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规律是怎样的?

如何防止遗忘?

像文科的一些内容怎样记忆最有效?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是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例如英文的学习中单词、短语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内容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有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上,英文的第一次学习和背诵只是一个输入编码的过程。人的记忆的能力从生理上讲是十分惊人的,它可以存贮10的15次方比特(byte,字节)的信息,可是每个人的记忆宝库被挖掘的只占10%,还有更多的记忆发挥空间。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中的更大的问题--即记忆的牢固度问题,那就牵涉到心理学中常说的关于记忆遗忘的规律。

一、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解释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

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怎样才叫做遗忘呢,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二、不同性质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

而且,艾宾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也是费力不讨好的。因此,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而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在记忆的时候比较费力气,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也很不轻松。因此,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关于遗忘的一种曲线,而且是对无意义的音节而言,对于与其他材料的对比,艾宾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的不同遗忘曲线,不过他们大体上都是一致的。

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个性化的艾宾浩斯

上述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艾宾浩斯在实验室中经过了大量测试后,产生了不同的记忆数据,从而生成的一种曲线,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规律。此记忆曲线并不考虑接受试验个人的个性特点,而是寻求一种处于平衡点的记忆规律。

但是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我们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起一个催化的作用,如果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四、“关于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定量性研究”
在美国1999年世界记忆学大会上公布了一个成果,是“关于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定量性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类大脑记忆过程中,在某一时间内,会形成三种记忆,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联想记忆,如图所示:
这个是一个记忆事件,我们以一个记单词事件为例,当记单词事件发生后,你在几秒中之内会产生一个“感觉记忆”,这个感觉记忆转瞬即失,每个人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在3、4秒之内,这个在记单词时不会感觉太深,在什么时候感觉深呢?感觉记忆之后还会有一个“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这个记忆的延续时间也各不相同,大概在4~16个小时之间,不同的人相差四倍,这个在什么时候用到呢?比如:老师在课间给学生说:下节课要听写昨天学的单词,你特别着急,下课后赶紧背,管不管用,管用!但是放学回家吃顿饭或玩了以下,就什么也记不起来了,这是短时记忆,也是记完后马上会消失掉。在这两个记忆消失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长时记忆痕迹,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东西,也是最有用的东西,你真正的记忆,学习一个单词,学习任何东西,都会用到长时记忆痕迹,它是一个抛物线,就会有个最顶点,是个最高点,这是你这次记忆单词的记忆最强点,这个点能产生一个记忆强度,在这,还能产生一个记忆时间T,在某个时间段,你对这次记忆单词会产生一个这次的一个最强点,那么,我们简单的来说,如果有谁能找到这点,这个时间段T,在这进行第二次的拉高复习,这是最有效的,我们翻书,我们看小纸片,其实是在模拟这个T,这个重复时间,即记忆黄金序列是由每个遗忘点排列而成。
在美国1999年世界记忆学大会上公布了一个成果,是“关于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定量性研究”这个这个研究终于找到抛物线的最高点了,科学家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找到了这个最佳复习时间间隔T和最佳的复习频率。于是结合此次研究龙文(美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记忆核系统(Memory Nucleon System),它一种用来带动学习的高度智能化专家系统。从此以后开创了人类记忆的新篇章。由于每个人的记忆曲线各不相同,导致记忆遗忘点(亦是最佳记忆点)也不同。记忆核系统通过简单的人机交互,利用人脑记忆黄金序列法找到学习者的记忆遗忘点。然后会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情况,逐渐调整到适合其自身的黄金序列,在学习时间接近学习者记忆遗忘点时,会重复学习者还没有形成长期记忆的内容,决定英语单词出现的频率和次数,直到记忆遗忘点消失,以达到母语式的终身记忆。

科学家们评价说如果说内燃机的发明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记忆核系统将把人类从学习过程中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场人类脑力的革命,将让大脑突破其生理极限运转,大大超越人类现有的学习速度,从根本上改变人类传统学习方式。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保持和遗忘是一对冤家对头。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回忆起来,就是保持住了,如果回忆不起来或回忆错了,就是遗忘。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一般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

  从下面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无意义的音节的遗忘速度快于对散文的遗忘,而对散文的遗忘速度又快于有韵律诗。

  在学习过程中,对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地背诵后仍然继续学习,叫做过度学习。过度学习可以使学习的材料保持得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25
大脑使用说明书——记忆和遗忘规律搜秘- -

对于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称为遗忘;不能回忆的有时还可能认知,既不能回忆又不能认知,一般称为完全遗忘,虽然以前学习的影响还可能表现在重学或其它方面。

艾宾浩斯首先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详尽地研究了学习、记忆和学习材料的性质、组织、数量等条件的关系,以及学习巩固程度、学习后时间间隔对记忆和遗忘的影响等问题。为了使学习和记忆尽量少受旧有的和日常工作经验的影响,他应用了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记忆的材料。他以自己做受试者,把识记材学到恰能成诵,过了一定时间间隔,再行重学,以重学时节约的诵读时间或次数,作为记忆的指标。他一般以10-36个音节,作为一个字表,在七、八年间先后学了几千个字表。他的研究成果《记忆》发表于1885年。下表就是他实验结果的一例。利用表内材料可以划成一条曲线,一般称为遗忘曲线。(图和表暂时不能弄上来,我再想想办法)
这条曲线的形式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在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较多,在过了较长时间间隔后,记忆保持的份量较少了,遗忘的发展也较慢了。即新近形成的联系比历时较久的联系容易遗忘。(因此,我个人认为当天学习的内容一般当晚最好复习一下,这就是所谓的及时复习)

艾宾浩斯的研究对记忆心理学的影响很大。在他以后,许多人做了类似的实验,也都大体上证实了艾宾浩斯的结果。以后的研究证明,识记后遗忘的发展(即遗忘曲线的形式和一定时间间隔内遗忘的数量),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
首先,识记材料的性质,对于保持的情况或遗忘的进展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说来,熟练的动作,遗忘得最慢;记熟了的形象材料,也比较容易长久记忆;有意义的语文材料,特别是诗歌,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对一些有关联的知识点,把他们串起来,编成一些有意义的材料(比如顺口溜),要比生硬的记忆有效得多)

材料的数量越大,一般刚识记后遗忘也较多。所以大量的有意义的语文材料的遗忘曲线也跟无意义材料的接近。而无意义的材料,如学习的程度相同,在一定范围内数量较大的记忆的情况可能较好。
数量大的材料,记忆成绩较好,可能是由于达到同一学习巩固程度(如刚能成诵),在数量大的材料中,有相对地较大的部分实际有了过度的学习,即超过了恰能成诵的程度。
学习程度也是影响遗忘的一种因素。在我国心理学者的一个实验中,受试者对不同的无意义音节字表经过不同程度的学习,以恰能成诵所需的诵读次数为100%,结果表明:学习的程度越高,在4小时后回忆出的百分数也越大(学习程度为150%,4小时后回忆出的百分数为81.9%;学习程度为100%,4小时后回忆出的百分数为64.8%;程度66%,回忆出65.8%;程度33%,回忆出42.7%)。有人用单字和笔画迷津实验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学习程度为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随之再有显著的增长。
学习方法对于遗忘的进程也有影响。许多实验结果表明:用分配复习的方法识记诗文、无意义音乐、乐谱等,比用集中复习的方法识记这些材料,遗忘较慢。这也可以由尤斯特所总结的规律(以后具体介召)中找到说明:分配复习比集中复习占用较长的时间间隔,因之在分配复习中形成的联系一般可能比集中复习中所形成的历时较久,也就可能经过同样时间后损失较少了。

怎样才能记得快,记得牢,记得久呢?这是许许多多的人关心的问题。究竟什么是记忆呢?答案既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也并不神秘。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大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是记忆的内容。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而不是单一的“背”。这三个环节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识记和保持是回忆的前提、基础,回忆又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够加强识记和保持。

  “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识记就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这个环节就是人们常说的“背”。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要提高记忆效果,必须要有良好的识记作前提,也就是说,首先要记清楚是什么。

  当你感知过一个事物后,当这个事物不在你面前时,在你的头脑中,还会出现那个事物的形象。比如,你在动物园看到了大象,回到家后,家里没有大象了,可是,你还是记得大象的样子。这叫做记忆的表象。

  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每每提到大象,你就会想到大象的样子——大大的身体,长长的鼻子等等,好像就在眼前,但不如大象就在眼前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你在电视上看到过亚洲象、非洲象,看到过成年象、小象,看到过公象、母象,它们虽然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的特点。你通过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大象,概括出大象的基本特点,就是身体庞大,鼻子很长。这是你对大象形象的概括性的认识。

  表象在记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表象是记忆的主要内容。在记忆中,我们能够回忆过去的事物,并且能够记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人、事,听到的声音,主要是依靠表象来实现的。
复 习

遗忘的重要原因在于识记后缺乏复习,为了和遗忘做斗争,就要根据遗忘发展的规律,正确的安排复习时间。
  由于复习一般是先快后慢,所以必须及时。及时复习可以阻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快速遗忘。如果在晚上学习了新内容,第二天清晨复习效果最好。

  怎样安排复习时间才算合理呢?

  一般来说,复习的时间过分集中,容易互相干扰;时间过于分散,又容易发生遗忘。时间的分配要适中。对于需要机械识记的内容,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要好;学习复杂、需要思考的内容,则应该比较集中地来学习。对内容难,在缺乏兴趣和容易疲劳的情况下,还是分散复习为好。许多考生在考试前对所有的科目进行突击复习,效果自然不如分散复习的效果好。
  还有许多考生在复习时,只是一遍一遍地背需要记的内容,但效果却不好。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还没有记住前积极地回忆,回忆不起来了再去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长,错误也少。
  前苏联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把复习分为消极复习和积极复习。单纯地一遍一遍地阅读是消极复习,在阅读前先进行积极地回忆,回忆不起来再去阅读是积极复习,他认为积极复习要比消极复习有效得多。试图回忆是一种比阅读更加积极的过程,它要求大脑更加积极地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使人可以集中精力掌握不能回忆的部分或者改正回忆中的错误。
  有人把复习当作单纯的重复。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复习方法简单,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感。复习方法多样,可以会使学习者感到新颖,也容易激起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者简单地、多次地重复某一个概念并不容易记住,如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掌握和运用这个概念,就能够牢固地记住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