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伪军帽徽上的那个五色星?

最近看电视《恰同学少年》,民国时的士兵帽子上的帽徽是五色星的,应该是五色旗演变过来的,好像伪军帽子的帽徽是也是五色星的。

谁知道关于五色星的更多内容?
我在百度图片里面找不到五色星,谁知道请告诉我一下

五色旗和五色帽徽不是伪军的,而是北洋军阀的。

历史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倡导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但五色旗原为清朝海军一二品的官旗,革命党革命时期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

因此五色旗在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界一致认同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则被订为海军旗。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它由红、黄、蓝、白、黑四色组成,分别象征着汉、满、蒙、回(穆斯林)和藏族。注:据说五色旗是由清朝官服的五色旗改成的。五色也是五行学说所代表的五色。

截至1905年7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截至1906年冬天,佟伯回召开会议,制定革命战略。在讨论未来的中华民国国旗,每个参与民主精英无论孙中山的推动对地面红旗。

提出了五色旗,旗帜,18井字旗,以钺斧几个方案,如会议真的很忙,但是结果,各种建议将寒冷的情况下载文件。这是第一次升起五色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30
  首先,五色旗和五色帽徽不是伪军的
  而是北洋军阀的

  历史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倡导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但五色旗原为清朝海军一二品的官旗,革命党革命时期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因此五色旗在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界一致认同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则被订为海军旗。

  1912年1月10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专门决议,使用五色共和旗(或称五色旗)作为国旗,含五族共和之义。同时通过的还有十八星旗为陆军旗。1913年(民国二年),青天白日满地红被订为海军旗。除了上述三种使用上较普遍的旗帜外,其他地区亦使用其他的旗帜。此时五色旗亦被用作海军舰艏旗。

  五色旗由于产生于革命时期,对当时民众影响很大,在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正是因为这样,它又被当时各军阀所利用,托革命之名,成为笼络人心的工具。

  最后其中国国旗的地位于1928年(民国十七年)12月17日,国民党北伐成功后,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1935年后的各种政权不再采用五色旗(除了附日的傀儡政权外)。

  在民国政府废除五色旗后,五色旗变成了抗日战争时期亲日政府的代表旗帜,满洲国旗就是由五色旗衍生设计外,其他像所谓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北平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前身)或南京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等伪政权都采用五色旗为基本元素。

  五色旗意义
  由红、黄、蓝、白、黑组成,分别象征中国汉、满、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 (注:有说五色旗是根据清朝的五色官旗改变而成。而此五色也是五行学说代表五方的颜色。)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7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1906年冬,同盟会召集会议编撰《革命方略》。在讨论将来的中华民国国旗时,各路与会的民主精英不顾孙中山力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提出了十八星旗、五色旗、井字旗、金瓜钺斧旗等若干方案,会议开得煞是热闹,结果却莫衷一是,最后只能将各种提议作为悬案存档了事。这是五色旗的第一次提出。

  1911年12月2日南京为江浙联军克服。在大好的革命形势下,12月4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部分留沪代表与江、浙、沪都督等人在上海开会,研究筹组中央政府,国旗问题被再次提出。此时尚在海外的孙中山自无从置喙,与会者翻出东京旧案,最终确定代表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为国旗,武昌首义所用的铁血旗为陆军旗,同海军本不沾边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大元帅黄兴因当年与孙中山在旗帜上有过争论,迟疑不肯遽定。而上海各报已将有关消息披露了出去。黄兴道:“既经露布,用不着我核定,况国旗应由法律定之,只好待诸异日。”

  江苏都督程德全及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等认为:五色旗之创意根据中国文化用五数之习惯,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联合成大共和国之至德,寓义甚当。且外国人视五色彩旗为虹旗,虹现而雨霁,虹旗出则象征一扫封建专制政治制度之阴霾,以实现政治清明。从各方面看,五色旗都比青天白日旗显得温和,这应该是容易得到认可的原因。国旗不能没有,法定国旗又未产生,已获国旗提名的五色旗便成了实际上的代国旗。

  既成事实使孙中山无力回天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归国抵达上海,欢迎他的是街头巷尾的五色旗。12月31日,沪军都督陈其美急令从上海调运500面五色旗至南京。第二天,1912年元旦,孙中山乘火车从上海赴南京履任。下午五时,孙中山抵南京下关火车站,换乘小火车入城,“沿铁路遍悬五色国旗,密布军队……各街店户悬挂烛笼,夹以民国旗帜(指五色旗),颇为壮观。”

  1912年1月10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铁血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将方案报请孙中山颁布。骨鲠在喉的孙大总统终于表态了。在1月12日的《复参议会论国旗函》里,孙中山称:“现时民国各省已用之旗大别有三:武汉首义,则用内外十八省之徽志;苏、浙则用五色之徽志;今用其一必废其二,所用者必较此为最良,非有绝大充分之理由,不能为折衷定论。故本总统不欲遽定之于此时,而欲俟满虏既亡,民选国会成立之后,付之国民公决。”态度坚决地搁置了该方案。孙中山还对五色旗进行了全面否定:“(一)清国旧例,海军以五色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满清之国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体。(二) 其用意为五大民族,然其分配代色取义不确,如以黄代满之类。(三)既言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阶级。”

  平心而论,孙中山贬低五色旗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其理由未免有些牵强。首先五色旗与满清海军“一、二品大官之旗”并不是一回事。清海军全军统领所用旗帜确为五色,但其色彩排列自上而下为黄白黑绿红,并在上角钉单锚,而民国的五色旗却是红黄蓝白黑五色自上而下排列。不过,孙中山的反对已无法改变五色旗即将成为国旗的事实。
  成为法定民国国旗十六年

  1912年4月,临时政府北迁。5月,临时参议院认为“本院为全国立法机关,于国旗统一当然有议决之权”,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十九星铁血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当以五色旗为国旗交付表决时,“议员全体起立,三呼万岁”,一致通过。6月8日,袁世凯以临时

  大总统制令颁行全国

  孙中山对于成为国旗的五色旗恨之入骨,他说:民国成立以来长在四分五裂之中全因为这面“四分五裂之官僚旗”,“此民国之不幸皆由不吉之五色旗有以致之也。夫满清之黄龙帝旗我已不用,而乃反用其武员之五色旗,此无怪清帝之专制可以推覆,而满清武人之难以灭绝也。天意乎?人事乎?” 孙中山的这段“国旗决定论”倒是十分有趣。

  1916年5月,在护国军讨伐袁世凯的战争中,孙中山对五色旗却有过一次妥协。为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他指令:“云、贵、桂、浙均已一致遵用五色旗,吾党(中华革命党)亦宜一律沿用,俾不致同讨贼之军而有猜疑。”看来只要对革命有利,变通一下也无妨。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后,明令废止五色旗和十八星旗,代之以青天白日旗。但他那时的话似乎不太管用。有例为证:1923年8月在广州举行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五次评议会,会场上仍然悬挂着五色旗。到会的孙中山老大不高兴,他训导学生们道:“我想你们对于革命的主义和精神怕不大明白,恐怕对革命的认识与历史也不大明白吧。比如五色旗,你们刚才向伊三鞠躬,我就不。你们一定以为我不敬国旗了,哪里晓得五色旗是满清一品官的旗?我们革了皇帝的龙旗,却崇拜官僚的五色旗,成什么话!”

  1924年9月,国民党通告: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青天白日旗为党旗、军旗。11月,孙中山乘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永丰”号兵舰离广州经香港北上,港英当局称:舰上改挂五色旗,方可按外交礼节接待。孙中山断然拒绝,宁可不在香港岛停留。这时,国际上承认的依然是五色旗。1925年3月,与五色旗斗了十几年的孙中山病逝于北京。
  1926年北伐军兴,凭借武器的批判,五色旗纷纷坠落。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东北全境以几万幅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了五色旗。五色旗终于走完了它的生命之旅。

  五色旗的还魂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日寇拼凑的一些汉奸傀儡政权纷纷祭起五色旗,有的原汁原味丝毫未改;有的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如伪满洲国的红蓝白黑满地黄旗)。这该是一段令五色旗意外蒙羞的历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1

源自民国北洋时期、后背伪“中华民国维持政府”采用的中国五色国旗。

1938年3月28日,在日本华中派遣军的直接操纵 下,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定北洋政府时期的《卿云歌》为国歌,国旗定位五色旗。

第3个回答  2020-02-11

民国的五色星是红黄蓝白黑,伪军是黄红蓝白黑。

第4个回答  2008-06-01
楼上~你有什么图片之类的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