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分析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

如题所述

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他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本文仅从结构、炼材、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

1、结构。王维的诗往往采用组诗的形式来写,每首诗都可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成一幅和谐的全景画面。

2、炼材。指的是选材练意,王维的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在诗中体现出绘画的特点。

3、语言。王维的诗善于运用词句描绘形象的声、色、光、态。

扩展资料

王维的主要成就——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 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

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3-31
王维(701~761)
£
中国唐代诗人 ,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 。开元九年 (721)进士, 因通音律授大乐丞。不久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 。2年后九龄罢相 ,他倍感沮丧 ,有归隐心。二十五年,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40多岁时 ,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思想日趋消极,佛教信仰日益发展。安史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足400首 ,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名作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山居秋暝》、《青溪》、《过香积寺》、《蓝田山石门精舍》、《辋川集》20首、《新晴野望》等。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 ,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
王维的其他题材如送别、纪行一类诗中,常有写景佳句,如“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历代传诵不衰。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 、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诗人恬适的心情。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题材,有对侠义精神的赞颂,有的揭露时弊,讽刺权贵。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其中前二首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
王维的五律和五、七言绝句造诣最高,其他各体也都擅长,在唐代诗坛是很突出的。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生前及后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 。对后人影响很大 。历代编注其集很多 ,明 顾起经《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 后附文集4卷 )是现存最早的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较好的注本。
王维还精于绘画。他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被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作人物、佛像、尤长于山水、青绿、水、墨兼擅,更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所作破墨山水,笔迹劲爽,“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对后世影响颇大。明末董其昌在其创立的南北宗论中,将王维列为南宋绘画之祖。王维的绘画作品在北宋还有较多存世,仅《宣和画谱》著录的作品就达126幅 ,但今已无作品传世。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0
  你好!!

  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他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本文仅从结构、炼材、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一)结构。王维的诗往往采用组诗的形式来写,每首诗都可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成一幅和谐的全景画面。(二)炼材。指的是选材练意,王的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在诗中体现出绘画的特点。(三)语言。王的诗善于运用词句描绘形象的声、色、光、态。当然,以上几个方面的说法,本文分而述之只是为了论述上的方便,实际上这三方面在其诗中是融合统一的。

  唐代诗人王维,兼诗人与画家于一身,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留下了千古名诗,也留下了传世名画,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享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赞誉(见《东坡志林》)。自宋以来,用类似词语来赞美其他诗人或画家的,多到难以数计,这说明诗和画作为姊妹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往往相通,相互间的影响甚为密切。但是,当我们一提起“诗中有画”或“画中有诗”的境界时,很自然的就想起王维的名字,觉得只有他才适合作为这种艺术境界的代表者,这说明东坡的评语入人之深,意味着这种艺术境界在王维笔下体现出来的深度与广度,应该比一般的诗画作家更为突出,更值得我们去探究。

  本文只就“诗中有画”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也许有助于说明王维诗的艺术特点。

  诗和画虽然是姊妹艺术,但由于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也就各有特色,各有局限。“诗中有画”的说法,应该是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某些因素,融入诗境,从而体现出一般诗作所难以达到的美感。同时,我们说某个作家的“诗中有画”,应该是就他的全部作品的艺术特点而言。这就要求作者在诗、画创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构思上,达到高度熟练,才有可能相互渗透,自然融合。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理想的作家应该既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王维可以说是古代诗人中具有这种条件的代表人物。因此,“诗中有画”才能体现为王维全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它不仅表现在山水景色的形象刻画上,也表现在声、光、色、态的语言结合上,乃至表现在非山水景色的某些创作环节上。

  “诗情画意”,这是一句常言。从其含义中,可以窥见诗画、情意的密切关系,也可以窥见诗是以情为主,而画是以意为主的.。就诗来说,一切有效的表现方法,应该都是使诗情表达得更落实,更能为读者所掌握,也就更能感染读者,即令最空灵的表现手法,其效果也是如此。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对王维诗的艺术特点作出合理的说明。

  以上说明:(1)“诗中有画”要就一个作家全部作品的艺术特点来考察;(2)“诗中有画”不能脱离表情的效果来论析。这是我们理解“诗中有画”以及正确评价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两个基本要点,下文就联系王维的作品印证阐发。

  “诗中有画”既然是王维全部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为方便起见,我们就结构、炼材、语言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赏析。同时,这种特色体现在景色山水的篇章句上面较为明显,而在非景色山水的篇章句上面较为隐微,因此,我们在举例说明时,也就由显及隐,以便推求。

  一、结构:“经营位置”是画学六法之一,是画家的基本功。画家善于把许多个别迹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王维的诗就吸取了这种特色。例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二句是本诗的主旨,作者大力描绘了农村的闲逸,也就鲜明地表示了对官场奔竞生活的厌恶。作者在前八句中列举了农村生活的许多个别迹象,第九句只用“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穿起来了,组成一幅十分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这种经营位置的工夫,是融有绘画的特色的。

  这种带有绘画特色的结构,也体现在《辋川集》组诗上。《辋川集》共二十首,每首有一小题,写的都是辋川别墅中的景色之美妙,用的形式都是五言绝句,组诗的特征是很显著的。

  “诗言志”,对一个诗人及作品的分析,离不开作者的经历及思想感情,王维在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年代,一般来说,是以天宝初年为上限的。通常把王维的生活经历分作早晚两期,而以张九龄的被贬为转折点,那么,《辋川集》应属于王维的晚期作品。这一时期,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小人专权,政治日益黑暗,王维由不愿同流合污而逐渐走向消极逃避的半官半隐。就当时的历史情况来说,王维是一个有正义感而又带有较大软弱性的士人,这是一般对王维晚期生活评价的基点,也是理解《辋川集》的思想感情基点。《辋川集》总的结构是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来反映作者在隐居生活中的思想感情的。

  我们可以把这二十首诗分成三类:《柳浪》、《漆园》为一类,比较鲜明地表示了作者对奔竞、变幻的官场生活感到厌恶,也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隐居,是植根于不满现实的基础上的。《文杏馆》、《斤竹岑》、《木兰柴》、《临湖亭》等为一类,基本上是描绘优美的景色的,生活气息比较健康。这是因为作者的隐居,从摆脱官场生活的角度来说,有心情愉快的一面。同时,也因为王维是在唐王朝长期繁荣的局面下成长起来的人物,早期又抱有积极的事业心,尽管晚期的黑暗现实使他失望,还不可能完全摧毁他对生活的热情,在他心情开朗的一面占上风时,比较健康的生活气息也就容易抒发出来。《孟城坳》、《华子岗》、《鹿柴》、《宫槐柏》、《竹里馆》等为一类,有的写孤独的心情,有的写清冷的景色,有的表示对神仙的向往,有的涉及人生虚幻的感伤,总之,消极的色彩是很浓厚的。这是因为作者的隐居固然是为了逃避现实,却并不是甘心的,因此,也就有心情苦闷的一面。当作者感到苦闷而无法解脱时,消极伤感的色彩自然要表现出来,这正说明作者对现实的态度是非常软弱的。就在这些软弱的表现里面,仍然可以窥见作者的是非爱憎,是作者不同流合污的心情的表白。

  以上三类诗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以第一类诗为线索,把第二类和第三类都贯穿起来,成为完整的组诗。分开来看,每首诗都可以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为一幅和谐的全景。据记载,王维还就《辋川集》组诗的内容画了一幅《辋川图》,可见《辋川集》组诗在结构上融有绘画的特色。

  王维诗在结构上的绘画特色也同样表现在非景色山水的作品中。例如:《羽林骑闺人》。

  二、炼材:这是就选材、炼意的某些部分结合起来说的,指的是选择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加以融炼组合,是指表现出一种吸引人的意境,从而加深主题的表达。

  王维的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

  如: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只十个字就抓住了塞外景色的特点,勾勒出一幅辽阔荒凉的画面,对全诗的豪迈气息,起了有力的衬映作用。其中“孤烟直”可见观察之细,而“落日圆”更见体会之深。落日总是圆的,似乎是一般的常识,没有什么值得写的;然而在大漠、长河的环境中,什么景物也看不到,只有为旋风所卷、直上天空的黄沙,以及映在长河中的日影,“落日”在这里正是突出的景色,于是也就分外觉得“圆”了。这种观察、体会的工夫,和深厚的绘画修养是密切联系着的。

  如:

  鳌身映天黑,

  鱼眼射波红。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作者并没有海上生活的体验,但他能就已知的知识,结合传说来想象,写出一种和豪迈的海上旅行相适应的景色事物来,恢奇光怪,富有绘画的色彩。

  如: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

  对乡居生活的动态,观察的非常细致,能够按动态出现的次序特征来表达。

  如:

  水国舟中市,

  山侨树杪行。 ——《晓行巴蜀》

  这是一幅具有突出的地方色彩的风俗画面。

  如:

  远树带行客,

  孤城当落晖。 ——《送别》

  以上所举的写景色的例句,都可以当得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评语。其他诗人的集子里,虽可找出这类名句,但就数量之多,方面之广,刻画之精细,色彩之丰富来说,是很难同等看待的。而且王维诗的这种在炼材上的绘画的特色还表现在非景色山水的作品上。例如:《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千斤,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第一句点出了“美酒”,第二句点出了“少年”,第三句以“意气”为纽带,把“美酒”和“少年”很自然的结合起来了。“意气”是从第二句中的“游侠”生发出的,使读者能够有凭借去想象。全诗到此,可以说,骨架已经具备,情意已经表达,问题在于:如何使全诗的骨架生动活泼起来,如何使全诗的情意表达的饱满突出,这个任务就完全落在第四句上了。作者选择了“系马”的动态来描绘,说“系马”,已经可以窥见几个少年相逢意气投合的神态,而“马”和“游侠”联系起来,不独显示了少年的英俊,而且也加强了对“意气”想象的落实性。“高楼垂柳边”是“系马”的地方,“高楼”应指酒店,点明了“为君饮”的场所,也就增强了实感。而“垂柳”的风姿和“游侠少年系马”的动态相映衬,就更显得意气风发,神态昂扬,全诗也就跟着“活”起来了。这种写法,既给读者以实感,在实感的基础上,又引导读者去想象、去体味。亦实亦虚,具有传神的作用。像这种在炼材上充分发挥绘画作用的诗,没有绘画实践的人,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的。

  三、语言:语言是诗歌的基本材料,杰出的诗人同时也必然是语言的巨匠。语言到了他们的笔下,无不得心应手,而比较起来,又各有特色。

  诗人玉屑引《癯翁诗评》:“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从语言的风格来推求,和画家的“使笔无痕,用墨精彩”(见盛大士《溪山卧游录》)是息息相通的。殷蟠编选的《河岳英灵录》中论王维的诗云:“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著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可见王维诗歌语言中的绘画特色,早被他同时代的诗歌评论家发现了。

  上文谈结构、炼材两部分所举的例子,都可以作为王维诗歌语言中的绘画特色的说明,下文只就王维诗歌中描绘景色的部分,如何对事物的声、光、色、态摄取、融合,补充几个例子。如: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观猎》

  一个“劲”字和一个“鸣”字扣的多么紧,既从“弓鸣”显出“风劲”,又从“风劲”体现弓力,并从而体现出会猎的声势。然而在第二句中点出将军来,真可说是先声夺人,一开始就把读者吸引到身临其境的氛围之中。画固不可以传声,但从构图的意境中仍可以作适当的表达,所以我们常说“绘影绘声”,正是说明那种手法极为高妙,而运用到诗里面来,结合文学的功能,效果就愈加明显了。

  又如:

  雨中草色绿堪染,

  水上桃花红欲然。 ——《辋川别业》

  这两句的描绘部分是“绿堪然”和“红欲然“六个字,描绘了色、态、光的融合。其中“色”最易见,体现在“绿”、“红”两字上;“态”也可以隐约看到,体现在“染”、“然”两字上,“光”较难看出而最关紧要,它体现在这六个字和“雨中”、“水上”四个字的组合关系上。只有看出了“光”,才能显出生趣盎然的“态”,而“色”也就更显得鲜明了。“光”是画家运用色彩的高度表现技巧,这两句诗正是吸取了绘画的特色的。

  又如:

  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 ——《送邢桂州》

  这两句也描写了色、光、态的融合,其中只有“色”容易看出,体现在“白”、“青”两个字上;“光”和“态”都较难看出。这里所表现的“光”是和作者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分不开的,当太阳光照到江湖上时,水面反映着太阳的色素,因此,不能显出江湖的本色来,只有在日落的时候,才显得比任何时侯都白。湖水来时,像排山倒海似的,在大起大伏的潮面上,太阳光的色素也大大减少了照应作用,连带着太阳的光度也好像降低了许多,于是只感到潮水的一片青光笼罩了天地似的。明确了这两句对光的描写,那“江湖”平静开阔的“态”和那“潮水”汹涌澎湃、放出青光、笼罩天地的“态”,也就显出来了。而且只有分析到这个程度,那“色”之所以“白”和“青”,才算是得到准确的体现。像这样对“光”的变化的敏感和观察的细致,没有画家素养的诗人,是很难办到的。

  如上所述,从“诗中有画”来考察王维的作品,无论在结构、炼材或语言上,都可以得到比较明确的印证。由于这三部分本是相互结合,表现在同一篇诗作中的,分开来论述,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因此,每一部分的某些论证和分析,往往有可以相互补充的地方。

  最后要说明的是:“诗中有画”尽管吸收了绘画的某些表现因素,但仍是诗的效能的发挥,仍没有也不可能超出诗的表现范围。就其属于诗的效能的发挥来说,一般作者也就有可能在个别题材中、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接触,差异只是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把诗的效能中的这种特点,发挥到具有深厚绘画素养的王维所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维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才显示出了创造性的成就,对古典诗歌艺术,有着卓越的贡献。

  谢谢!!

参考资料:中国文学赏析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7-03
第4个回答  2006-04-03
KE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