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时期的《镜花缘》,与英国的《格列佛游记》,有何异同点???

如题所述

1.《镜花缘》乃“中国的《格列佛游记》

英国的天才讽刺家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下文简称《格》)中以亦真亦幻的笔触、辛辣犀利的言辞猛烈地抨击了当时的英国社会及政府的种种丑恶现象。无独有偶,百年后的中国,李汝珍同样借海外游历中的奇闻异事来描摹日渐衰败的清朝。虽然,两部作品写作的年代及地域相去甚远,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美国的COLLIER大百科全书称《镜花缘》(下文简称《镜》)为“中国的《格列佛游记》”。本文先从相似点入手,重点展现其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源。

1.1力图强调故事来源的可靠性。

《格》采用第一人称,假称为格列佛本人的记录,委托亲友发表,书中还以“航海日志(logbook)”式的风格对日期、天气、地理位置、航行路线、事物的大小和数量等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均力求显得翔实准确。《镜》中的勤王线索取材于《新唐书·徐敬业传》,由徐敬业、骆宾王发起的勤王战争及其失败开启,然后他们的儿子徐承志、骆承志等继承先人遗志,继续勤王,与众多志士及众才女推翻武则天“伪周”政权恢复李唐王朝的故事构成。

1.2借虚写实。

两本书都通过对海外诸国的描绘,讽刺了自己国家社会现实的弊端,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并且都在自己作品中创造了“乌托邦”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而且,为了让读者明白其良苦用心,两位作者都在自己的作品中阐明写书的目的。李汝珍在第二十三回写道:“这部‘少子’(即《镜花缘》),虽以游戏为事,却暗寓劝善之意,不外讽刺人之旨。”斯威夫特也在所附的一封写给表弟辛普森的信中,表露出他的意图:我是为他们能悔改而不是要他们的认可而写的。

1.3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局限性。

斯威夫特年轻时耳闻目睹很多英国统治集团黑暗的政治内幕,富于正义感的斯威夫特不满眼前众多的社会怪象,猛烈地抨击腐败的政客和自以为是的学者。在口诛笔伐中,斯威夫特把他的乌托邦理想建立在没有贪欲的慧骃国:慧骃国人民的生活简单原始,既没有商品社会的元素,也没有现代科技的影子。这种纯理念的物种及其生活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存活的,对于复杂的人性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格列佛因为崇尚这种原则的“慧骃”而摈弃具体的“人类”变得有些虚无。

李汝珍在《镜》中描绘的女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文韬武略不让须眉。这种民主主义思想在当时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无疑是进步的。但这群智慧超群的妇女们苦读经书的目的却是为了博取功名。李汝珍在主张女子应与男子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的同时,又认为女人当皇帝是离经叛道的,应坚决予以推翻。以上这些说明李汝珍并没有获得完全意义上的“男女平等”的思想,同时仍醉心功名。
1.4“弃智崇心”,“遁世”的倾向。

李汝珍认为建构合理社会最重要的基石是道家的修真求道,弃智崇心。在《镜》的海外诸国部分,突出表现的就是道家修真求道的重要。君子国所显示的理想社会是道家的“弃智崇心”,并为此不惜压制物质生产、物质需求的社会,分明带有远古社会的质朴性。其国门上的“唯善为宝”四字真言可谓君子国的建国纲领,其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以及这里淳厚的民风民俗,是道家“上善若水”观念的形态化。

《格》也有轻知识重道德的倾向,斯威夫特多次提及了理性。在慧骃国,没有文字、没有史书、不需医学,生产工具及生产方式极端落后,尚停留在“石器”时代。显然,这里的“理性”指的是道德而非科学知识。具有多种美德而学术很不发达的“大人国”里的国王也不屑人类的“科学知识”,他说人类用自己的知识发明了武器,却残杀同类。和《镜》一样,《格》中的理想国,也不需要发达的科学知识,只需要美德,亦即“弃智崇心”。

2.同是虚实之作,却又虚实不同

《镜》与《格》虽然有众多相似之处,并且其写作主旨都是借虚幻的海外游历来针砭时弊,但是,毕竟两位作者的生平经历、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的性格脾气及思想观念的不同,这就导致两部作品存在诸多不同。
2.1历险故事:《镜》有惊无险,《格》惊险兼具。

李汝珍和斯威夫特笔下的主人公海外游历的目的不同,由此而虚构出来的历险故事在情节描述上也有不同的特点。《镜》的主人公唐敖搭妻弟林之洋的商船出海游历,其目的有二:一是摆脱烦恼,修道归隐;二是完成神仙使命,救助十二名花。因此,唐敖的海外游历主要是由各种奇闻异事组成,并弥漫着虚无飘渺的仙气。唐敖就像是一个旅游观光客,所到之处,走马观花,各种奇人异物联翩而至,虽然也有几次遇险,但往往是有惊无险,冥冥之中似有神助。如麟凤山上遭恶兽追逼,便有神枪手魏紫樱出来解围(第二十一回),厌火国人口喷烈火烧唐敖等人,也有元股国的人鱼及时喷水浇灭(第二十六回),而在遍游海外诸国之后那场乌骓马也赶不上的、翻江搅海的大风暴竟也没有给唐敖带来灾难,相反把他带到“海外南极之地”、“水秀山清,无穷美景”的小蓬莱(第三十九回)。由此可见,《镜》的海外游历故事,只有奇遇,少有历险。

医生格列佛航海旅行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优厚的聘金,同时也是为了“到外国去观光”。但他每一次历险似乎都事与愿违,首先以海难开始,进入岛国之后,又历尽艰辛,险象环生,并多次危及生命,以至返回现实社会后仍心有余悸:第一次是一场大风暴中船身触礁,作为唯一幸存者漂流到小人国;第二次是因去一个大岛的港湾取淡水而被遗落在大人国;第三次是遭遇贼船后被用小独木船放逐大海而进入飞岛国;第四次则因商船上几个当过海盗的新水手图谋不轨,被扔在一个不知名的荒岛(马岛)上。同时,格列佛不像唐敖(身边有熟悉海外岛国的妻舅林之洋和见多识广的老船员多九公等相伴),他只身一人,孤立无援,全靠他的足智多谋、善于应变及坚韧不拔的精神,才绝处逢生,化险为夷。由此,格列佛医生所游历的四个海外岛国,都是意外的历险,是始料不及的,因而在故事情节上更扣人心弦。

2.2描绘方式:《镜》偏随意,《格》重严谨。

《镜》作者采用中国传统写意画法,简笔勾勒,追求神似。三十多个海外岛国,除黑齿国、白民国、女儿国等少数几个外,大多数奇人怪物都是通过唐敖、林之洋等走马观花式的游历简单描述,或通过见多识广的多九公的三言两语介绍出来,而且往往着眼于形体特点,缺乏具体情节的展开,在叙述结构上显得较为松散。同是描述虚构的幻想世界,《格》具体而微地展示了四个海外岛国,无论是小人国还是大人国,作者都十分注重亲身经历和体验上的详尽描述。可以说,小人国的描述使用的是显微镜,大人国的描述使用的是放大镜,作者始终以12倍的比例来描述小人国和大人国。这种严谨的描述方式颇像西方透视画法,具有逼真的效果。
2.3夸张艺术:《镜》重感觉,《格》重形式。

两部作品都故意把人物形象的某些特点强调和夸张到异乎寻常的极端,使他们显得特别怪诞不经。但《镜》中的大人国和小人国(靖人国)的夸张描写由感而发:长人触天,长耳垂腰,大眼生掌心等,仅从本质上突现人物形体特征。相比之下,《格》中的大人国和小人国则以整体的、细致的、并带有一定精确性的夸张描写把幻想世界现实化了。

以下是几个与此相关的网站,希望对你有帮助:
http://jiangm.51jjcn.cn/news_info.asp?id=13724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DZK200826169.htm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YZSF200903007.htm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