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内容及解释?

如题所述

1.胜战计

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2.敌战计

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暗渡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隔岸观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李代桃僵: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顺手牵羊: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3.攻战计

打草惊蛇:疑为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有怀疑的就要侦察实情,完全掌握了实情再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因素。

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调虎离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用人假象去诱骗他“往前有危险,就返身离开”。

欲擒故纵: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用类似的东西去迷惑敌人,使敌人遭懵上当。

擒贼擒王: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彻底地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领,借以粉碎他的战争机构,这是一场激烈的总决战。

4.混战计

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

5.并战计

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上屋抽梯: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树上开花: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

反客为主: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6.败战计

美人计: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空城计: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反间计: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连环计: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走为上计: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参考资料:三十六计--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20

三十六计,各个计策和意思分别是:

1、第一计 瞒天过海

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2、围魏救赵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3、第三计 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4、第四计 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5、第五计 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

6、第六计 声东击西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7、第七计 无中生有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8、第八计 暗度陈仓

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

9、第九计 隔岸观火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此计是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10、第十计 笑里藏刀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11、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12、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13、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14、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15、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16、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17、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18、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19、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此计是说打仗时要得于抓住敌方的可乘之隙,借机行事,使乱顺我之意,我便乱中取利。

21、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此计是指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而后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躲过战乱之危。

22、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此计是说对小股敌人要即时围困消灭,而不利于去急追或者远袭。

23、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此计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敌相互矛盾、离违,而我正好各个击破。

24、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25、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26、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27、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此计是说在军事上,有时为了以退求进,必得假痴不癫,老成持重,以达后发制人。

28、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此计是说借给敌人一些方便(即我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绽),以诱导敌人深入我方,乘机切断他的后援和前应,最终陷他于死地。

29、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此计是说借助某种局面(或手段)布成有利的阵势,兵力弱小但可使阵势显出强大的样子或者是弱小的部队通过凭借某种因素,改变外部形态之后,自己阵容显得充实强大了。

30、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31、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以美女诱人的计策。此计是说利用敌人自身的严重缺点,己方顺势以对,使其自颓自损,己方一举得之。

32、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33、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34、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顺应着他人的性情达到目的。

35、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36、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三十六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22

1、胜战计

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2、敌战计

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暗渡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隔岸观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李代桃僵: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顺手牵羊: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3、攻战计

打草惊蛇:疑为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有怀疑的就要侦察实情,完全掌握了实情再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因素。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调虎离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用人假象去诱骗他“往前有危险,就返身离开”。欲擒故纵: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用类似的东西去迷惑敌人,使敌人遭懵上当。擒贼擒王: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彻底地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领,借以粉碎他的战争机构,这是一场激烈的总决战。

4、混战计

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

5、并战计

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上屋抽梯: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树上开花: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

反客为主: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6、败战计

美人计: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空城计: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反间计: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连环计: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走为上计: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与古今战争——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原 典

“苦肉计”,在《三十六计》中的原文为:“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即人们通常不会自己伤害自己,若受伤害定是真实的,己方如果以假当真,敌方肯定信而不疑。利用敌人的弱点施计,如同对付无知幼童,只要顺着敌人的意思,其就可任我摆布。

引申到军事上,是指利用“人不自害”这一思维定势,用自我伤害的反常手段,骗取敌方信任,掩盖真实意图,最终克敌制胜。这种自我伤害和损失,以不妨碍达到既定目标为原则,是以小的、局部的牺牲,换取更大的胜利。

古代战例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杀吴王僚夺得王位。为防止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为父报仇,阖闾让大臣伍子胥替他设法除掉庆忌。伍子胥向阖闾推荐名叫要离的勇士。为取信于庆忌,要离要求阖闾找理由杀掉要离妻子,砍断要离右臂,阖闾依计行之。要离随后逃到卫国,求见正在卫国扩大势力、准备攻打吴国夺回王位的庆忌,要求庆忌为他报断臂杀妻之仇。

庆忌起初将信将疑,后见要离已失右臂,也探得其妻被阖闾杀死的情况,遂坦然不疑,视要离为亲信,从此主仆二人形影不离。3个月后,庆忌率兵乘船向吴国进发,要离趁庆忌没有防备,从背后用矛尽力刺去。庆忌因失血过多而亡,死前他认为要离是位勇士,命部下放过要离,要离自刎而死。

实施苦肉计要注意一下三点:

1、是要抓住核心,明确作战意图,敢于牺牲奉献。

作战时,各级指挥员要有大局观,清楚认识当前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思考敌我双方的优劣势,尽早找到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理智进行取舍。特别是在现代战争高强度、高烈度条件下,指挥员要想部队在激战中“毫发无损”是不可能的,此时为达成作战目的,以牺牲部分利益取得最终胜利无疑是值得的。

因此,为取得长远、决定性优势,指挥员需勇于决断、敢于下决心牺牲己方部分利益,从而营造足以迷惑对手的假象,达成作战突然性。反之,倘若指挥员始终纠结于一兵一卒、一城一地之得失,便容易犯目光短浅的错误,最终落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满盘皆输的结果。

2、是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资源,避免两难境地。

“苦肉计”在施用过程中,要避免陷入“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境地,即在己方为施用此计做出牺牲的情况下,还难以实现预想中欺骗敌方的意图。这就需要指挥员随机应变,根据敌我情况的变化调整计谋施用的具体方法,保证计谋的效果。

同时,指挥员要灵活运用资源,为该计谋的成功施用提供掩护,采取配合行动。这一切都是为了把“假”戏演“真”,欺骗迷惑敌方。还需要注意的是,施用“苦肉计”必须有其他行动跟进配合,利用扩大“苦肉计”所创造的机会,这样才能实现战胜敌方的最终作战目标,否则,之前为用计所作的牺牲只能被白白浪费。

3、是要综合分析,时刻保持机警,及时处置情况。

现代战争中,随着侦察手段和方法的进步,战场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此时,我们在择机实施“苦肉计”的同时,更要严防敌方的“苦肉计”,并加以破解,这就需要指挥员综合分析,因势利导,时刻把握战场主动权。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一是当面揭穿。特别是在现代战争信息透明度高的背景下,在敌方施用“苦肉计”时,己方需要及时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将敌方行径公之于众,取得舆论上的优势,孤立敌方,使其“苦肉计”不攻自破。二是将计就计。发现敌方采用“苦肉计”后,最大化利用好当前资源,顺势而为,在隐忍不发的基础上,通过诱敌深入等手段麻痹敌方,迫使其中计上当,暴露作战企图,从而将敌方优势转化为己方优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十六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0-20
第1计 “瞒天过海”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原文今译】

  防备得十分严密周全,往往容易松懈大意,司空见惯的事情就不会引起怀疑。阴计可用于阳事进程中,不是阳事之敌对面。至阴之术,可以为至阳之目的服务。
第2计 “围魏救赵”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原文今译】

  进攻兵力结集的部位,不如打击敌人兵力分散的部位;攻击敌军的阳刚部分,不如攻击敌人的阴弱部分。
第3计 “借刀杀人”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原文今译】

  敌方已经明确,而盟友的态度还未明朗,要诱使盟友去消灭敌人,不必自己付出代价,这是根据《损》卦推演出来的呀。
第4计 “以逸待劳”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困敌之势,不应战;损刚益柔。

  【原文今译】

  使敌人的势力损耗,不需使用武力;敌方刚强之势消耗了,我方的力量自然就会增强。第5计 “趁火打劫”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原文今译】

  敌人遭到严重危机之时,就应乘机获取利益。因为刚强取决于柔弱。

  【出处原文】

  “有所谓趁火打劫者,临时之盗也。遇有人家失火,即约一二伴侣,飞奔入内,见物即取,或持之,或负之,或扛之。主人加以诃斥,则日:将为汝寄顿于吾家也。盖仓卒起意,利人之危而乘之也。”(徐珂《清稗类钞之盗贼类之趁火打劫》)
第6计 “声东击西”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原文今译】

  敌人处于心迷神惑、行为紊乱、意志混沌的状况,不能提防突发事件,即出现萃卦所展示的水漫于地上的现象;利用他们的心智混乱无主张的机会,消灭他们。

  【出处原文】

  凡战,所谓声者,张虚声也。声东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
第7计  “无中生有”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原文今译】

  诳骗,并不是长期的诳骗,而是在虚假诳骗之后,把真象推出。把小虚假发展到大虚假,在极端的虚假之后,采用极端真象的行动。

  【出处原文】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于《老子·四十章》)。第8计 “暗渡陈仓”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示之以动,乘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原文今译】

  有意展示佯攻行动,利用敌方决定,重兵在这里固守的时机,暗地里悄悄地实行真实的行动,乘虚而入出奇制胜,事物的增益,因为变动而顺达。

  【出处原文】

  “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候盗兵袭之,亦示项王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司马迁《史记之卷八高祖本记》)第9计  “隔岸观火”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阳乘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顺以动。

  【原文今译】

  表面上回避敌人的混乱,暗地里等待其内部争斗的发生,其内部反目成仇,就会不攻自破,我方顺其自然,自然有所得,若要有所得,就有能不强求。

  【出处原文】

  “隔岸观火,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唐·乾康《投谒齐己》)
第10计 “笑里藏刀”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原文今译】

  使敌方充分相信我方,并安然不动,麻木松懈,在暗中却谋划克敌致胜的方案,经过充分准备后,相机突然行动,不让敌人察觉而采取应变措施,这就是外表友善,内藏杀机。

  【出处原文】

  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已,微作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
第11计 “李代桃僵”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原文今译】

  当局势发展到必然有所损失时,应舍得小的损失而保全大局。

  【出处原文】

  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西汉·无名氏《鸡鸣》)。
第12计 “顺手牵羊”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原文今译】

  再微小的疏忽,也必须利用;微小的利益也要力争,变对方的疏忽为我方的小胜利。

  【出处原文】

  “快心真笙腊,覆手已牵羊”(刘攀《中肃集·梁宣明二帝陵》)。第12计 “顺手牵羊”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原文今译】

  再微小的疏忽,也必须利用;微小的利益也要力争,变对方的疏忽为我方的小胜利。

  【出处原文】

  “快心真笙腊,覆手已牵羊”(刘攀《中肃集·梁宣明二帝陵》)。

13计 “打草惊蛇”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原文今译】

  有疑问就要侦察核实,调查清楚之后再行动。“复”卦的原说,是对付敌人阴谋的手段。

  【出处原文】

  语或出《祖堂集.七.雪峰和尚》:“雪峰招国。龙云:‘养子代老。’慈云:‘打草惊蛇’”。
第14计 “借尸还魂”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原文今译】

  凡是朝气蓬勃,有作为的事物,都不能利用,而腐朽落后,没有什么作为的事物,要加以利用,利用没有作为的事物,并不是我受别人支配,而是我支配别人。

  【出处原文】

  吕洞宾云,寿,谁想你浑家将你尸骸烧化了,我如今着你借尸还魂,尸骸是小李屠,魂灵是寿,休迷了本来面目。第15计 “调虎离山”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束反。

  【原文今译】

  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去困扰他,用人为的假象去引诱他。敌人占据坚固或艰险难攻的阵地,我们便返回,不再攻打。

  【出处原文】

  使不了调虎离山计,当不得将军八面威。(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二上·玉芙蓉(共二)》)。

第16计 “欲擒故纵”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力气,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原文今译】

  击敌人过于猛烈,就会遭到反扑,让敌人逃跑,反而会削弱敌人的气势。紧紧地追踪他,消耗他的体力,消磨他的斗志,等敌人兵力分散时再去擒拿他们,这样不经过血战就可以取得胜利,按需要卦的演推方式等待,让敌人相信还有一线光明。

  【出处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三十六章》
第17计 “抛砖引玉”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类以诱之,击蒙也。

  【原文今译】

  用类似的东西去引诱敌人,从而打击被蒙骗的敌人。

  【出处今译】

  抛砖引玉故事出自唐代进士常建《常建集·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十分仰慕赵嘏的诗,便想了一个办法:当打听到赵嘏要到吴地游览灵岩寺的消息后,自己先到灵岩寺前墙上题了诗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以引起赵嘏题诗兴趣。当赵嘏来此,见有一未完成的诗,便在后面加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赖此俱寂,但余钟磐声。”续成一首。续的诗比前两句要好,所以当时人们评论常建的做法是“抛砖引玉”。
第18计 “擒赋擒王”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摧其坚,奇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原文今译】

  摧毁敌人的中坚力量。抓获敌人的首领,就可使敌人全军解体。无首的群龙在旷野拼斗,已经到了末路。

  【出处原文】

  “岂不闻擒贼必须先擒王,得虎终须入虎穴。莫使王多贼易成,莫使穴多虎偷活。”见张云《老林行》
第19计 “釜底抽薪”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原文今译】

  如果不能克服敌人刚强的力量,就可以削弱敌人力量的来源,从履卦的原理出发,分离至刚至阳的乾的力量。

  【出处原文】

  “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西汉·刘向《淮南子·精神训》)

  【出处今译】

   第20计 “浑水摸鱼”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乘其阴乱,乘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日每人宴息。

  【原文今译】

  乘混乱之际,利用小势力力量弱小和没有主导的局面,使他们归顺我方,就像已经走向黄昏要长息了。
  【出处译文】语源和意源不详。公元前6世纪希腊寓言家伊索的《伊索寓言·渔夫》中讲的是混水摸鱼的故事:一位渔夫在河里捕鱼时,先拦河张网,然后用绳子拴上石块,面向鱼网击打水底,鱼吓得到处乱游,有些撞进网里。当地有人见渔夫这样做,责怪他把水搅浑了,使人不能喝到清水。渔夫说:“若不是把水搅浑,我就捕不到鱼,捕不到鱼,我就得饿死。”
  有人把它作为“浑水摸鱼”的来源。我们认为寓言译介到中国来的时间与《三十六计》成书时间的先后关系有待进一步考证所以用开水阻止水沸腾,水不会停止翻滚,真正知道它翻滚的原因,不过是把火去掉罢了。
第21计 “金蝉脱壳”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原文今译】

  保持阵地原形,保留完整的既定阵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妄动,要在他困惑时转移主力。
第22计 “关门捉贼”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原文今译】

  对付小股敌人,要围困起来,将其消灭。如果让他们走掉,便极不利于我方追击。
第23计 “远交近攻”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形禁势格,利以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原文今译】

  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时,攻取靠近的敌人就有利,越过近敌去攻取远敌就有害。火向上烧,水往下流,是我方与邻近者乖离的情形。

  【出处原文】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第24计 “假途伐虢”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原文今译】

  处在敌我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当敌方威胁它屈服时,我方应立即出兵援助,以借机扩展势力。

  【出处原文】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人自颠转,伐鄍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左传.僖公五年》)

第25计 “偷梁换柱”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原文今译】

  频繁地更换盟军阵容,抽调盟军阵容的主力,等待它自己败落,然后再乘机兼并它。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

  【出处原文】

  “殷纣……力能索铁舒钩,抚梁易柱,步捉猛兽,手接飞鸟也。”
第26计 “指桑骂槐”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原文今译】

  强者制服弱者,要用警告的办法来诱导他。主帅强刚居中间正位,便会有部属应和,行事艰险而不会有祸患。 第27计 “假痴不癫”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原文今译】

  宁愿假装不知道而不采取行动,而不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要沉着冷静,不露出真实动机,如同雷霆掩藏在云雷后面,不显露自己。

  【出处原文】

  ……自古诡道。存之则余诡不复增矣,废之则使贪使愚之术从何而使哉?
第28计 “上屋抽梯”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原文今译】

  故意(露出破绽以)使敌人觉得方便(进攻我方),引诱它深入我方,然后截断它的后援和接应,使其陷入绝境。(敌人抢腊肉而)中毒,便会失去原有的地盘。

  【出处原文】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孙子·九地篇》。第29计 “树上开花”
  一、原文和处出

  【古兵法原文】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原文今译】

  树上开花,是由“铁树开花”转化而来,原意为不可能开花的树竟然开起花来了,比喻极难实现的事情。兵书《三十六计》上把它作为制造声势以慑服敌人的一种计谋。铁树也开了花,变不可能为可能,所以能够制服敌人。

第30计 “反客为主”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原文今译】

  乘着有漏洞就赶紧插足进去,扼住它的关键要害部分,循序渐进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原文】

  “臣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
第30计 “反客为主”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原文今译】

  乘着有漏洞就赶紧插足进去,扼住它的关键要害部分,循序渐进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原文】

  “臣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
第31计 “美人计”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性。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原文今译】

  对于兵力强大的敌人,就攻击他的将帅;对于有智慧的将帅,就打击他的意志。将帅斗志沧丧,兵士颓废消沉,敌人的气势必然会自行萎缩。利用这些方法来控制敌人,可以顺利地保存自己。

  【出处原文】

  晋献公伐虞、虢,乃遗之屈产之乘,垂棘之壁,女乐二八,以荧其意,而乱其政。(《韩非子.内储说下》)第32计 “空城计”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原文今译】

  兵力空虚时,愿意显示防备虚空的样子,就会使人疑心之中再产生疑心。用这种阴弱的方法对付强刚的敌人,这是用奇法中的奇法。
  【出处译文】语源不可考。历史上以“空城计”退兵的不少,最早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以“空城计”智退楚军的历史记载,但其影响远远不如孔明的空城计。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诸葛亮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的故事是最为典型的。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临危不惧,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则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此故事在民间盛传,民间艺人多用“空城计”之名来演绎此故事。
第33计 “苦肉计”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人不自害,受害必其。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原文今译】

  人不会自己伤害自己,若受到伤害,必然是真。假作真时真亦假,离间计就可以实行了。这样,就如同蒙骗幼童一样,蒙骗敌方,使他们为我方操纵。这是吉祥之兆。
第34计 “反间计”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原文今译】

  在(敌方)疑阵中布(我方)疑阵,即反用敌方安插在我方的间谍传递假情报,打击敌方:(这是利用常理)因此辅助来自内部,便不会导致自己的失败。

  【出处原文】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孙子.用间篇》第35计 “连环计”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去,如天宠也。

  【原文今译】

  敌人兵多将广,不可与之硬拼,应设法让他们自相牵制,以削弱他们的实力。三军统帅如果用兵得法,就会像有天神佐佑一样,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

  【出处原文】

  庞统使曹操战舰勾连,而后纵火焚之,使不得脱,则连环计者。其法在使敌自累,而后图之。盖一计累敌,一计攻破,两计扣用,以摧强势也。
第36计 “走为上”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原文今译】

  为了保全军事实力,退却避强。虽退居次位,但免遭到灾祸,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用兵之法。

  【出处原文】

  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孙子·虚实篇》
第4个回答  2018-12-05
1.胜战计

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2.敌战计

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暗渡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隔岸观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李代桃僵: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顺手牵羊: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3.攻战计

打草惊蛇:疑为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有怀疑的就要侦察实情,完全掌握了实情再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因素。
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调虎离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用人假象去诱骗他“往前有危险,就返身离开”。
欲擒故纵: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用类似的东西去迷惑敌人,使敌人遭懵上当。
擒贼擒王: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彻底地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领,借以粉碎他的战争机构,这是一场激烈的总决战。

4.混战计

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

5.并战计

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上屋抽梯: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树上开花: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

反客为主: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6.败战计

美人计: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空城计: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反间计: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连环计: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走为上计: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