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板厂:喷锡板检验项目和检验标准

最近我们这边开了条纯锡经,请帮忙找个,检验项目和判定标准

首先:PCB(印刷电路板)的原料是什么呢?大家知道有种东西叫"玻璃纤维"吧,这种材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出处可见,比如防火布、防火毡的核心就是玻璃纤维,玻璃纤维很容易和树脂相结合,我们把结构紧密、强度高的玻纤布浸入树脂中,硬化就得到了隔热绝缘、不易弯曲的PCB 基板了--如果把PCB板折断,边缘是发白分层,足以证明材质为树脂玻纤。   然后呢?光是绝缘板我们可不能传递电信号,于是需要在表面覆铜。所以我们把PCB板也称之为覆铜基板。在工厂里,常见覆铜基板的代号是FR-4,这个在各家板卡厂商里面一般没有区别,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当然,如果是高频板卡,最好用成本较高的覆铜箔聚四氟乙烯玻璃布层压板。覆铜工艺很简单,一般可以用压延与电解的办法制造,所谓压延就是将高纯度(>99.98%)的铜用碾压法贴在PCB基板上--因为环氧树脂与铜箔有极好的粘合性,铜箔的附着强度和工作温度较高,可以在260℃的熔锡中浸焊而无起泡。这个过程颇像擀饺子皮,不过饺子皮可是很薄很薄的喔,最薄可以小于 1mil(工业单位:密耳,即千分之一英寸,相当于0.0254mm)呢!如果饺子皮这么薄的话,下锅肯定漏馅!所谓电解铜个在初中化学已经学过, CuSo4电解液能不断制造一层层的"铜箔",这个更容易控制厚度,时间越长铜箔越厚!通常厂里对铜箔的厚度有很严格的要求,一般在0.3mil和 3mil之间,有专用的铜箔厚度测试仪检验其品质。像古老的收音机和业余爱好者用的PCB上覆铜特别厚,比起电脑板卡工厂里品质差了很远。   为什么要让铜箔这么薄呢?主要是基于两个理由:一个是均匀的铜箔可以有非常均匀的电阻温度系数,介电常数低,这样能让信号传输损失更小,这和电容要求不同,电容要求介电常数高,这样才能在有限体积下容纳更高的容量,电容为什么比铝电容个头要小,归根结底是介电常数高啊!其次,薄铜箔通过大电流情况下温升较小,这对于散热和元件寿命都是有很大好处的,数字集成电路中铜线宽度最好小于0.3cm也是这个道理。制作精良的PCB成品板非常均匀,光泽柔和(因为表面刷上阻焊剂),这个用肉眼能看出来,不过老实说光看覆铜基板能看出好坏的人还真不多,除非你是厂里经验丰富的品检。有朋友问了,对于一块全身包裹了铜箔的PCB基板,我们如何才能在上面安放元件,实现元件--元件间的信号导通而非整块板的导通呢?那我要问一句了,你有没有看到一块主板表面都是铜的--回答当然是:没有!!板上都是弯弯绕绕的铜线,电信号就是通过铜线来传递的,那么答案很简单,把铜箔蚀掉不用的部分,留下铜线部分不就OK了?   好,那么这一步是如何完成的呢?好的,我们需要涉及一个概念:那就是"线路底片"或者称之为"线路菲林",我们将板卡的线路设计用光刻机印成胶片,然后把一种主要成分对特定光谱敏感而发生化学反应的感光干膜覆盖在基板上,干膜分两种,光聚合型和光分解型,光聚合型干膜在特定光谱的光照射下会硬化,从水溶性物质变成水不溶性而光分解型则正好相反。好,这里我们就用光聚合型感光干膜先盖在基板上,上面再盖一层线路胶片让其曝光,曝光的地方呈黑色不透光,反之则是透明的(线路部分)。光线通过胶片照射到感光干膜上--结果怎么样了?凡是胶片上透明通光的地方干膜颜色变深开始硬化,紧紧包裹住基板表面的铜箔,就像把线路图印在基板上一样,接下来我们经过显影步骤(使用碳酸钠溶液洗去未硬化干膜),让不需要干膜保护的铜箔露出来,这称作脱膜(Stripping)工序。   接下来我们再使用蚀铜液(腐蚀铜的化学药品)对基板进行蚀刻,没有干膜保护的铜全军覆没,硬化干膜下的线路图就这么在基板上呈现出来。这整个过程有个叫法叫"影像转移",它在PCB制造过程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接下来自然是制作多层板啦!按照上述步骤制作只是单面板,即使两面加工也是双面板而已,但是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自己手中的板卡是四层板或者六层板(甚至有8 层板),这究竟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 有了上面的基础,我们明白其实不难,做两块双面板然后"粘"起来就行啦!比如我们做一块典型的四层板(按照顺序分1~4层,其中1/4是外层,信号层, 2/3是内层,接地和电源层),先呢分别做好1/2和3/4(同一块基板),然后把两块基板粘一块不就OK了?不过这个粘结剂可不是普通的胶水,而是软化状态下的树脂材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08
相关标准
IPC-HDBK-001 J-STD-001 修订版1 的手册及指南
IPC-T-50 电子电路互联封装术语及定义
IPC-CH-65 印制板及组件清洁指南
IPC-D-279 表面贴装印制电路组件可靠性设计指南
IPC-D-325 印制板的文件档案要求
IPC-DW-425 分立导线装连组件的设计与最终产品要求
IPC-DW-426 分立导线装连组件的验收标准指南
IPC-TR-474 分立导线装连技术综述
IPC-A-600 印制板的验收条件
IPC-HDBK-610 IPC-A-610 手册及指南(包括IPC-A-610 B
版与C 版对照)
IPC/ WHMA-A-620 电缆及线束配件组装的要求及接受
IPC-AI-641 焊点自动检验系统用户指南
IPC-AI-642 图形底片、内层和组装前印制线路板自动
检验用户指南
IPC-TM-650 测试方法手册
IPC-CM-770 印制板元件贴装指南
IPC-SM-782 表面贴装焊盘图形设计标准
IPC-CC-830 印制板组件电气绝缘材料的性能及鉴定
IPC-HDBK-830 保形涂覆的设计、选择及应用指南
IPC-SM-840 永久性阻焊膜的性能及鉴定
IPC-SM-785 表面贴装附着的加速可靠性测试指南
IPC-2220 (Series) IPC 2220 印制板设计标准系列
IPC-7095 BGA的设计及组装过程的实施
IPC-6010 (Series) IPC-6010 印制板鉴定及性能系列
IPC-7711A / 7721A 电子组装件的返工、维修及修改
IPC-9701 表面贴装焊锡附着的性能测试方法及鉴定要

2.2 联合工业文件2
IPC/ EIA J-STD-001 焊接后电子和电气组件的要求
IPC/ EIA J-STD-002 元件引脚、焊端、接线片,端点及导
线的可焊性测试
IPC/ EIA J-STD-003 印制板可焊性测试方法
J-STD-004 焊接用助焊剂要求
IPC/ JEDEC J-STD-020 塑料封装集成电路表面贴装元
器件的湿度/ 回流敏感性分级
IPC/ JEDEC J-STD-033 湿度敏感表面贴装元器件的处
理、包装、运输及使用标准
2.3 EOS/ESD 协会文件3
ANSI / ESD S8.1 ESD 警示标识
ANSI / ESD-S-20.20 电子及电气部件、组件和设备的
防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