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xx之加动词,表示动词加xx,是什么句式,比如:

五帝本纪中“死生之说”表示“说死生”的含义
是不是宾语前置?但是这不是问句也可以用?

“xx之加动词,表示动词加xx”是“宾语+之+动词”表示“动词+宾语”,这种句式通常叫做宾语前置句。这种句式有两类:一类出现在否定句中,即:否定句中的代词做宾语前置;一类出现在疑问句中,即: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例如:

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否定句主要由否定副词“不”、“未”、“无”、“毋”及无定代词“莫”构成,这些句子中的代词常前置。例如: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居则说:“不了解我”。)
本例中的否定副词“不”构成否定句,己称代词“吾”作前置宾语,可理解为“不知吾也”,并构成宾语前置的述宾短语
○《战国策·赵策四》:王曰:“未之闻也。”
赵国君王说:“从未听过这些道理。”)
本例中的否定副“未”构成否定句,他称代词“之”做前置宾语,可理解为“未闻之也”,并构成宾语前置的述宾短语。
○《左传·昭公二年》:使吏数之,曰:“伯有之乱,以大国之事,而未尔讨也。”
(派官吏责备他,说:“伯有那次动乱,由于当时正致力于事奉大国,因而没有讨伐你。)
本例中的否定副词“未”构成否定句,对称代词“尔”做前置宾语,可理解为“未讨尔也”,并构成宾语前置的述宾短语。
○《国语·楚语上》:必交修余,无余弃也。
(一定要教诲帮助我,不要抛弃我。)
本例中的否定副词“无”构成否定句,自称代词“余”做前置宾语,可理解为“无弃余也”,并构成宾语前置的述宾短语
○《左传·襄公十四年》: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
晋惠公显示了他的大德,说我们诸戎人都是尧时四岳的后代,不要丢弃这些人。)
本例中的速写副词“毋”构成否定句,指示代词“是”做前置宾语,可理解为“毋翦弃是”,并构成宾语前置的述宾短语。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从前天下(文集)散乱,没有谁能统一它。)
本例中无定代词“莫”构成否定句,他称代词“之”做前置宾语,可理解为“莫能一之”,并构成宾语前置的述宾短语。

二、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做宾语一般都要前置。例如:
○《公羊传·庄公十六年》:管子曰:“然则君将何求?”
本例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然则君将何求?”可理解为“然则君将求何?”
○《荀子·非相》: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本例中疑问代词“孰”作宾语前置。“吾孰法焉?”可理解为“吾法孰焉?”
○《孟子·离娄上》: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天下人的父亲都归附西伯了,他们的儿子还能到哪里去呢?)
本例中疑问代词“焉”作宾语前置。“其子焉往?”可理解为“其子往焉?”

另及:
五帝本纪中“死生之说”是定中短语,而不是宾语前置句,其中:谓词性词语“死生”充当中心词“说”的定语,而“之”是助词,表领属,可译为“的”。追问

我想知道五帝本纪中: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如果死生之难构成一个名词,难道这个宾语的谓语到哪去了?是“顺”?那么翻译不通啊。我想知道这句话怎么理解。怎么翻译,谢谢!!

追答

看来你读古人的典籍,还真是下了功夫,看出了其中不少的问题。不过,分析古文的语法和句法,不能套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因为在现代汉语法中,通常构成语法的语素比较齐全,然而,古人在用语时,为了使词句具有音韵而能口语相传,多采用省略的手法,省去句中可省略的语素,而留下的是不能再省略的语素。比如:在“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中,这四句句子全都省略了主语“黄帝”;除第一句“顺天地之纪”有述语“顺”之外,其余三句还省略了述语。所剩下的只是由定中短语“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和“存亡之难”分别充当的宾语。

因此,看古人的典籍,至少要有前人的注释。特别是先秦典籍,多为上古文言文,如果没有前人的注释,现代人是根本无法看懂的。如果要翻译这段古文,一是要了解古人的用语习惯和用语规律;二是要熟悉古人常用字词的含义;三是要了解词语的语义环境;四是要结合文章中上下文的意思。

所以,这段原文的大意是:(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事物的征兆,(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亡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02
之字可以提宾(宾语前置),不过常用在疑问句中,之前面的名或代词充当之后面动词的宾语,如何陋之有。
至于这个死生之说,应该不作为宾语前置句,这个说应理解成名词说法、学说,就是有关生死的规律认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