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是文物,如果是是不是要上交国家

我喜欢收藏,不知一般古董和文物是怎么来划分界限的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就在文物保护法的第五十条上面写着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收藏通过下列方式取得的文物:

第一个是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就是祖上传下来的宝物或者是别人赠送的宝物可以是自己拿着的,这样的就不用上交给国家。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扩展资料:

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文物依照其特点、历史文化背景、规模大小有很多分类,但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

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价值分类法等等。文物依照其特点、历史文化背景、规模大小有很多分类,但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3
  第一,文物一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三个方面的价值。具体到每一件文物,不一定都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但至少要具有其中一方面的价值,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文物。   第二,文物应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不具备这一点,也不宜作为文物保护。   第三,国家保护的文物具有广泛性,应是反映历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有代表性的实物。各个方面的文物之间具有广泛和密切的联系。只有全面保护各个方面的文物,才能使文物的价值不受损害。   至此,我们可以对什么是文物作出回答。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也可以说,它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的法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2
国宝级文物文物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代汉语词典》中,称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辞海》中对文物的解释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一般包括:   (1)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   (2)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   (3)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   (5)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