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的研究工具

如题所述

研究者往往因为他们既有的的一些假定(assumption)、过去的经验,和浸淫于文献太深,以至于在分析时不免受到蒙蔽。我们应该超越表面的想当然,对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凭借理论触觉,我们才能发掘理论;而理论触觉就是研究者能以分析性眼光看到深层现象的一种能力。在研究早期,我们需要学会如何破解我们的思绪,并籍分析资料培养出理论触觉。
1、问问题
研究者针对资料不断问问题,目的在于刺激思考找出资料里可能有的范畴、性质和面向。这可帮助我们下次访问时问的更准确,及引导阅读文献的方向。
这不是说当我们问问题时,这些问题就指引这次的资料搜集,而是说,当我们知道该问什么问题时,才能在以后所搜集来的资料和所做的分析里看出意义。
针对所搜集来的资料,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提出一些一般性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又会刺激我们再去问一些较为准确和相关的问题,有助于寻找范畴、性质和面向。这些基本的问题包括:是谁?何时?哪里?发生了些什么?怎么发生的?到什么程度?以及为什么?2、就字眼、片语、句子加以分析对一个字、一个片语、一个句子进行详细分析,会让研究者有机会开启资料。是一件很宝贵的操作学习。这样逐字、逐句的分析,针对资料里的每个字、句提出质疑加以思考,可以凸现受访者或他身边的人话中的意义。甚至,研究者是否已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假定也会因此而昭然若揭。这种分析策略也会使得素有经验的分析者必须面对隐藏一些先入之见或观点 (preconceptions),帮助他们开启资料进行分析,而受益匪浅。
实际操作程序是这样的:先大概地看过一份记录,至少几页,然后锁定任何让你觉得重要的、突出的、或你有兴趣的一个字、片语或句子,好好地思索一番,再把与子有关地意义,从可能到不可能的都列出来。
我们应该在互动访问过程中向受访者确认他们所说的话,或者训练自己去问受访者所用的具分析性意义的字词有何用意,否则,我们的理论发展会受到限制。3、经由比较做更多的分析比较有助于指认出概念并把概念范畴化,比较也有助于刺激研究者的理论触觉。可以使用比较来破除研究者的一些既存假定,并且找到一些现象的面向;不过要达此目标,我们得善加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一般常识以及相关的学术文献。以下是几种主要的比较技术: 丢铜板技术(theflip- floptechnique),就是指把你认为有意思的概念倒过来想,想象它的极端反例。这样的想象就是用某一面向的两极由高到低来做比较。
邻近比较(close-incomparison)。举例:比较一个体重过重的女人和另一个体重恰好而且身材动人的女士。总结:或许你的分析所得最终与文献所讲一样;不过,重要的是,你的理论性分析会比文献上已有的来得丰厚,因为通过问问题,你可以走出固定化、标准化的想法,而能探索到其它不同的想法,并且也会对资料有些新鲜的观点。极远比较(far-outcomparison)。举例:举重和拉小提琴。极远比较策略可以帮助打开太多的可能性。虽然不需要一直这样比较下去,但是为了突破瓶颈或为了找出现象的性质和面向,以便可以继续追踪下去,做这种极远比较。做完以后,再回到资料里,这次因为对“字里行间所真正透露的”有了新的领悟,将会有新的发现。摇红旗(waving thered flag)的技术也有助于研究者穿透资料里显而易见的层次。大家承袭相同的文化传统,大部分的想法都很类似,而很难发现大家共用的假定。换言之,我们都基于文化观点的一些假定,以致大家都会有相同的盲点,非常不容易靠彼此的质疑而指认出来。
必须对某些字和片语十分敏感,例如,从来不、一直是、绝对不会是那个样、每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没有讨论的必要。每次你听到这些字或片语,你就得在心里摇一面红旗以示警戒。以上这些字和片语都是讯号,要你进一步审视。永远不要把任何事视为理所当然而不再探究。 条件矩阵式一项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捕捉现象的条件和结果。当我们就某一现象在矩阵层次上追踪与之有关的条件及结果路径,可以确定那些层次是相关的,继而通过这些层次对行动/互动的影响,把它们所研究的现象联系起来。
条件矩阵(conditional matrix行动/互动):是一种有助于思考诸多条件与结果,及所研究现象之间关系的分析性图表。此矩阵可供研究者区分并联结条件与结果的各种层次。
条件路径(conditional path):为了把条件矩阵上的层层条件与结果和所研究的现象相联系,研究者籍追踪一桩事件、一次事故、一件事情的行动/互动层次到矩阵外缘的条件和结果层次,或反其道而行,所经过的各个层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