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阳谋有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毛泽东做出抗美援朝的决定,就是中国 历史 上最牛的阳谋,让美国佬甘心往下跳,最终美国佬在朝鲜战场上损兵折将,悔恨不已。朝鲜是中国北方的近邻,这里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中国的高度警惕,何况这里爆发了战争,中国当然不会坐视不理。尽管美国人没有越境攻击中国,但是毛泽东还是决定出兵朝鲜,而且是光明正大地出兵朝鲜。

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人对中国是否出兵没放在心上,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对付的是朝鲜,中国没有出兵的理由。当时美国最牛逼的智库-兰德,在投入大量的人员进行研究之后,写了一份600多页的报告,核心只有一句话:中国会出兵朝鲜。

兰德公司准备以150万美元的价格卖个美国国防部,但国防部嫌贵就没买。等到朝鲜战争快结束时,国防部花280万美元,匆匆买下这份报告。美国人看完,后悔不迭。

毛泽东的智慧,显然超出了美国人的脑容量。中国出兵朝鲜,是美国人万万没想到的。不过美国人也没把中国放在眼里,因为当时中国的国力和美国不是一个档次。面对中国派遣志愿军进入朝鲜,美国人也没放在眼里,他们甚至想着快速结束战争,年底回美国过圣诞节。

然而,伟大的毛泽东,伟大的志愿军,没有给美国人年底回美国过圣诞的机会。在初次领教了志愿军的厉害之后,美国人还是不想从朝鲜抽身,还是想和中国人继续过招,看看谁能笑到最后。美国人发现了这是坑,但他们还是得往里跳。

这场历时近3年的战争,以美国佬的惨败而告终,中国人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时任美韩联军指挥官克拉克在签署停战协议时说:

美国参联会主席布莱德利评价朝鲜战争:

出兵朝鲜就是毛泽东给美国人挖的坑,断美国人一定会往里调。这就是顶级阳谋,结果大家都知道,在朝鲜战场上,美国大兵被中国志愿军一顿胖揍。论阳谋,毛泽东绝对是高手的高手,美国人只有被玩死的份儿。

阳谋是和阴谋相对的,就是明白告诉敌人要怎么打败它,最后还能打败敌人的策略。中国 历史 上最伟大的阳谋就是毛主席写的《论持久战》。


日本侵略者是在1937年发动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当时举国绝望,投降主义盛行,大多数人都觉得我们打不过日本侵略者,日本侵略者也认为自己可以在三个月内拿下中国。

从数据上看,当时的中国和日本相比是完全处于劣势,钢产量低到忽略不计,各地还实际处于分割状态,老百姓也昏昏噩噩,军队的装备和训练也是上不了台面,名义上的领导人还天天叫嚣攘外必先安内,根本就没打算抵抗。面对着这样的基本面,稍微觉得自己有理智的人都会觉得中国很快会灭亡。


果不其然,在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以后,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继陷落,日本侵略者兵锋所指,国民党皆是溃不成军。看到这样的局面,大家都觉得中国很快会被日本灭亡。


正当全国人民都丧失信心的时候,毛主席在1938年7月公开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雄文明明白白告诉了日本侵略者——你们打不赢中国。


在《论持久战》里,毛主席没有使用空洞的口号,而是用严密的逻辑和详实的分析告诉大家——日本必败,这也是明白告诉日本侵略者你们哪里不行,但是你们就是没法改进,你们必输无疑。做到这种地步,请问 历史 上还有比这更牛的阳谋吗?

在《论持久战》文中,毛主席首先指出日本侵略者很强,无论是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还是政府的组织能力都是亚洲第一,所以大家不要妄想中国能迅速打败日本,但是日本侵略者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失道寡助,而且虽然日本的军事、经济和组织能力都强于中国,但是它的国家小,人口少、资源匮乏,根本经不起战争的长期消耗。


中国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不如日本,但是中国抵抗外来侵略,是正义的一方,可以争取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援助。而且日本的侵略行为会激起中国人民的抗战之心,激发全民团结。另外中国还是一个人多、兵多、地大物博的国家,可以经受起长期的战争消耗,所以中日之战,中国必胜,但是中国不会速胜日本。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不但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基本面,还预见性得把抗战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敌进我守的防御阶段;敌我相守的相持阶段;敌退我攻的进取阶段,并言明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是最艰苦的阶段。事实证明,毛主席对战争三个阶段的预言完全正确。

最后,为了展现最伟大阳谋的魅力,毛主席连采用什么战术来打击侵略者都向全世界宣布了。抗日战争要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是战略的反攻战。毛主席还指出了我们胜利的法宝是就是扎根于人民。


通篇看完《论持久战》,毛主席把怎么战胜日本侵略者都告诉了全世界,相信日本人也肯定详细研究过,日本侵略者知道了中国人全套的抵抗策略,但是就是拿这套策略没办法,只能按照《论持久战》中描绘的剧本,按阶段进行侵华战争,直到最后败北。

‘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主席与蒋校长摆在桌面上的一场斗智斗勇,主席明人不做暗事,光明正大的以刘邓大军直插敌人心脏,使敌军处于被动招架、手忙脚乱之中,其战略部署也被全盘打乱,而正是这一军事行动改变了战略形势,拉开了我军由防御转向进攻的序幕。

1947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与蒋军在鲁西南大地打成一团,刘邓大军克郓城、占定陶、下曹县,连战连捷,歼灭大批敌军,至七月中旬,在羊山集与敌展开激战。

7月22日,主席电告刘邓大军:‘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进攻,以便打运动战。’

‘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战争引向蒋军统治区的深远后方,这是主席和军委制定的一个伟大的战略行动,进入大别山就可以立足中原,威胁南京,进逼长江,直指武汉。中原逐鹿,鹿死谁手?谁要得到主动权,就必须要控制中原!

但要千里跃进。谈何容易!除了要突破蒋军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脱离后方补给作战、深入敌人心脏地区,还有黄泛区和数条大河的阻拦,都成为要面对的困难。

而当时鲁西南战役刚刚结束,大批伤员和俘虏有待处置,部队还没来得及休整,不要后方依托,十几万大军吃什么?一个个难题摆在了刘伯承、邓小平的面前。

但刘邓大军以大局为重,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于8月7日兵分三路,开始了千里跃进的征程。后来,邓小平不无惋惜的回忆:‘重装备带不走,只能丢掉,所以打淮海战役的时候,中原野战军的炮兵就很少,打仗很吃亏!’

主席当面锣、对面鼓的要把战火烧到敌人心脏地区的策略,如鲠在喉的蒋校长心知肚明,他当然不肯答应,于是调集重兵对刘邓大军围追堵截,誓要将这只后患无穷的部队一举歼灭。

但刘邓大军剑走偏锋,他们急行快进,尽力走在敌军前面,少与敌军纠缠、作战,一心直奔目的地。经过惊心动魄的危险磨难,刘邓大军在8月27日渡过淮河后,终于胜利抵达大别山地区。

8月31日主席电示刘伯承、邓小平:在目前形势下,你们行动方向有三:(一)照原计划,以大别山为中心,寻机歼敌,建立根据地。(二)在江河之间打圈子,逐步歼敌,建立根据地。(三)至必要时机,请考虑南渡长江是否可能,是否有利?

刘双大军根据主席的指示,开始了艰难困苦的征战。至十月下旬,已逐渐完成了战略展开,初步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陈赓、谢富治兵团和陈毅、粟裕华东野战军,也遵照主席指示,完成战略部署,在中原地区形成‘品’字形战场阵势,互为犄角,密切协同,一下把蒋军的部署扯得七零八落,中原地区已从蒋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基地变成了我军实施战略进攻的前线。

刘邓大军经过极其困难的打拼,在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后,胜利完成了任务,实现了主席的战略意图,也由此拉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在世界战争史上,战略进攻都是依托后防,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主席却兵行险招,出人意料要求刘邓大军不要后方,千里跃进,孤军深入到敌深远后方,用兵之奇,古来少有。

而蒋校长明知主席之意,却疲于招架,难以应对,从而使自己的战略布局被完全打乱,致使由主动变为被动,处处受制,从此陷于焦头烂额、攻守两难的不利战局。

中国 历史 上有三大著名阳谋:

第一个阳谋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齐国国君齐景公手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个人都为齐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功累累。但是,齐景公却整天愁眉苦脸,为什么呢?因为这三人仗着自己立下大功,十分骄横,齐景公怕有一天他们会造反。这时,担任齐相的晏子见状,给齐景公出了个主意。齐景公一听大喜,立刻把这三人叫来,拿出2个桃子摆在他们面前,对他们说,你们都立了功劳,应当受到奖赏,现在我赐给你们2个桃子,你们自己按照功劳大小分吧。于是,公孙接认为自己功劳大,可以吃桃,伸手拿了一个;接着,田开疆也陈说了一番自己的功劳,再拿走了一个;剩下古冶子一人没拿到,顿时大怒,他说我的功劳才是最大的,你们竟然不让我!另外两人一听十分羞愧,拔剑自刎了。

古冶子见状大惊,懊悔不已,觉得对不起他们,也跟着拔剑自刎。就这样,晏子不费吹灰之力,帮齐景公解决了三个隐患,这就是 历史 上著名的典故“二桃杀三士”。只不过,晏子这事做得对不对,一直饱受后世争议。

第二个阳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大家应该都听过,它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魏国的庞涓率军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膑让齐军直接去进攻魏国国都,逼得庞涓不得不撤兵回救。不救能行吗?自己的大本营总不能出事啊,所以明知是计策,也只能被牵着走了。

第三个阳谋,发生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汉朝刚建立时,刘邦认为秦朝光速覆灭的原因就是它用郡县制统治,放弃了分封制,没有分封皇族的王爷到各地去镇守,导致后来郡县作乱。所以,刘邦吸取教训,一边用郡县制,一边分封刘姓诸侯王,双管齐下,力求稳定。

但久而久之问题就来了,有的诸侯王权势太大,对皇权构成了威胁。到汉武帝这一代,他深深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改变这种状况了,于是颁布了著名的“推恩令”。“推恩令”说起来很简单,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把自己的封地给每个儿子都封一块。这样一来,一个诸侯王的势力就被瓜分了,然后子子孙孙传下去,越分越小,对皇权的威胁,自然也越来越小。表面上看,汉武帝是在“推恩”,让诸侯子孙都能享受分封的恩惠,可实际上,还是为他自己服务。但诸侯王们也不得不听,不然该闹家族矛盾了。

这三大阳谋可谓是高明至极、也狡诈至极,没点头脑的人还真想不出来。总的来说,设计它们的人,都巧妙利用了人性的弱点,让自己的计谋无解,如果谁跳了进去,恐怕真的只能深深地绝望吧。

让我说 历史 上阳谋有很多的,但是我认为最牛的应该是1948年11月,华东野战军将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包围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国民党徐州剿总命令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从徐州出发企图打通与辗庄的联系,解救黄百韬兵团,从1948年11月11日起,国民党军以五个军12个师的优势兵力,加上飞机、坦克、重炮的配合下向华东野战军阵地发动了轮番攻击,华野将阻击的任务交给了善打阻击战的十纵司令员宋时轮来指挥。

此次阻击战就是著名的徐东阻击战,堪称解放战争中最大规模的阻击战,华野在徐州东部大徐家一带阻挡前往碾庄解黄百韬之围的敌人,这里地势开阔平坦,无险可守,他们根据地形特点,构筑坚固了的工事,依托村落,至村外200到300米的地方挖战壕相连,形成互通的品字形或梅花形据点,一旦某个地方战事吃紧,其他地方的士兵可以隐蔽前往支援。

这次战役华野的伤亡确实挺大的,但是只要国民党军队前进不了,就达到了阻击的目的。华野除了构筑密如蛛网的工事战壕,在战术上也创造了奇迹,围点和打援同时进行,打援的兵力远远超过了围点的兵力,敌人除了正面受到我军顽强的阻击之外,他的侧面也受到了我军强大兵力的攻击,如果他不顾侧面的攻击,一味向前的话,侧面攻击的部队就会抄他的后路,断绝他和徐州的联系,形成另一个包围圈。杜聿明当然不会对此毫无察觉,他在很多年后表示,华野当年的战术让他十分头疼,国民党如果贸然前进,华野将形成新的包围圈,这样不仅救不了黄百韬,这两个兵团也要被包围,这样就形成了尖锥形的战术,前面兵力少,众多的兵力在后面,进攻乏力。

国民党兵投下了大量的重磅炸弹和燃烧弹,又用重炮猛攻正面阻击阵地,无论国民党军队的集团冲锋,敢死队的凶悍善战都败下阵来,国民党两个兵团始终在这里寸步难行,直到11月22日,碾庄战斗结束,黄百韬兵团被全歼,邱清泉,李弥兵团都未能越过华东野战军阻击部队的防线,蒋介石大怒道,此乃军人的奇耻大辱。徐东阻击战是解放战争中最大规模的一场阻击战,它的结果是保证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没有徐东阻击战的胜利,就没有淮海战役的胜利。

阳谋”这个词,最先出之伟人的文章里面。

在汉语里,第一次出现这个词,是下面这句话。

说的真好,做的也更好!

不针对某一个人,也不针对某些人,就这三条线,标准非常明确,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用人就以这三条线为标准,凡是愿意开展实事求是学风的,凡是工作起来注重调查研究的,凡是愿意团结一致的都是自己人。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嘛!而不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阳谋谋取的是“势”!想让自己势力大,就必须团结尽可能多的 社会 力量,要团结尽可能多的 社会 力量,目标必须清楚,目标必须为更多的人接受。

如果把自己的目标藏起来,不敢见人,不敢与人言说,大搞阴谋,怎么去团结大多数人呢?怎么去谋取“优势”呢?

1927年蒋介石大搞“阴谋诡计,”发动了“四·一二武装政变”,摧毁了上海党组织。

很多人被迫转入了地下藏了起来,开始了“地下抵抗”,以“阴谋”对抗“阴谋”,所谓以牙还牙也。

蒋介石收买军阀搞阴谋,也有人去鼓动军阀部队起义去打蒋介石。

然而,毛主席没有,他既不去上海搞地下抵抗活动搞暗杀复仇“阴谋”,也没去军阀部队那里开展秘密策反准备起义。

他转身大踏步进入了乡村,告诉了全中国:“ 你们准备接招吧!我要农村包围城市了。”

后来,搞阴谋的,搞地下的,都失败了,在城市待不下去了,不得不都跑到了他的身边,接受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个“阳谋”。

后来就成功了。

喊的更大声,他向日本人,也向全世界摆出了他的“阳谋”!“投降不要谈,谈判不要想,反正我明确告诉你小日本,我的人马都在你的后方,你看着办吧!反正我们的目标是你日本人滚回日本去。”

也是“阳谋”也!

最牛的“阳谋”,最牛的一生!




历史 上最牛的阳谋,是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

经过辽沈、平津、淮海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解放了中国大部分国土,兵力对比,人民解放军也占绝对优势。1949年初,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但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牢牢掌握着国民的党、政、军大权,在长江南岸排兵布阵,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3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白崇禧集团组织长江防御,企图负隅顽抗。

李宗仁有职无权,是个空壳子,他提出了国共和谈,派出张治中为首,有邵力子、章士钊、黄绍竑、李蒸、刘斐六位代表组成代表团,中共以周恩来、林伯渠、林彪、叶剑英、李维汉为代表,周恩来为首席代表,与南京方面的代表举行了谈判。 从4月13日起,开始进入正式谈判阶段,4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尽可能地采纳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提出的意见后,提出八条二十四款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宣布4月20日为最后签字日期。蒋介石看到修正案后,大骂:文白(张治中)无能,丧权辱国。南京李宗仁政府拒绝在和谈文件上签字,和谈破裂。

随即, 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人民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提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令。4月21月,人民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发起了渡江战役,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江阴、镇江等城市,23日占领南京。 李宗仁仓皇逃离,宣布了国民党政府在大陆跨台。

渡江战役胜利后,毛泽东赋诗一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农村包围城市,是 历史 上最好的阳谋,毛主席提出的这一项决策,是一切胜利的根本,是从现实出发,经过辩证分析而定下来的。



毛主席的军事思维的第一个准则是保存自己,尤其是总体形式对我不利之时,绝对不能硬打硬拼,以主动姿态应付被动形式,所以在保存自己的理论指导下,衍生出麻雀式游击战术。

何谓麻雀式游击战术?

敌来我飞,敌去我归,让敌摸不透,打不到,追不上,而我设饵引诱敌人,在有利于我的地形下疲惫敌人,对弱势之敌予以打击。

到解放战争,随着实力渐渐增强,麻雀战法随之升级为十六字游击战方针。

相较于麻雀战法,十六字游击战术已经具有相当攻击力了。

作为游击战鼻祖,正是依托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

农村包围城市,是当时一切胜利的根本。

你看农村空间多广阔,山高林密,水网密布好藏身,是最好的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切合以保存实力为根本,发展出游击战术。

农村的田园可以自给自足,尤其土地革命以后,广大穷人分到了田地,生活开始有了起色,也正是由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保卫幸福是很多人的共识,于是参军的人越来越多,人一多,军队编制扩大,游击战随之可以变成运动战结合游击战,还能变成阵地战结合游击战,最后还能三种战术可以互补,形成一整套战略战术思路。

毛主席的那一句话,可以很好的说明农村包围城市的英明之处。

毛主席常常念叨的一句话,战争的首要因素是人。



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好处很多,首先是有立足之地,建立革命根据地,其次,依托地形,可进可退,三,民心所向的力量是无穷的。

所以说,这是最牛的阳谋,光明正大。

凌烟阁来答。

这个最牛的阳谋当数汉武帝的“推恩令”。

中国 历史 上历来有削藩这一说。藩王的力量太大,威胁了中央的权威,重要就要削藩。

削藩的路径一般无外两种,一是“硬削藩”,一是“软削藩”。

“硬削藩”就是直接下令削除藩国,最终引发实力对决。比如汉朝的七国之乱,就是“硬削藩”引起的。

汉朝建立后,刘邦为了抗衡开国功臣的势力,就分封了诸多刘姓藩王。像吴国、楚国等大封国,纵横上千里,非常大了。过了几十年后,朝廷认为封国是一个威胁,于是汉景帝就开始削藩。结果地方封国也不愿意坐以待毙啊,与朝廷直接冲突,爆发了七国之乱。

还好,最后是中央战胜了反叛的藩王联盟。

战乱结束后,朝廷加强了对封国的控制和管理,但仍然有封国谋反的事情发生。到了汉武帝时,封国太大依然是个问题。

但是最终汉武帝采取了“软削藩”的办法,采用了 历史 上最牛的阳谋---推恩令---彻底消除了藩国的祸乱。

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采用了主父偃“推恩令”的建议,削弱各封国。

原来的诸侯封国与朝廷一样,也采用长子继承制。随着时间推移,封国地盘没变小,实力却因积累而变强。

“推恩令”的主要内容就是,让诸侯王在封国内废除长子继承制,而采用财产均分继承制。封国因为推恩令的实施,就被分割成小块。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国还将进一步减小,缩小到一个县的大小,甚至更小。那时,封国就再也无力威胁朝廷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