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如题所述

【调研内容】
一、贫困村基本情况
二、老百姓对精准脱贫政策的看法
三、帮扶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四、几点建议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贫困村基本情况
米家沟村是省级贫困村,位于田庄镇北5公里处,由原上陈家沟、米家沟和海坬沟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总户数439户,其中计生家庭户22户(计生特殊家庭1户,独生子女户9户,双女户1户,符合政策家庭户11户)。全村总人口1378人,其中劳动力618人,党员64名,总耕地面积1548亩,退耕还林面积4028亩,2017年人均纯收入4250元。2017年按照《全省扶贫对象核实及数据清洗工作方案》的要求,通过宣传告知、信息摸底、入户核实、民主评议及两次公示后,最终确定核实后建档立卡贫困户333户104人,当年实现脱贫33户104人,目前贫困户108户344人,其中低保贫困户3户,五保贫困户3户,一般贫困户102户。2018年计划脱贫72户237人。目前该村主干道路已经硬化,自来水入户实现全覆盖,农户家中全部通电,参合率达100%。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劳务输出和退耕还林,扶贫措施主要以产业配股形式为主,其中95户为祥和养鸡场配股,2017年每户分红1000元(500股金+500分红);12户为陕西果业集团配股,2018年签订为期25年的合同,股均为5000元,暂未分红;1户为养殖户,已脱贫。
二、老百姓对精准扶贫政策的看法
(一)脱贫攻坚,是^在找准了我们社会发展的短板后,为补齐短板消灭贫穷促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和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有效手段,是老百姓坚决拥护的大好事。
(二)群众都反映精准扶贫政策好,但在识别过程中,没有明确界限,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测算上没有框定标准,导致在人均纯收入的核算上主观性多于客观性,虽然也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但由村干部凭主观论断可能性很大。比如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性收入未通过核实工资条等方式进行准确核算。很多一般农户与建卡贫困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并没有多大差距,导致有些农户觉得被不公平对待。
(三)不同帮扶部门、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相差甚远,引起贫困户之间的相互嫉妒和对帮扶部门的不解。
三、帮扶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因米家沟村由原上陈家沟、米家沟和海坬沟三个自然村合并,今年4月完成村“两委”换届,监委班子还在成立中,因种种历史遗留问题,目前村“两委”班子成员还在磨合阶段,导致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二)米家沟村虽然只有计生协一个单位的驻村工作队,但帮扶责任人却来自合疗办、革命历史纪念馆、交警队等四五个单位,一旦有了工作任务,人员调配就成为难题,同时也导致帮扶工作完成质量参差不齐。
(三)扶贫资金量不断增大,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部分贫困户以政府为自身发展生产的主体。比如村干部也反映在制定某些项目实施方案前必须召集贫困户开会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部分贫困户则抱怨到“只晓得喊开会,又没看到实质性的东西(意指人民币)”更有甚者言“我们去开会签字,村干部倒是把钱整起去了”。种种事例表明随着精准扶贫力度的加大,扶贫专项资金的大量增加,群众对帮扶的期望值不断上升,部分原本就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户“等、靠、要”观念更加深化,主动作为、自主脱贫意识弱化,出现“赖贫”现象,帮扶工作难度大。
(四)“四支队伍”帮扶力量薄弱。田庄镇政府所派的两名包村干部,一名请假,一名业务能力较弱,村干部和我单位派驻的驻村工作队因文化水平不高,工作能力也不足以完成日益繁重的扶贫工作,导致工作进度和质量受到影响。
(五)脱贫要求固化,贫困户脱贫难。“五个一批”的第一批便是“产业就业发展一批”,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除“低保兜底一批”的贫困户外,均要发展足够数量的种、养殖产业才能通过验收从而获得国家的扶贫资金扶持。我单位所帮扶的米家沟村,全村贫困户年龄结构分别为:45岁(不含45岁)以下26户,45岁至55岁29户(不含55岁),55岁至65岁37户(不含65岁),65岁以上16户,在家贫困户大多年龄较大,壮劳力都外出务工,在家的只剩老弱病残,要按照要求发展足够数量的种、养殖项目是很难完成的任务。
(六)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知晓有盲区。扶贫政策宣传氛围不浓,不持续,部分外出归来人员对情况不明,政策不清,导致对扶贫攻坚部分工作产生一定的误解。
(七)“因婚致贫”现象屡见不鲜。不文明的婚嫁风俗给村里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一方面,一场婚礼花费不菲,整个流程下来花费一二十万元算是很“节俭”了,其中花费的“大头”是彩礼和新房。另一方面,“份子钱”水涨船高,亲戚朋友也苦不堪言,有些贫困户甚至要借钱“随份子”。为了“捞回本”,一些农民在孩子结婚时也大操大办、广邀亲朋,造成恶性循环。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四支队伍”帮扶力量。希望县乡两级能够加派业务水平好、工作能力强的干部驻村为全村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人员保障。既要确保软件工作完善,又要确保贫困户的实地走访、到户帮扶工作卓有成效。让帮扶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走到贫困户家中为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