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唐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考试的内容,特点,作用

随便回答了最好多告诉我几个

(一) 唐代奠定了科举制度的基础
  
   唐代初年即已开科取士,并逐渐制度化。其特点是:
   第一,考试科目由杂乱而逐渐突出了重点。唐代所开科目,先后有常科、制科两大类九十多科。制科是皇帝因特种需要而临时设定的,对象是少数著名人物,科目、时间均临时确定。因对象特殊,又属非常措施,所以被视为“非正途”,吸引力不大。常科有数十种,有些科因条件特殊,生源有限,或很快停止(如秀才科),或只偶尔举行(如童子科)。举行得最经常、录取人数最多的,是明经、进士两科,几乎年年开设。这两科中,进士科最难考,录取比例只有百分之一,但以诗、赋、应用文写作为主的考试方式,比明经的考帖经、墨义(类似填充和默写)更能显示应试者的才能,所以进士科出人才最多,特别受推重,以至“缙绅虽位极入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摭言》)。进士科的这一特点,为后世进士科独盛奠定了基础。
   第二,确立分级考试制度。一级是乡贡,即州或府对属下所送人才进行考试,合格者称举子或举人,贡于尚书省。国子监等中央学校或地方学校的生徒,学校考试合格可以直接贡送。尚书省由礼部主持的考试,是全国统一考试,时间基本上是在每年二月,考场内用插棘的席子分隔,日夜进行。每次录取以二、三十人为多。
   第三,考生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央和地方官学的学生,另一类是不在校的自愿应试者。考生没有年龄限制,一次考不取,可以一直考下去。但有资格限制,工商子弟、衙门杂吏、三代内有重大罪犯及守孝者不能应试。
   第四,授官。进士及第分甲乙等,明经分四等,这都只是取得做官资格,并可免除徭役。正式当官还要经吏部铨选,初授官只是自从八品下至从九品下的最低官阶(唐代官阶分九品三十阶)。进士初授官阶虽低,但因是。正途”出身,以后升迁相对容易。到唐代后期,科举出身的官员虽在总体上仍占少数,却是影响很大的一支文官队伍。
  第五,唐代科举,实际上是考试与荐举相结合,荐举人的作用很大。所以举子在考试前,先要向权责显要“投刺”(类似名片)、。行卷”(成卷状的自作诗文),请求推荐。因此,权势者对科考的干扰极大,科场弊端多半由此而起。新进士与知贡举(主考官)之间自然形成。门生”座主”的特殊师生关系,这又是唐代竞争迭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科考在宋代的发展
  
   宋初基本沿袭唐制。陆续进行了许多重要改革,使科举制度趋于完备,并形成进士科的空前繁荣。
   第一,宋太祖开宝六年正式确立殿试制度,因而形成乡,省。殿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时又将及第进士分为三甲(等)。自宋英宗时起,乡试、会试都定为三年一次。殿试制度确立,新进士都是“天子门生”,唐代的门生座主及推荐制均被废止,这有利于平等竞争。
   第二,陆续建立和完善了糊名、誊录、锁院,隔帘等保密规则,严格了勘磨(复查)制度。考试只在白天进行,考场管理走向严格。省试考官的官阶提高,分工也更细。
  第三,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录取数量大增。白中期后每科都录取三、四百人,最多时超过九百。新进士立即分甲授官,初授官阶比唐代明显提高,由此形成宋代的文官政体。
  
  (三) 元代科举的民族歧视
  
  元代科考只举行十六次。录取人数比宋代少得多。但最大特点是把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为右左两榜,前者要求低,后者难考,具有明显的民族歧视性质。
  
  (四) 明清两代的新变化
  
   明清两代科举取士的方式基本相同,进士科成了唯一的常科。和前几代相比,明清两代又有以下主要变化。
   第一,参加科举必从入学开始。学校有两类,一类是中央的国子监,只有贡生才能入学。
  一类是县、府州的地方学校,在科考中达到一、二等,才能参加乡试。各类学校都有定额。朱熹注《四书》、《五经》是钦定的学校教材。所以,入学必读孔盂之书始,科考必从学校开始。
   第二,考试增为县、院、乡、会、殿试五级。在县试中考取了秀才才能参加院考。秀才在三年一次的院考中取得六等中的前二等才能参加乡试。乡试及格称举人,方能参加会试。县、乡试均有名额限制。会试一般取三百名左右,称贡士,这就取得殿试资格。殿试一般不再淘汰。
   第三,八股文是各级考试的重要文体,八股文题目必然出自《四书》、《五经》。所以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按照八股文的固定格式和字数答卷,才有考取的希望。这使得应试者如同戴着镣铐跳舞,戕害人才,莫此为甚。
   第四,科考与授官。殿试成绩分三甲,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为十七名,称赐进士出身;其余为三甲,称赐进士出身。殿试后多半立即授官,一甲正六品与从六品,一般入翰林院;其余七品,有京官地方官之别。
   此外,清代在三年一次的正科以外,还增加了不少恩科。考试方式、录取数量均与常科相同。清代还规定,多次会试落第的举人,经过吏部特选,也可授予类似知县或稍低一些的官职,但数量极少。秀才只能当幕僚,不能当官。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明清已经形成教育、科举、做官的一条龙体系。
  在一千三百年问,科举制度逐渐发展成一种极为完备而又严密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体系。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曾有过的。
  
  十多万进士的文化奇观
  
  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是我国这段历史上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也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
  径,由此选拔出来的作为官员队伍和文化队伍主体的进士,数量就非常惊人。下面是分别录自《登科记》、《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和《清代续文献通考》(同时参考了历代正史及《资治通鉴》等史籍)的统计资料。
   唐代:270科,共录取进士6606人。
   五代:48科,共录取进士503人。
   两宋:118科,共录取进士36804人。(缺1 2科数字)
   辽代:52科,共录取进士2486人。(缺一科数字)
   金代:21科,只存三科数字,共为130人。
   元代:1 6科,共录取进士1105人。(左右榜合计)
   明代:88科,共录取进士24618人。
   清代:112科,共录取进士26391人。
   以上共为725科,进士总数为98749人。如果按宋、辽各自的平均数加上所缺数目,总数则必超过10万。这还远不是全部。要推算总数,还要考虑两个因素。其一,宋及以后各代,
  都曾特赐过一批进士。宋代常对累举不第者。特奏名”赐进士出身。明代仅顺天考场大火及崇祯十五年未能会试二次,就特赐进士353人之多。其二,五代时的南唐、前蜀,北宋亡后中原的刘豫傀儡政权,还有张献忠大西国和太平天国等农民政权,都曾开设进士科。南唐至少开科十次,太平天国也开科十次,还独创过女科。这样,历代开设的进士科将近800科,进士总数至少11万。平均每年近1 OO人。
   举入的数目,即使以最保守的十与一之比估算,那么科举制度造就的举人就是上百万了,平均每年达一千!
   十多万进士大军,是我国一千三百年历史上官员队伍中平均文化素养最高的基干、主体,也是官员队伍中最活跃的成分。民族的兴衰。朝代的更替,国家的治乱,都和他们密切相关。
   十万进士和上百万举人一起,又构成一千多年间文化活动的主力,民族文化传统的承传与弘扬,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教育事业的兴革,学术思想的演变,也都与他们的活动密不可分。
   他们作为前承后继的群体,立下了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功勋。民族发展的日趋停滞,又可以
  从这个群体的历史局限性上找到许多重要原因。因此,不论从哪一种意义上说,科举制度及其造就的进士大军,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观,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观。
  
  四、状元——进士大军的桂冠
  
   唐代的周匡物,中进士后赠给同年一首诗,“元和天子丙申年,三十三人同得仙,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中了进士就如同成仙上天,中了状元更有无上荣耀。
   状元这名称是怎么来的?原来,唐代各州贡送到京城的举子。应试前要向礼部呈递州里的解状和本人出身履历等亲状,称为投状。录取后,礼部又要将新进士的身分材料及成绩一起呈报皇帝,称为奏状。排在最前面的就是状头。不过。最初只有甲乙等之分,无状元之名。武则天在天授元年(690年)首创殿试之例,对礼部的考试再复试一次,这才开始把按成绩排在最前的称状头或状元,两名通用。卢储诗“第一仙人许状头”,温庭筠诗“耳边忽闻状元声”,就是一事二名。在唐代,其他科的第一名也可称状头或状元,张又新,武翊黄在进士科中状元之后,又在其他二科夺冠,因此被称为“张三头”、“武三头”。
   北宋初年,曾以状元高居榜首而称榜首,建立殿试制度后才称状元。太平兴国后因录取进士名额大增,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均赐进士及第,因而这三人曾经都可称状元。以后第一名被突出,才专称为状元。有头(元即头)必有眼,二。三名改称榜眼。至少到南宋时,榜眼已专指第二名,第三人专称探花。探花的名称起于唐代探花宴,新进士及第,正值春暖花开,为了表示庆贺,新进士中间挑选两名最年轻的充当探花使,带领大家遍游名园。孟郊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就是写的这种习俗。北宋初仍然如此,直到状元、榜眼专指一、二名,第三名才称探花。不过这都是世俗称呼,在金榜和题名碑上,只是分别称“第一甲第一名”……
   明清时期,除一甲三名外,其他第一也有了专称,如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第三甲第一名也称传胪。会试第一名称会元,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县、府、院试第一名均称案首。另外,明清科考必从《五经》各命一题,每经照例有第一名,称经魁、魁首或魁元,合称五魁。后来往往只以乡试前五名为五魁,而不一定是每经第一名。
   历史上并非每一科都恰好一个状元。唐代和辽代一些科,只取了一名进士,就无所谓状元。还有些科复试后一个未取,当然也没有状元。也有的科会试后没有殿试,虽有名次。却无状元。还有个别科的状元,事后因各种原因取消了。又有相反的情况,元代十六科都是两榜,因而每科有两个状元。清初也开过两科两榜,各有二名状元。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历史上的状元大约是七百五十名左右。如果按唐代习俗,其他科第一也称状元,历史上获得状元称号的人就有一千上下了。
   状元大魁天下。就有了殊荣。宋代已有特赐状元袍笏、七名宫廷卫士护送回府及在他家乡建状元坊等优待。不过,殊荣主要是表现在授官上。唐至北宋初,状元授官都不高。但从北宋前期起授官就明显高于众进士,而且多半进入翰林院这一重要机构。明清两代,除特殊情况,新状元照例授正六品的翰林修撰,榜眼探花授从六品的翰林编修。因为翰林院接近皇帝,以后升迁至尚书、宰相者不乏其入,所以翰林有“储相”之称。但实际上,嗣后的升官受着多种因素影响,厉史上的状元宰相,在状元中只是少数,而且一般要经过十几年、几十年地爬台阶。旧小说中的状元马上当大官,几年后就当宰相,那是艺术夸张。
  历史上的七百多进士科状元,都是进士队伍的“排头兵”。他们当中,有许多成为著名的历史人物,有政治家,军事家、工业家,更有大批文学艺术家。唐代的郭元振、贺知章、张九龄、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吕泉正、王曾、张孝祥、陈亮、文天祥,明代的商辂、杨慎、康海,清代的翁同和、张謇,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有不少品格很坏的,留梦炎就是一例。更有许多昙花一现就默默无闻,历史作用远远不如一些进士、非进士。这既有他们自身的原因,又有社会政治的和科考本身的原因。本书是从状元跳龙门的千姿万态、科场的种种情形及状元的不同心态生活等三个方面,对部分状元进行了介绍。所选材料,大多较为奇特,(如果平淡无奇,早已默默无闻。许多状元根本没有留下生平资料,这又何尝不奇!)因而许多为人们熟知的状元就不谈或少谈。但目的不是猎奇,而是希望奇中见正,通过一系列奇人奇事,对作为进士代表的状元,进而对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这一历史奇观,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这该有助于了解我国的古代文化,也可以从中引出一些于现实有益的启示。
  
  五、科举制度的广泛国际影响
  
   我国的科举制度,早已引起国际上的注目,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
   空前繁荣的唐代文化艺术,无疑和开科取士有极大关系。这种当时领先于世界的文化艺术,对近邻远邦都有极大吸引力。当时的长安,有许多外国留学生,他们带来了域外文化,又帮助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有许多人还曾特地参加中国的科考,唐代如此,宋及明、清仍然不断。不少人登上了我国的科举金榜,可见对中华文化仰慕之深。
   高丽(今朝鲜)、越南等邻国,还曾把我国的科举制度引了进去,也照中国的方法考秀才、
  举人、进士,点状元,选拔他们的官员和文化骨干。
   鲜为人道的是,我国的科举制度虽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有过重要影响。十七、十八世纪来华的许多欧洲传教士。对我国的科举制度大为惊叹,称羡不已。因为他们虽已文化复兴,有新起的科学,却没有像样的官吏选拔制度。传教士们纷纷向国内介绍推荐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首先引起启蒙派思想家和重农学派思想家的注意,经过他们的宣传,又引起英国的亚当•斯密和边沁等著名学者的关注。在中国科举制度的启示下,法国首先于1 791年开始了文官考试制度(十年后一度停顿,1 840年恢复)。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是由于其在广州人员的建议,参考中国的科举考试方法,在英国设立学校,训练行政人员,经考试后派出任职。十九世纪前期来华的英国译员梅笃士,曾写下专著,宣传以中国考试制度为范例,在英国实行类似科举的分级公开竞争考试,改善英国的行政机构。连英国人也承认。英国于1855年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参见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1982年出版)。此后,英法的文官考试制度又为其他西方国家借鉴采用,以至于今。同样一种制度,西方人能从中得到有益启示,突出其自由平等公开竞争的特点,发展成适合自己国情的新制度。在科举制度的故乡,这个制度却积弊日益深重,终于走向灭亡。这种现象,同样是很值得深思的文化奇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9
宋代重点是经济唐代文化外交金政治制度元对外扩张清的重点是反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第2个回答  2013-11-19
中进士很难的,本人建议自考公务员
第3个回答  2020-04-22
宋代唐代金代元旦明代清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