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芜湖县湾沚镇的历史?

如题所述

湾沚镇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即是“盐艘鳞集,商贩辐辏”的地方(见《汉书》)。青弋江从西面流来,至湾沚急转向北,形成水湾,又因流沙淤积,浅滩较多,故名“湾沚”。它上有“蟹篮渡”,下有“关王渡”,文人雅士又替湾沚取了一个别名曰:“沚津”。

据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6年)修《宁国府志》记载:“宁国府辖宣城县有远近市镇二十一,湾沚镇在县西北八十里,青弋江所经也(采大消统一志、江南通志合纂)。这段记载,是指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这里已有渡(湾沚渡,俗名李家渡,《府志》卷十五,关津附)有镇,为皖南重要盐埠。“每年与毗连的盐关向国库交纳盐税银达三千两之多。”

《府志》载:“嘉庆八年(公元1796年)安徽巡抚兼理提督统辖军务节制官弁管辖驻防:宣城县地方与马步战守兵丁一百四十八名,塘拨兵丁十四名,汛兵九十名,驻扎宣城县城,墩汛十二处,赵家渡汛兵五名,湾沚汛兵二十八名,黄池汛兵八名……”

“县险隘处所设巡检司署,黄池镇为宣城县北通姑孰之重镇,设黄池巡检司署,巡检司一员,司吏一人,弓兵三十名。明知府袁旭建驻湾沚。”可见湾沚镇在明、清时期已是官弁驻防之要地。

另据《芜湖县志》(民国八年修)记载:“清嘉道年间(公元1796—1821年)芜湖的米业、钱业、商业等市面均不若湾沚。”当时“米帮(即粮食行业)尚通用沚(湾沚)斛”,以沚斛为标准量具。

又载:“咸丰年间(1851年)太平军义起”,清政府水陆兴师,在“芜湖、清水河、黄池、湾沚一带驻扎重兵。”太平军与清军拉锯式恶战达4年之久。公元1858年12月25日,清浙江提督、侍王李世贤指挥的大军在湾沚给清军以重创,清浙江提督邓绍良毙命。

还载:“光绪三十年(1904年)本省绅商奏请开办芜(芜湖)广(广德)铁路,测定线路自芜湖陶沟至湾沚”,完成路基桥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江南铁路通车,从芜湖经湾沚至宣城孙家埠。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湾沚小学一百多名师生积极响应,就地举行游行示威,搭台演戏,进行反帝爱国宣传。

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前),湾沚镇有较大发展,被誉为“小上海”。这时,全镇拥有“三冲、九街、九甲、十三巷”,管辖范围方圆五华里,居民三万多人。商业店面五百多家,个体手工织布机坊上千家,银楼、当铺、油坊、冶炼(锅坊)、皮坊、曲坊各一处;电灯、电话、邮政、火车站、汽车站均已建立。粮行砻坊十余家,李庆怀砻坊加工粮食己由人工舂米发展到用机器(柴油机)加工,人们开始食用“机米”(即用机器加工的米)。湾沚红坛窑货,永济杂货店的捏酥、方字糕,老正汇酱坊的豆腐锅巴、干子等土特产品,名驰省内外,畅销大江南北。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入侵湾沚,先是狂轰滥炸,继之是烧、杀、淫、掳,实行“三光”政策,湾沚变成废墟。市面遂一蹶不振。抗战胜利后,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统计:全镇仅有8保80甲,928户,6724人。

1949年4月21日黎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路渡江部队的第七、九兵团,突破了敌军安庆芜湖间的防线,乘胜追击南逃之敌,二十五军七十四师在师长张怀忠的指挥下,以一个师的兵力,在湾沚一带击溃了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第二十军,击毙军长杨干才,生擒敌133旅旅长,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

1949年4月24日,湾沚解放。从此,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湾沚镇获得新生。1971年1月3日,芜湖县治迁来湾沚,这里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0年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归芜湖市管辖。湾沚这个古镇新城,焕发青春,展现新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在阔步前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