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岩石-地层单元特征

如题所述

根据1:25万玉帽山幅(I45 C 001003)现有的1:25万TM图像和1:10万TM图像资料,结合岩石、地层、构造等特征划分为3个单元。玉帽山大断裂以北为巴颜喀拉-可可西里构造-地层发育区,地层层序基本完好,解译程度较高,尤其是线性影像特征较为清晰。玉帽山大断裂与雪环湖大断裂之间为若拉岗日结合带,区内地层层序大多被破坏或重叠,花石山一带可见到规模较大推覆构造,金狮山至玉帽山一带,以及常雾梁、花石山等地解译程度较好,在其他地区由于积雪或第四系沉积物覆盖等原因,影像效果较差。雪环湖大断裂以南为羌塘构造-地层发育区,该区仅分布于调查区南部的伏景梁至雪环湖一带,分布面积较小,以灰褐色主,色调均一,由于第四纪沉积物覆盖的影响,新近系与侏罗系、侏罗系与三叠系的部分地段及其接触关系不易识别,遥感影像稍差于其他地区。

(一)地层及第四系遥感地质解译特征

区域地层解译划分的基础是岩石地层单位,它包括岩性解译和地层对比两方面的工作,影像地层单元与地质填图过程中所划分的地层单元基本一致,按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共建立了22个影像地层单元(包括第四系)。经过地质调查路线和地质剖面的检查验证,以及与区域资料对比后,建立了本区遥感地质解译的影像岩石-地层单元及其解译标志。下面按不同地层分区由老到新概述调查区遥感地质影像特征和遥感地质解译标志。

1.地层解译

(1)巴颜喀拉地块地层分区

1)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砂岩板岩组(TB1):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北部双联湖一带,近东西向分布。岩性主要为:中—薄层状岩屑砂岩与薄层状粉砂质板岩、泥质板岩互层。TM影像上呈灰褐色、浅红褐色,色调均匀,线性、细纹理发育,不均匀分布的粗疏状树枝水系中等发育,碟型河谷形态。与相邻地层间主要为断层相接。

2)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板岩组(TB2):呈带状近东西向分布于萨玛绥加日,以及可可西里山脉北坡一带,TM影像上呈灰黑色、灰褐色,夹杂蓝色,细线性、细纹状、树枝状水系、沟头钳状水系发育,“Ⅴ” —箱形河谷形态,中低山—丘陵地貌,长条型山地形态,尖棱状—半圆浑山脊为特征。TM影像显示该地层在走向上延伸较稳定。岩性:砂质板岩、泥质板岩夹薄层状岩屑砂岩。影像特征显示,该影像地层单元与相邻地层间的界线清楚,多为断层接触,部分地段显示与上覆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3)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砂岩组(TB3):大面积分布于调查区的北部可可西里山的主脊部位,近东西向分布。TM影像上呈灰黑色、浅红褐色,夹杂少量黄绿色、蓝色,色调基本均匀;局部地段发育背形或向形构造。TM影像细线性、细纹状,树枝状、羽状、沟头钳状水系发育,“Ⅴ” 型河谷形态;中高山—中低山(少量丘陵)地貌,尖棱状山脊为特征。TM影像显示该地层单元在走向上延伸稳定。岩性:中—薄层状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夹薄层状粉砂岩、泥岩、玻屑凝灰岩。与相邻地层间界线明显,主要为断层接触,部分地段显示为中新世、第四纪沉积物不整合覆盖其上。

4)中新统唢呐湖组(N1s):是区内面积最大的一个地层单元,分布于不同的构造单元。主要分布山前及山间谷地,近东西向分布。岩性主要为:中—薄层状泥岩、粉砂岩、岩屑砂岩,下部夹多层石膏或膏质泥岩。TM影像上呈浅红褐色、灰褐色,偶见褐绿色,线性、局部地区见条带—条纹状影像;水系不发育,低陵—凹地地貌,浑圆状山脊为特征。该影像地层单元与相邻地层间线性影像特征明显,部分地段显示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图6-9)。

(2)若拉岗日结合带地层分区

1)下古生界玛依岗日组(Pz1m):仅出露于调查区南部鸭子湖东北,面积较大,由于断层破坏、第四系覆盖,地表呈不规则状分布。岩性:白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变质石英砂岩夹绢云千枚岩、石英绢云片岩。TM影像上呈灰—浅灰绿色细—粗线纹,似平行条带状。发育树枝状水系,浑圆—半浑圆状山脊。岩层产状清晰可辨,影像特征与其他岩石影像单元截然不同(图6-10)。与相邻地层界线清楚,主要为断层接触,部分被中新世地层及第四纪沉积物不整合覆盖。

2)中泥盆统雅西尔群(D2Y):零星分布于调查区南部花石山北、常雾梁南部、若拉错南和长颈湖一带,近东西向分布。TM影像上呈灰褐色,夹杂少量灰黑色,条带状纹理清楚,强烈切割地貌,尖棱状山脊,发育近似平行状冲沟,树枝状水系中等发育。岩性为:中—薄层状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夹少量薄层状灰岩、泥质岩。与相邻地层界线较清楚,多为断层接触。

3)中—上泥盆统拉竹龙组(D2-3l):分布于南部花石山一带,多呈推覆体(飞来峰)的形态产出,出露面积较小。岩性为:中—厚层状大理岩、亮晶砂屑灰岩。TM影像图上呈浅红褐色,夹杂灰褐色,发育斑状色调,条块状纹理发育,显示岩层产状较为平缓。与相邻地层界线较为清楚,主要为断层接触,影像特征显示第四系沉积物不整合覆盖于地层之上。

图6-9 中新统唢呐湖组(N1s)及其与下伏地层不整合界线影像

图6-10 车道山—带下古生界玛依岗日组(Pz1m)影像

4)石炭系—下二叠统西金乌兰群碎屑岩组(CP1Xa):分布于常雾梁一带,呈近东西向带状分布。以灰褐色、灰黑色为主,发育条带状纹理,山脊形态多为圆浑状—半圆浑状,水系不发育。岩性主要为中—厚层状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岩、灰岩、硅质岩等。该影像地层单元中以发育大量基性侵入岩、岩脉为其主要特征,影像上呈灰黑色粗线条及透镜状。与相邻地层界线明显,为构造接触。

5)石炭系—下二叠统西金乌兰群火山岩组(CP1Xb):分布于花石山、向东沙河南、双石梁等地,零星出露,呈近东西向带状分布。由于受到后期构造作用的影响,TM影像图中显示出条块状分布的特征(图6-11)。以灰褐色、浅红褐色斑状色调为主,条带状纹理不发育,山脊形态多为圆浑状—半圆浑状,水系不发育。岩性主要为杏仁状玄武岩、安山岩夹凝灰岩、砂岩等。与相邻地层界线明显,为构造接触。

6)上二叠统热觉茶卡组(P3r):大面积分布于玉帽山至双石梁之间,东西向带状分布,其间多被断层分割。岩性为:中—薄层状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砂岩夹粉砂质泥岩、灰岩、砾岩、火山角砾岩、硅质岩。TM影像上呈黄绿色,色调均一,发育条纹状纹理;尖棱状山脊形态,发育树枝状、羽状水系。与相邻地层间界线清楚,均为线状影像相接,地层间线性(断层)影像发育。

7)下三叠统康鲁组(T1k):分布于双端湖的西北部,由于断层切割,地表呈一楔形体产出,面积较小。岩性:厚层状灰岩、岩屑砂岩、粉砂岩。TM影像上呈浅红褐色夹杂浅黄绿色,发育条纹状、线纹状纹理。影像特征与相邻地层相似,与上下地层单位均呈整合接触关系。

图6-11 石炭系—下二叠统西金乌兰群火山岩组

8)中三叠统硬水泉组(T2y):分布于黑云梁至岖岈山之间,近东西向分布。岩性:下部中厚层状岩屑砂岩夹粉砂质泥岩、硅质岩;上部中—厚层状泥晶亮晶灰岩、白云岩夹粉砂岩。TM图上呈黄绿色夹少量浅红褐色,发育条纹状、线纹状纹理。浑圆状—半浑圆状山脊形态;树枝状水系中等发育。与相邻地层之间界线清楚,主要为断层相间,部分地段被第四纪沉积物不整合覆盖。

9)上三叠统苟鲁山克错组(T3g):分布于若拉错的南部,岩性为:厚层状岩屑砂岩、中—薄层状长石岩屑砂岩、薄层状粉砂岩夹泥岩、凝灰质粉砂岩及灰岩。TM影像上呈灰褐色、灰黑色色调,条纹状纹理发育,由于海拔较高积雪覆盖造成其间覆盖了大量的蓝色;尖棱状山脊形态,树枝状水系中等发育。与相邻地层间界线比较清楚,主要为线性(断层)影像接触。

(3)羌塘地块地层分区

1)上三叠统肖茶卡群(T3X):零星分布于调查区南部的伏景梁、雪环湖一带,岩性: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细砂岩、粉砂岩、硅质岩。TM影像上呈浅红褐色、灰褐色色调,发育线纹状、条纹状纹理;浑圆状山脊地貌特征,无水系;与相邻地层间主要为断层接触。

2)下—中侏罗统那底岗日组(J1-2n):分布于雪环湖的东岸,岩性:杏仁状安山岩、石英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TM影像上呈灰褐色,色调均一,具斑块状影像图案,无条纹状纹理;与相邻地层为断层接触。

3)中侏罗统雁石坪群(J2Y):分布于长颈湖的南部,岩性:细砂岩、粉砂岩、薄层状石英砂岩夹灰岩、钙质泥岩。TM影像上呈灰褐色、灰黑色色调,发育线纹状纹理,水系不发育,半浑圆形山脊地貌;影像特征显示大部分地段被第四纪沉积物不整合覆盖。

2.第四系解译

按不同成因类型,本区共划分出以下几种类型。更新世:冲洪积(Qppal);全新世:冰水堆积(Qhfgl)、风积(Qheol)、湖沼堆积(Qhfl)、冲积(Qhal)。

1)冲洪积(Qppal):是区内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第四纪成因类型。主要分布于山间谷地、一级冲积阶地等地,总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沉积厚度2~4 m,最厚可达20 m。岩性为:灰、杂色粘土、砂、砾石;砾石成分随地而异。TM影像上呈灰褐色、浅红褐色,色调均匀,发育面状影像,帚状、树枝状水系较发育,多以不整合形式覆盖在其他相邻地层之上。

2)冰水堆积(Qhfgl):零星分布于可可西里山脉冰川发育地区。影像图上形态与山峰形态相同,蓝色、深蓝色,色调均匀,主要以冰川、积雪等形态覆盖在其他地层之上。

3)风积(Qheol):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于若拉错北东部和红泥河的东部。由黄褐色—浅黄褐色中细砂、粉砂组成。在调查区东部的飞雁沙丘一带,TM影像图上可见一系列弧形向西突出的新月形、链状新月形、波状影像,褐色夹少量蓝色色调(图6-12)。

图6-12 飞雁沙丘风成沙地(丘)影像

4)湖沼堆积(Qhfl):分布在规模较大的湖泊周围及密集分布的小湖盆区。在朝阳湖周围及北部一带,影像图上呈灰白色夹淡蓝色色调,为萎缩的湖盆区,沉积盐类矿产(图6-13)。在红沙塘、雪环湖、若拉错等湖的周边为灰白色、浅蓝色环形影像,为湖岸退缩线(图6-14)。湖沼堆积物主要为灰黑色—灰色淤泥、砂质粘土、亚砂土、砂砾和盐碱壳。

图6-13 朝阳湖萎缩湖盆区及其盐类沉积矿产

5)冲积(Qhal):发育于山间谷地中的冲沟及其两侧的阶地和较开阔的山沟地带,在沟口处常常发育规模较小的冲积扇。影像特征为线状、细线型,浅红褐色、灰白色色调。物质成分为砂砾石层、卵石、含砾粗砂等。

(二)岩浆岩的影像岩石单元特征

调查区岩浆岩不发育,酸性岩仅有长颈湖花岗闪长岩,基性岩为辉长岩、辉绿岩等,主要呈岩脉、岩墙产出,部分为岩株、岩枝等形态。均分布于玉帽山大断裂以南的若拉岗日结合带中。

1)长颈湖东花岗闪长岩(γδT):位于长颈湖的东侧,岩体规模较小,近椭圆形,岩体侵入于D2Y地层中。TM影像图上呈浅灰黑色、灰褐色色调,显示斑块状图案,无条带状纹理,构成浑圆状山体。影像特征与围岩差异较大,侵入界线清楚,围岩有蚀变和接触变质现象。

图6-14 若拉错湖岸退缩线影像

2)双端湖北辉绿玢岩(βμT):位于调查区南部双端湖的北部,呈带状东西向分布,规模较小(图6-15)。TM影像上呈黄绿色,夹杂少量灰黑色色调,显示斑块状图案,无条带状纹理。侵入于CP1X地层中,与围岩界线比较明显,在岩体北部与围岩呈平直的线性(断层)相接,南部与围岩呈弯曲的侵入接触,使围岩产生轻微的蚀变和接触变质现象。

图6-15 金狮山南辉绿玢岩(βμT)影像

3)双鱼山北东辉长岩体(vT):位于调查区西南部的双鱼山北东部。岩体规模较小,呈岩枝状近东西向分布。TM影像上呈浅灰褐色,夹杂少量灰黑色色调,岩体内部色调均一,无条带状纹理,显示条块状图案。岩体与围岩呈侵入接触,界线明显,而且两者影像差异较大;侵入于Pz1m地层中,围岩有蚀变和接触变质现象。

4)花石山北辉绿岩体(βμT):位于调查区西南花石山的北部,岩体规模不大,近东西向分布。TM影像上呈深灰绿色色调,内部色调均匀,表面光滑,无条带状纹理,浑圆状山脊形态,无水系,与围岩有明显差别。侵入于D2Y地层中,与围岩界线明显,围岩有轻微蚀变和接触变质现象;局部被第四系不整合覆盖。

(三)构造地质解译

1.褶皱构造

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特别是玉帽山大断裂以南的若拉岗日结合带内的地层,大多遭受构造作用的影响,致使原始层理、褶皱形态等发生较大变动,地表多以断块(片)形态出露,影像图上褶皱形态难以观察。断裂以北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层区,在中新统唢呐湖组地层中保留有较好的褶皱形态,一般呈宽缓型向斜褶皱出现,TM影像图上色调单一,影像特征明显;在巴颜喀拉山群地层中广泛发育一类线形紧闭型褶皱,规模小,且形态极为复杂,TM影像标志极不明显。

1)雪景湖-仙鹤湖向斜褶皱:位于调查区北部雪景湖至仙鹤湖之间,涉及地层单元为N1s,向斜轴向近东西向,断续出露长度50 km,宽缓对称。向东变窄,并被断层破坏,枢纽向东扬起。TM影像图上两翼岩层呈浅红褐色,均匀对称,色调均一,条纹状纹理发育。宽缓的低丘地貌,水系不发育。

2)得雨湖东向斜褶皱:位于调查区中西部得雨湖的东部,走向近东西向,规模较大,涉及地层为N1s,枢纽向东扬起,褶皱向西被第四系覆盖。TM影像上呈灰褐色,两翼对称,色调均一,条纹状、线纹状纹理发育。呈单面缓坡地貌特征,产状平缓,树枝状水系较发育。

3)双鱼山北向斜:位于调查区南部双鱼山的北部,涉及地层为Pz1m,向斜轴向近东西向,规模较小,枢纽向东扬起(图6-16)。影像图上呈浅灰褐色,两翼有灰黑色环形影像对称分布。褶皱向东被岩体侵入破坏,向西被第四系覆盖。向斜核部较宽缓,两翼岩层产状对称缓倾,在30°~40°之间。

图6-16 双鱼山北向斜构造影像

2.断裂构造

测区遥感影像图上显示线性信息极其丰富,可以划分为东西向、北西西-南东东向、北东-南西向3组线性构造,本区规模较大的断裂构造遥感地质影像特征如下:

1)玉帽山大断裂:东西向分布,是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与若拉岗日结合带的分界线,区内断续出露长度近百千米,断层性质为南倾逆断层。断层南盘升高变陡,北盘低缓。TM影像图上显示线性影像清楚,玉帽山一带见P3r逆冲到N1s地层之上,断层两盘岩层影像结构及特征明显不同(图6-17)。南侧P3r,D2Y等地层影像上显示黄绿色,夹深灰绿色,发育条纹状、线纹状纹理;尖棱状山脊形态,发育树枝状、羽状水系;北侧N1s为浅红褐色,色调均一,发育细线纹、条纹状纹理。单面缓坡地貌,树枝状水系中等发育。

图6-17 玉帽山大断裂影像

2)朝阳湖活动断裂:位于调查区西南部。呈南西西-北东东向展布出露长度近80 km,向西延出图幅,为一条大型活动断裂,具压扭性质。断裂错断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地表见南北两盘沿走向位移在3 m左右(左旋),南盘较北盘升高1~2 m,对沿途的地层、断裂、第四系有一定的破坏,影像图上显示为一条清晰的浅灰白色线性影像(图6-18)。

图6-18 萨玛绥加日东北东-南西向断裂影像

3)东西向、近东西向断裂组:主要分布于调查区北部可可西里山脉和南部金狮山至玉帽山之间,规模较大,多为逆断层,常构成不同岩石影像地层单元的分界线,与地层延伸方向一起构成调查区的主构造线方向。影像图上线性影像清楚,一般比较平直,两侧的影像特征、岩层产状等相差较大。

4)北东-南西向断裂组: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北部和东南部。断层规模一般较小,为后期断裂。断裂在TM图像上线性影像清楚,往往错断东西向和北西西-南东东向断裂,并产生较大的位移,对区内地层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图6-19)。

图6-19 朝阳湖现代活动断裂影像

5)花石山逆冲推覆构造:位于调查区西南的花石山一带,TM图像上呈斑状影像,灰白色、灰褐色、褐红色等斑杂。其中灰白色团斑位于山顶,为中—上泥盆统拉竹龙组(D2-3l)灰岩,呈推覆体(飞来峰)的形态产出;灰褐色、褐红色呈不规则斑纹状围绕于灰白色团斑周围,为石炭系—下二叠统西金乌兰群(CP1X)以火山岩为主的地层,形成逆冲推覆构造的原地系统(图6-20)。

图6-20 花石山逆冲推覆构造影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