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学生在情境下写好观察作文

如题所述

第一、激发兴趣,创设灵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要依赖于兴趣”。因此人们说:兴趣是成功的向导。学生的写作也是这样,如果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打开思维的窗口,自觉地练习,从而自己铺就一条开阔的作文之路。多年来,我通过学习优秀老师的先进教学经验,明白了在作文教学中,尽量做到以趣引思,寓教于乐,寓教于趣,才能激发不吐不快之情。特别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以趣促学,以趣促写显得很重要。
第二、科学命题,唤发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作文题目往往能唤发学生写作兴趣,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在作文命题中,我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命题,做到“实”、“活”、“新”、“趣”。给他们一个适合的“窗口”这样能大大提高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如在讲完鲁迅的《故乡》后,我渗透进去学生对家乡热爱之情,以“变化”为话题,启发学生说出家乡有哪些可爱、独特之处。这时学生中有的说是:“家乡的红椒”,有的说是:“家乡的教育”,还有的说是:“家乡的路”等。然后我又要求学生选择题材,以点带面,拟出的作文题目《我爱家乡的红椒》、《我爱家乡的路》、《家乡变了》……这样作文题目定了,但写作要求没降低,表达中心没有变,反而激起了学生的写作激情。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丰富、生动。如有的学生通过写家乡的红椒,歌颂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反映家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以家乡“路”的建设歌颂了党的改革开放之路前景光明辉煌。还有一位同学开头这样写:“你要问我人间天堂有多少?不知道,只知道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你要问我人间最可爱的地方在哪里?告诉你,它在我心里,那就是我的家乡——人民渠”。合适的标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因此教师出题一定要科学,合符实际,让学生了解并喜欢。
第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作文只有入境入情,才能情动而发。只有有了丰富的想象,奔放的激情,心灵的火花,才能写出扣人心弦的文章。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常采用创设情景法,练习作文。如“吹泡泡”比赛,做“贴鼻子”游戏,组织“洗手帕”等。
尤其是做些科学小实验,更能唤起学生的好奇的心理,产生浓厚的情趣。如做“滴水不漏“小实验。(老师课前准备一杯水,一张纸)上课时,我说:“同学们,老师今天想表演一个魔术,请大家注意观察。”我将杯口倒过来,这张白纸能将杯里的水托住。”起先,学生个个不信,当我把手中杯口倒过来,纸紧紧贴在杯口上,水却一滴不漏时,学生见了,便感到好奇、有趣,纷纷要求自己也来试一试。置身其境后,我要他们说说刚才做这个“小魔术”的过程和观察时的心理等等。再要他们讨论为什么能把杯水托住的科学道理。在以上的活动中,使我深深的体会到:利用情景教学这种有效的办法,指导学生作文,从内容着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初中学生还处于青少年好动阶段,让他们自己观察、动手,就能写出好文章。
第四、关注生活,创设契机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学生作文亦是这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就必须拥有丰富的生活素材,而这些素材又从何而来呢?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我帮助、引导学生收集素材、积累素材,让他们不为无“米”而发愁。
入境取材。我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写作语言。俗话说:靠山吃山,傍水吃水。农村学生没有课外书读,没有图书室可供自己展翅翱翔。那么,走向大自然,大自然是最好不过的语言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小河流水,万物复苏,天寒地冻等自然现象,都是大自然神采艳逸的语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千古名句,不也正是大自然原汁原味的语言吗?观察、了解大自然,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使学生赏心悦目,情感奔放,获得写作信息。
即兴捕材。本学期学校组织了篮球赛,我就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观察比赛的场面,每个队员的动作、神态等。然后在篮球赛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命题,写一篇与篮球赛内容有关的文章。班上有的同学以《精彩,风采,请看咱女生球赛》为题,有的以《篮球之魂》为题,有的同学在作文中描写夺球的激烈,有的描写进球的兴奋,还有的在文中写道:“打篮球开的是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和高超的球技,只有平时勤奋苦练,关键时才能获胜,打篮球如此,干其他事也是如此。
其实,每个人身边随时都有可喜可悲的事情发生,只要引导学生多留意生活,并及时为文,抓住灵感光临之佳机,日积月累写作就会上一个新台阶。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中秋节”、“教师节”、“国庆节”为学生练笔提供了机会。深入生活,决不当旁观者。告诉学生,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只有用心才能发现,才能有新收获。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就积极倡导参与社会活动。叶圣陶先生也告诫我们要多接触社会多感受生活。他这样打比方:“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关键是注意收集。
第五、培养学生自写作文的能力,提高学生作文的主体作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我们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写好作文之目的,就是最终达到让他们自己能学习语文,自己能独立作文之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尤其是自写作文的能力:
1、激发自写作文之兴趣。自写作文主要靠学生自觉、独立完成作文。要让学生作文,首先解决的还是兴趣问题。前苏联大作家高尔基、中国高玉宝在实践中喜爱上了写作,他们主要靠自学。常年笔耕不断,靠的是兴趣吸引,靠的是兴趣支撑。因此,我们应以趣促写。
2、交给学生自写作文之法。任何作文总有它的律规与方法。因此,语文教师有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把作文的基本经验,基本方法交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掌握作文方法后,去自我练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