性病变,这些病
变往往有明显疼痛、麻木、感觉丧事、瘫痪等症状或/和神经系统定位的体征,并可以通过医疗仪器如脑CT、MRI等找到病变的位置。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
脑炎、脑膜炎、脑囊虫症、脑出血、脑梗塞、癫痫、脑肿瘤、重症肌无力等。患者应去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寻求诊治。[3]
判断标准
判断有否心理障碍常用下述方法:
1、比较:只是一经验作为标准,有两个方面的经验:一是个体自己的主观经验,二是观察者的经验。
个体自己可以感到不同于以往,如体验到情绪低落、不高兴或压抑,并且感到痛苦,因而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
观察者根据自身的经验观察到患者的行为不同于以往,亦可以认为是异常。这种判别方法往往会受到观察者本人的经验、知识水平、观察角度和情感倾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心理活动性质的改变:如果观察到患者的心理活动有明显的质的改变,如出现幻觉、妄想、明显的语言紊乱或行为异常,则提示是心理障碍。
3、社会适应标准:因人的行为与环境是相互协调、相互一致的。因此心理正常的人总是能够调整自身的需要、动机、情感
和愿望,以适应社会准则、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社会要求。在正常情况下,个体的行为能适应环境,并参与改造环境;他的行为应符合社会准则,根据社会要求和
道德规范行事;因此。人的行为总是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如果个体出现了社会适应不良,则反映他的心理活动可能异常。但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时间、地点、
文化、风俗等因素的影响,故社会适应标准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4、统计学标准:统计学标准认为,人们的心理测量结果通常呈正态分布,居中的大部分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两端这都被
视为“异常”。因此,确定一个人心理正常与否,要看其偏离正常人心理特征的平均水平程度。也就是说,一种心理活动再同等条件下若为大多数人所具有属于正
常;若背离了大多数人的一般水平就是异常。人们已经设计出不同的心理测量技术测定不同的心理特征。根据某一个体的测量结果与正常人群测量结果的比对可以区
分出正常、异常胡临界状态,如智商:低于70定为异常;70~90定为临界状态;90以上为正常。另外,临床是用的一些量表也利用类似的原理设计的,其结
果可以供临床参考。
5、症状与病因学标准:症状与病因学标准时将心理障碍当做躯体疾病来看待。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得某种心理现象或行
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一句,便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或净胜疾病。如药物中毒性心理障碍,可依是否存在某种药物作为判断依据。此时物理、化学
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病机制

人一生必须突破的心理障碍

脑是接受、传递和处理信息的器官,可以把大脑比喻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网络系统,它通过感官(即五官: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其中最主要的是听觉和
视觉)接受机体内外的信息(主要为外部),并通过运动
器官发出言语、动作和姿势传出信息。而大脑内部信息传递与处理主要是由化学突触通过递质发挥作用进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换。人的心理活动与这些递质的功能
密切相关;自然心理活动异常也与这些不同功能的递质有紧密的关系:单胺类精神递质(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和多巴胺—DA等)与思维和情绪的调节有密切的关系,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病与此有关;例:抑郁症与5-羟色胺,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等。而癫痫则与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
不同心理学流派的看法
1、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被压抑在潜意识的原始冲动、欲望和本能是心理障碍的病因,尤其强调性本能潜力(里比多)和性创伤经历在心理障碍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按照这一说法,人成年后性本能冲动(本我)遇到心理困境或性创伤而未获得满足时退行(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到幼年,并以幼年性欲的表现方式表达出来,形成露阴癖。窥阴癖、施虐症等性变态,同样,神经症是由于“自我”为避免“超我”的干预而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将性本能冲动化装,混过自我的检查,以不带性内容的神经症状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
2、行为主义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环境决定的,都是学习得来的。同样,“疾病行为”也是由环境决定和学习得来的,因此可以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治疗“疾病行为”。
3、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决定于认识活动,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特别强调主观心理意识活动的作用。“疾病行为”则来源于认识的不正确;因此可以采取纠正错误认知的方法治疗“疾病行为”。
引发因素
常用因素陈述
1、遗传因素;
2、躯体与心理因素;
3、促发因素:(1)心理社会因素;(2)感染、外伤和躯体疾病;(3)机体的功能状态。
不同心理学流派的看法

老年心理障碍个案与诊治
1、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被压抑在潜意识的原始冲动、欲望和本能是心理障碍的病因,尤其强调性本能潜力(里比多)和性创伤经历在心理障碍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按照
这一说法,人成年后性本能冲动(本我)遇到心理困境或性创伤而未获得满足时退行(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到幼年,并以幼年性欲的表现方式表达出来,形成露阴
癖。窥阴癖、施虐症等性变态,同样,神经症是由于“自我”为避免“超我”的干预而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将性本能冲动化装,混过自我的检查,以不带性内容的神经
症状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
2、行为主义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环境决定的,都是学习得来的。同样,“疾病行为”也是由环境决定和学习得来的,因此可以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治疗“疾病行为”。
3、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决定于认识活动,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特别强调主观心理意识活动的作用。“疾病行为”则来源于认识的不正确;因此可以采取纠正错误认知的方法治疗“疾病行为”。
心理障碍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方法
一,培养兴趣,积极参加户外活动
二,学会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
三,增强自信,多将想法付诸行动
四,稳定心态,坦然面对困难
五,知足常乐,不要追求完美
六,加强修养,避免劣性刺激
治疗策略
一,面对自己的心理障碍
二,遵循科学的治疗规律
三,选择合适的心理医生
四,寻求专业的药物治疗[4]
自我心理调节方法
1、精神胜利法。在你的事业、爱情、婚姻不尽人意时,在你因经济上得不到合理对待而伤感时,在你无端遇到人身攻击或不公正的评价而气恼时,在你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郁郁寡欢时,你不妨用阿Q精神调适一下失衡的心理。
2、难得糊涂法。这是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糊涂"一下,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各种生活紧张事件。
3、随遇而安法。生活中,每个人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件,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用恬淡的、随遇而安的心境去对待生活,你将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4、幽默人生法。当人受到挫折或处于尴尬紧张的境况时,可用幽默来化解困境,维持心态平衡。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使沉重的心境变得豁达、开朗。
5、宣泄积郁法。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悲伤忧郁时不妨与亲人朋友倾诉,或进行一项你所喜爱的运动,也可以作一次旅行来改变心境。
6、音乐冥想法。当你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时,不妨试看去做一次"心理按摩" - 音乐冥想。
心理疏导
个体的应激反应随着时过境迁,应使之淡化、消除、切勿反复记忆,自怨倒霉,从而使应激持续下去。当事者如不能做到这一点,则应求助于心理医生,以得到医学上的有效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23
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在临床上,常采用“心理病理学”的概念,将范围广泛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称为异常行为。
第2个回答  2013-05-23
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有一个比较一般的定义,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这种“没有能力”可能是器质性损害或功能性损害的结果,或两者兼而有之。可概括为:1、心理机能失调:指认知情感或者行为机能的损坏;2、个人的痛苦:该病症给个人造成痛苦(不完全如狂躁状态);3、非典型的或者非文化所预期的:不是该地区文化行为典型的特点。
第3个回答  2013-05-23
心理障碍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在临床上,常采用“心理病理学”的概念,将范围广泛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称为异常行为。这个是可以问度娘的。回答请采纳。呵呵。我也是专业人士。
第4个回答  2013-05-23
正常人的心理障碍如社交恐惧,可以克服的。轻微的就是自己需要些意志力可以克服的。严重的就是意志力几乎为0。个人理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