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精神心理科大夫三言两语就确诊孩子是抑郁症?

如题所述

你好,你说的情况一般只有在门诊患者比较多的时候才可能出现,但也不是确诊,而是印象诊断,属于没时间详细接触做规范精神检查时进行的初步诊断,至于临床确定诊断是一定需要长时间精神检查和长时间观察才可能做出的。

精神科医生的日常工作中关于在院患者的确定诊断都需要5-7天的接触和观察才能最终确定诊断。因为同样一位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症状是有可能间歇发作的,早上很紊乱,大喊大叫,下午可能突然清醒了;上午还悲观厌世不想活,下午突然自觉不错,侃侃而谈了;来的时候还胡言乱语,第二天就安静下来了。

这样的情况都很常见,因为归根到底,精神科疾病的症状表现特点是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医学又是一门经验科学,如果缺少必要的临床经验,单纯靠书本上的标准去判断,很难得出正确的诊断名称,也就难以得到正确的治疗计划。

其实,即使是精神科医生在门诊的三言两语,也处处透露着直指精神疾病本质的经验,虽然是简短的几句话,但却能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精神症状和严重程度。以此得出患者的印象诊断和简单判断是否需要住院治疗,当然是否住院医生只是给出建议,决定权还是在患者家属手中。

一般正规的精神检查需要耗时40-60分钟,甚至更多,加上医生给患者诊断及治疗建议的时间每个患者耗时都要在1个小时以上,完全不适合门诊工作,而且门诊的来诊患者门诊医生往往并不了解,没有经过长时间观察,无法确定判断患者是否有突然冲动的可能,所以很多患者不适合单独进行个体精神检查。

其实中国的医生有一个通病,就是没有限号这一说,尤其是非专家的普通门诊医生,随来随看,有多少患者都要看完,比如我出门诊的时候有时候1天要看到一百多个号,包括门诊看病和开药患者,而且挂号费只有3块钱,普通门诊的挂号费就是3块钱,没有例外。

所以很多正规的检查和治疗是不可能在门诊开展的,相信你也能够理解。

一个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一定需要若干个步骤才敢下确诊的结论!

第一, 观察 病人的 情感 反应, 通过谈话 了解病人的症状所在,争取找到突破口来做一个初步的病情判断。

第二, 听 病人家属提供详细精神病史(包括了解病人的发病时间,疾病特点,伴随症状,躯体状况,学历,性格特点,家族史等等),然后做一个整体的分析。

第三, 思考 疾病还有哪些可能性,并做相关 检查 以一一排除。

通常这样一个程序下来,至少要20分钟以上,而对于某些棘手的病例,可能还要住院观察一周以上才能确诊。更有甚者,需要多名医生会诊。

所以,一个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是要有这样一套步骤的,当然,不排除有些医生凭经验就能判断,一方面可能疾病比较典型,比如你说的抑郁症。另一方面,医生可能是按照抑郁的方向去帮你治疗,而并没有下确定诊断。


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

如果说到林黛玉,你就能想到抑郁症,说明你就入门了。其实有很多人都认为林黛玉是有抑郁症的,从我看来她多少也有点。首先,她的性格过于率真和单纯,难于应付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其次,她的身体一直不好,是一种慢性消耗病,她总担心自己活不长,眼泪不够偿还宝玉的恩情。再次,她的感情丰富,感受过于敏感,时常触景生情。这些都是抑郁症的典型特征。但是抑郁症并不是精神病。精神病是器质性病变,一般存在有大脑的损伤,是不可逆的,理论上是无法治愈的。病人在发病时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不正常。而抑郁症则属于“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种 社会 功能的暂时性障碍,比如自身评价的降低、人际关系不能适应啊、无法与人沟通啊、是可逆的,可以治愈的。病人通常有很强的反省能力,对自己“病症”有很深的认识。轻度的抑郁症通过自身的合理调节,是能很大程度上减轻甚至痊愈的。根本不用去精神病医院。抑郁症的确和性格有关系,关键是林黛玉绝对不可能委身去改变自己的性格(这同样是她的性格),再加上当时 社会 的大环境,所以注定了悲剧。

这是目前好多有人去了医院精神科之后的困惑。

首先, 所有的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问题都是需要大量测量、评估及临床经验判断等等相结合才能确诊的,就算确诊了也需要在过程中不断仔细观察和小心验证,绝不能仅凭某几项指标三言两语就断定任何。

其次, 现在用药的随意性也很让人担忧,大多精神类药物都有着一定的负作用,我问了好几个我的个案主,几乎去了医院听几句描述后就开始开药,没有做更多的访谈和心理测量等辅助工具,虽然也许有些医生觉得自己经验丰富没有过多其他参考的必要,但这毕竟关系到人的身心 健康 ,甚至是一辈子的问题,希望无论多有经验还是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再次, 无论是什么领域,医学也好,心理学也好都有经验和修为参差不齐的现象,这需要自己多加咨询和判断,理性分析和甄别,多问问相关人士,现在信息发达,这样的渠道相信也不少。

最后, 如果自己和其他家人对这个诊断结果既然有疑虑,建议多去咨询一些心理学和精神科相关的专业人士,多去几家医院或心理机构确认再决定。

一般正规安定医院会有后期的检查,问卷啥的,但是呢,因为是心理疾病,不是什么心脏坏了,腿断了,拍个x光啥的,机器能检查的出来的,确凿的疾病。所以心理疾病也可能出现误诊的情况。比喻双向被误诊为单向抑郁,等躁狂了才发现不止是抑郁。还有精分有时也会被误诊,甚至患者吃的药可能得几个月甚者几年才确定最好的方案,所以呢,精神疾病的检查本身就不完善。治疗也是,大概率,以医生经验而定。但是抑郁症症状医生应该都懂。就是那些明显的情绪起伏啊,行动力啊。虽然医生不知道孩子为啥抑郁,但是一般凭表现出来的症状判断是没问题的。心理测试其实也不一定准,也看孩子目前的状态,他要刻意掩饰也没用。所以找个专业医院的专家。挺重要的。但是还是要根据孩子的治疗进程不断调整,有时候根本不信任医生,就肯定治不好。

所以结论就是问孩子意见,他相信医生吗?然后和医生确定治疗方案,重度,轻度,还是中度,除非急性的,不要轻易电休克。吃药也要看孩子反映,多和医生沟通。

除了医生的经验,并没有什么更精确的检查机械了。但是使人就会出错。而且精神疾病还分好多阶段。

文/我倔奇

感冒患者来到药店,中药师会问:头疼发烧吗?嗓子疼不疼?患者可能会回答:有或没有,或者再说有打喷嚏、流鼻涕之类的。

通过三言两语,中药师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这位顾客的感冒类型。

抑郁症与其类似。

是不是长时间闷闷不乐,是不是悲观厌世,是不是感觉脑子越来越迟钝,是不是常产生自杀念头?等等

有了上面几个症状,最起码已经开始和抑郁症搭上边儿了。

抑郁症,患者自身是深有体会的,是不是抑郁症,患者本身应该有所感觉。

可惜的是,很多抑郁症患者在开始期,并没有警觉,没有加以防范,更别提彻底扭转。

悲剧的是,当一个人有了抑郁情绪,在抑郁症边缘上徘徊,很大的可能,他会被抑郁拉住、扯住、纠缠住,这时就很难自拔了,纵然有家人、亲人、朋友、医生的外力帮助,某些时候亦无能为力。

上医治未病。隐患险于明火。防范重于泰山。

当孩子自己或家人发现,开始出现抑郁的念头、苗头,越早采取科学有针对性的对治措施,越快、越容易把他从抑郁的泥坑中拯救出来。

抑郁不神秘,抑郁也并不可怕,早发现、早预防、早对治,抑郁也会成为驯服的小毛驴儿。

望闻问切四诊,为什么望诊排到第一位?就是因为望诊一般能够看出大部分病症。一望便能知道患者所患何病,还能存活几年!

这个还是很好判断的好吧,毕竟抑郁症前期也不算什么大病,问题是一旦达到重度抑郁症就药石无灵了,治愈率甚至不如癌症,而且很多药物本身也会加重自杀倾向,对家人也是一种很大的负担必须24小时陪护,一旦离开视线可能人就没了

久病都能成医,何况专业人士!

因为医生需要从病人身上赚钱。抑郁症治疗也很花钱的,特别是心理咨询和治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