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究竟为什么会这样挑衅

如题所述


印度究竟为什么会这样挑衅?一个中国教师在印度的经历会告诉我们

印度对我国的边境挑衅引发持续关注。

面对这一事件,大多数中国人非常不解:为什么曾经的友邦变得这样疯狂?要入侵并不存在争议的地方。为什么我们印象里慈悲祥和的“佛国”如此穷兵黩武?

从地理上看,中国和印度有很多相似之处。

同为发源于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

都是面朝大海,背靠高山(喜马拉雅山脉-世界屋脊)。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发展的机遇一定是在“眼前”,是“外向”的。

跟上时代的潮流,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构想,从与远方的交流中找到发展机遇。

印度为何调转身体,在“后方”挑衅呢?

或许,这才是我们最大的不解。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们来看一位在印度大学执教的中国教师的文章,或许能解决我们的很多疑问?能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印度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

《从我的印度学生看中印文化差异》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作者:张文娟

到印度执教已近三年,教授六个学期。学校成为我融入印度生活的主要平台。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教过的印度学生大约有200名,年轻人代表未来,他们成为我观察印度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但需要注解一下,这所大学是印度最贵私立大学之一,其生源构成多来自高收入中产阶级,且以法学生为主,所以,也只能代表一部分印度年轻人,当然,也不能低估其反应出的文化共性。)

一、浓浓的权利意识,淡淡的责任意识

印度大学有很多机制在中国大学是没有或者是罕见的。比如Open House,即每一两个月,学生组织起来跟院领导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可提出任何问题,学院要给予答复。学校小的话,也由校长参加的Open House,解决学生提出的有关学校建设和自身权利的所有关切。

我参加过一次由法学院院长带队,其他副院长、助理院长参加的关于LLB学生提出的平等待遇与未来发展问题。

LLB是完成三年或四年其他专业本科后再读法律的一个学位,类似于美国的JD和中国的法律硕士,因为BLLB五年制学位的开设,让传统的LLB学位不占优势。学生们在现场提出了很多问题,包括他们参加国际交流、实习、就业及这个专业跟BLLB专业竞争的优势等。

让我很容易联想起当年北大法律硕士的经历,只不过那时再怎么抗争也不一定有这样一次让所有学生跟所有院领导沟通的机会。学生们提问题的方式,很务实,也很注意分寸,各院领导就相应关切给予很务实的回应,院长当场拍板哪些会立刻解决,哪些关切是不必要的,哪些需要跟外部进行战略性沟通,并落实到具体院长头上。我很赞赏这种机制。

有些时候,如果跟学院的沟通渠道不畅,或者学校处理不合适,也遇到过学生集会抗议的。

但是,如果浓浓的权利意识,缺乏责任和内省的相对制约,也是很容易变形的。

我的办公室同事,负责教务,几乎每天都要应对那些因为缺勤太多以致不能参加考试,因为学分不够可能毕不了业,因为错过选课时间选不上课等状况的学生来给他所提交的一大筐理由,要他帮助。

其中有个学生让我印象深刻。他的精力没用在学习上,考得很烂,但是,他非要认定考卷中有一道题出的不符合大纲要求。为此,学校专门组织了其他老师,就那道题做了评估,认为没有问题。实际上,即使那道题,给他全分,他也不及格。但是,他仍然要揪着那道题,并且坚持自己拿出钱来让外面的独立第三方来评估。让我很无语。心想,要是把这股劲儿用在学习上,肯定是优秀。

作为任课老师,我也要经常面对学生千奇百怪的理由:因为好朋友的叔叔去世了,得陪她,没来上课;因为周末回家,所以错过了周一的on call;因为有好几项作业,所以,不能按时提交我这门的作业;因为姐姐或哥哥的婚礼,要请一个星期的假;因为要参加毕业PARTY,要求老师提前下课……

中国的儒家文化,很多时候强调内省和自觉,或者叫克己复礼。虽然我们很多时候,也在批评过度功利化,导致了社会责任的缺乏。但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再加上较长时间社会主义集体观的强调,很大程度上,已经使得自省和责任意识内化到了中国公民的思维之中。所以,作为一个中国籍老师,面对这些印度学生,受到的文化冲击不小。

二、认真走程序,却不问结果

印度思维中,还有一个与中国思维的重大不同,那就是程序意识强,但却不以结果为导向。重视程序的好处是,关注参与,关注利益平衡,不容易决策草率和犯拍脑袋的错误。但是,过度注重程序,往往不仅仅降低效率,还容易迷失目标,降低问题解决能力。

A生是我所在的印中研究中心的志愿者,还是一个比较靠谱的印度学生。因为我帮她写推荐信,她主动问我,什么志愿者的活儿她可以做。我便请她帮我把某次会议上一次重要演讲转化成文字。我周一给她写信,希望她周日晚上交给我,她答应了。然后,我给负责视频保管的老师写信,解释需要A生将哪次演讲转化成文字,把A生放在抄送名单里,让A生跟其对接。

等到了周日晚上,我查了好几遍邮箱,但没收到邮件。转过来的周一,我在路上碰到她,她跟我说,她给那个负责视频老师写了信,但那个老师一直没回信,所以,她还没拿到视频。我当时就问她,“老师没给你回信,你不能去办公室找他?”她答应了。

又到了周末,还是没等到文字版。再问她,她说去了,但是,老师给她拷的都是照片。我再问她,“照片怎么能转录文字,你得去拷视频啊。”又到了周末,还是没等到。我们在教学楼前的某条路上相遇了,她也有点不好意思了,着急得说,“老师我不骗你,真得,我试了各种办法,他拷给我的东西打不开。我能去你办公室吗?”

极度绝望的我,想到教书育人的身份,还是压住自己的失望和愤怒,答应她去我办公室。我也打不开视频,但音频是可以的,能听到清晰的声音,我帮她挑出了演讲者的所有部分,并标注好,然后等她的文字。那一周日,她终于发给了我。也就是一个月后,我终于得到了文字版。

B生是来自中国的交换生,也是中心的志愿者。我让她负责印中午间讲坛微信版的编辑制作,并希望微信在讲座后48小时内编出来,并且配有照片。对她而言,也需要去跟音像摄像的老师打交道,主要是拷照片。第一次,她告诉我,讲座后,她就跟着音像老师去要了,老师回头说发她,但没及时发给她。

考虑到她短期交流,对这儿的工作机制不熟悉,我告诉她,要拿着USB去拷才行,那些摄像老师都忙,不会想着主动发的。此后,就讲座的微信,我会定期收到她制作完毕的临时链接,只需要对文字内容进行完善,而不再需要像保姆一样陷入每一步的琐碎程序性事务。不论她自己时间如何紧张,她知道,她需要对讲座微信出台的结果负责,即使有时候得弄到深夜,她也要把工作完成。

过度陷入程序性思维,既复杂了程序,有时还迷失了方向。

这种程序性思维投射到日常生活中,就体现在,当你把活儿描述清楚,并转达给某个印度同事时,实际上活儿没交出去,他们不把自己当作对结果负责的人。虽然他也会跟你说,“没问题”,“我会做”,但若你不介入过程,你会听到二十次承诺,但却不会有什么结果。再加上印度人时间观念不强,经常发现,哪怕保障一门课的运转也得投入很多精力。

刚开始,我也是挺苦闷的,在各种教训中摸索出了一点小技巧。如果一件事我认为必须要做成,那我就需要不停的介入过程,既写信,也打电话,甚至到同事办公室拜访,就是要督促他们做,直到我看到结果。

三、中印结合,也许是培养最具竞争力的全球化公民的最佳结合

在我教的“中印宪法比较”课上,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印度,只有两位来自中国。讨论到印度宪法的任何问题,都会有印度学生的热情参与。因他们对宪法的了解很深,很多讨论对我启发很大,很为他们感到自豪。而中国学生,即便是讨论中国宪法部分,也是一脸茫然,很难听到他们的见解。那种想不出观点,甚至缺乏基础了解的无助,从他们的眼神中能够感受得到。我都有点替她们担心期中考试,因为那是口头辩论。但事后证明,这种担心有点过了。虽然是口头辩论,但毕竟也是考试,中国学生在考试上还是有一套的,我和印度老师都不约而同得给两位中国学生很高的评价。

期中考试口头辩论的具体规则是,每四个学生一组,根据指定辩题,两个支持,两个反对。对很多印度学生来说,发散性讨论是有优势的,但是,在指定时间内辩论,却面临着挑战。20分钟,四个人两轮辩论,这意味着每人每轮只有2.5分钟,如果不事先围绕着打分点做精准练习,拿到高分还是很有挑战的。

两个中国学生语言上没有优势,观点上不见得多新颖,但是,他们事先做了不少准备。首先把核心观点都列在了纸上,事先肯定也做过不少遍练习,发言时观点很熟练,速度很快,能在有效时间内,把尽可能把多的观点有效分享。

而大多数印度学生,事先没怎么做准备,还没开始说观点呢时间到了,或者一个人强行说10分钟,其他人都没有时间表达,导致整个组的分数都很低。

有一次问中国交换生,她是怎么看印度学生的。这个交换生告诉我,在她另一门课上,她跟一个印度学生一组。她让那个印度同学做PPT,不做;让他做练习,也不做。这个中国学生做了PPT,印度同学还批评她,说她不过把老师课堂上的观点梳理了一下,没有自己的观点,毫无价值。结果到了做总结时,她发现自己的印度同学果然很有观点,让她很佩服。

在中印学生的对比下,我经常在想,要是一个学生既有印度人的思想和口才,又有中国学生的勤勉和责任意识,那将是最有魅力也最有竞争力的全球化公民!

同为东方文明古国,印度与中国在历史传统上素有往来。但因为经历了不同的现代化历程,现在两国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却迥然不同。

就像这位老师所说,印度强调“权利意识”“程序意识”等西方式的民主观念。而中国强调“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印度的大学里有定期进行民主沟通的“Open House”;中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遵守《中小学生守则》。

过分强调“权利”让印度年轻人的维权意识很浓厚,却淡薄了本应具备的责任意识。

在这位老师讲述的,印度学生爱找理由,注重程序而忽视结果的思维方式中。我们仿佛也能看到印度当局在边境对峙中蛮横无理的影子。

本次边境对峙发生以来,印度极力施展外交手段,拉拢别国“壮胆”,企图争取美国支持其的不义行径。

我国外交部发言:善良不是没有原则,克制不是没有底线。印方言必称和平,但我们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如果真的珍视和平,就应该立即撤军!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里,印度是《西游记》里唐僧取经的地方——为了取得真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在所不辞的“西方极乐净土”。

1924年泰戈尔到访中国,林徽因、徐志摩陪同

印度是诗人泰戈尔的故乡,他写下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等诗句至今为我们所传颂。

印度是圣雄甘地曾经为之奋斗的地方。他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力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了世界各地受压迫人民的的民族解放运动。

难道这些美好的回忆都要因为印度的领土野心而终结?

所幸,有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印度的挑衅我们可以等闲视之。
(2017.08.28印度在我国边境撤军了 望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8
印度现在挑起中印争端有以下几种考量:一是中印存在领土争端,想巩固既得利益;二是中国某些战略触及印度利益,想让中国让步;三是印度为了讨好美国,想从美国捞好处;四是当前正值中国冬季,部队调动补给困难,而印度一方较好;五是长期以来中国实行韬光养晦政策,未来二三十年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不想因为一场没有必要的战争而干扰发展。印度也深深知道中国的心理,知道中国轻易不会出手,所以也想来挑衅中国,从中国捞取好处,提升印度大国形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