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名研究生集体出家当和尚,是逃避还是修行,现如今过得怎样?

如题所述

研究生毕业后,有的学子选择了继续读博,在专业领域上越走越远,愈行愈深;有的学子选择了毕业后参加工作,或养家赚钱,回报父母,或为国效力,回馈社会。但有30位研究生,他们既没有选择继续深造,也没有选择回归家庭走上社会,而是远入深山,皈依佛门,让人们震惊不已的同时也感到了费解,他们为什么放着前途光明不要,而出家为僧呢?

焕然一新的云海寺

其实以前的云海寺看起来非常的破落,里面也只有四个和尚,甚至因为处于山顶之上,没有通上水电,也没有信号,打水烧水、生火做饭都要和尚们自给自足。

加上交通不便,那条黄泥路一到下雨天就完全成了泥泞,雨水能弥漫到菩萨的莲台下,这就使得这间寺庙更加显得冷冷清清,常年没有游人造访,村民都不愿意来烧香拜佛,自然也没有什么香火,看起来就如同与世隔绝的真正的古代禅院一般。

但是在一个很巧合的机缘下,云海寺迎来他的转机。一个30人的观光团看到破败的云海寺,居然心血来潮想要出资翻修云海寺。而且说时急那时快,居然没过多少时间,云海寺就在他们的帮助下彻底焕然一新。

这30人看着已经大变了模样、变得富丽堂皇、有宝刹威严的云海寺,欣慰之余,也产生了归属感。这段时间里,他们一起诵读佛经,跟随着庙里的和尚一起讨论参悟佛法,颇有心得,已经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信仰。因此,他们在经过共同的商议之后,竟然都决定在这云海寺里留下来,剃度出家,成为僧人,远离大都市的喧嚣,而皈依佛祖,潜心修研佛法。

从此,四川省达州市仙女山山顶的云海寺便变成了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这里的僧众不再像之前寥寥无几,而是多了很多来了很多“有缘人”,变得“人丁兴旺”起来。他们在出家前却都是社会精英。不仅有高学历,更是生活无忧,但是他们最后还是选择放弃原本的一切,皈依我佛,成为云海寺的一员。

研究生学历的30名僧人

这三十人虽然从此之后定居于云海寺,摒弃杂念,开始了与世隔绝的修行之路,但是他们真的能斩断尘缘,从此潜心修佛吗?

要知道,他们不但家里有父母,而且自己大多都是饱读诗书的研究生,也有名牌大学的本科生、甚至博士生,放在外面的世界里都是炙手可热的顶级人才。他们有的是企业高管,有的是大学老师,还有来自银行、中科院、政府各个地方的宝贵人才,本是年薪百万,前程似锦

其实,研究生学历的他们一开始也曾信心满满地步入过社会,但渐渐地,他们发现,这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于是他们组成观光团,30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出游,寻找落脚之处,直到他们遇到了云海寺,这座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古老寺庙。在这里,他们感受到了亲手搭建起寺庙的成就感,也感受到了一直求而不得的宁静与祥和。出家并非是一时冲动,而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寺庙里宁静的生活,远离了原本的现代化生活环境,却让他们产生归属感。其实他们每个人出家都是有自己的追求和想法的,绝不是新鲜感和盲从。有的人出家是因为在感情方面受到了挫败;还有人是因为看透了社会官场、职场的尔虞我诈,感到厌倦;也有人是本身就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无牵无挂……不同的原因让他们做出了相同的选择,那就是落发出家,在云海寺安定下来。

现如今过得怎样?

在这里做僧人,月薪只有几百几千,生活贫苦,更何况还要斩断亲情,了却凡尘,父母们能同意吗?事实上,他们都是瞒着家人出家的,在父母知道后已经无济于事。此事说来也是非常心酸。所以,这些研究生们自知愧对父母,在寺庙旁修建了一个“尽孝堂”,还筹备建设一个生活区,供他们的父母暂居或长久居住,也算作对父母微不足道的弥补了。

这里没有大寺庙的雄伟山门,只有一座大殿和简陋的宿舍,没有娱乐项目,只有青灯古佛。清晨,在外界的人们还在睡梦中时,他们早已起床拜佛后下山干活,他们与世无争,研究佛学,种菜浇水,参与扩建庙宇,等到夜晚降临,大都市的同龄人开始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夜生活,而他们早早诵完经书,进入梦乡,生活规律而充足

这座无人问津的山野寺庙原本默默无名,但如今提起云海寺,佛子们人人都会称赞一句学霸佛团。越来越多的信众,不远千里来到这里,云海寺已经不同以往,日新月异,这些学霸僧人师父们依然在不断劳作建设着,辛劳而安宁。

所以,这些研究生僧侣至今在这里生活得依然非常充实而快乐,虽然这些师父们日子清贫,但远离了大城市的尔虞我诈,人际关系的繁琐复杂,而身处幽静宁远之地,面对的是佛经中沉淀千年的智慧,身边是志同道合的伙伴,过得是自己向往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9

在四川省仙女山上的云海寺中,修行着一批特殊的和尚,他们一共有30人,曾经都是清一色的研究生,但后来却都选择了皈依佛门,放弃了自己原本的生活。那么,这30名研究生放弃百万年薪,集体出家当和尚,如今过得怎样?

其实以前的云海寺看起来非常的破旧,而里面也只有四个和尚。这座寺庙交通非常不便,甚至还没有通上水电,所以看起来就如与世隔绝一般。但有一天这座寺庙里突然来了一批特殊的观光团,这个观光团一共30人,而且都是硕士毕业。因为看到云海寺破败的场面,于是这个观光团就决心帮助云海寺改变一下面貌。在经过了云海寺住持同意之后,他们出资出力,很快就为云海寺打造了一条通往山下的马路,而正是这条马路的开通,让云海寺很快就通上了水电。他们还对云海寺进行了翻修,由此破败不堪的寺庙变得焕然一新,重新变得富贵堂皇起来。这个观光团看着自己的功绩,感到非常的开心,而且他们在这段时间一起共诵佛法,也已经获得了很多心得。因此,他们在经过商议之后,最终都决定在寺庙留下来,出家成为僧人,潜心修研佛法。

其实,这30名研究生在毕业之后都获得了很好的工作,有的是公司高管,有的是教育行业,基本上都是年薪百万的好工作。但是他们在工作中渐渐觉得这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因为感受不到想要的宁静与祥和,也触碰不到自己的理想。因此,他们就通过各种方式组织了一支观光团,这里面都是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同出游,想要寻找真正的追求和生活的真谛。

而最终他们在云海寺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因为这里不仅宁静,而且能够真正的掌握自己的心境。伴读佛法,不仅增长自己的知识,还能够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世界”之中。所以这些研究生在这里生活得非常快乐,虽然日子清贫了些,但毕竟是自己向往的生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追求。因此,我们应该对这些研究生表示理解,也应该钦佩他们的勇气。

第2个回答  2021-10-10

研究生学历,能放弃百万年薪而出家,必然是对物质世界无欲无求,而内心崇尚佛法,所以出家去寻求心理的世界。这样看来,他们应该过的都很平静,也就无所谓过的好坏了。

不过,我觉得,与他们来说是遵循了自己的内心,做出了自己希望的生活,但是对于父母,亲朋和社会来说,就有些无语了。自己的十几年寒窗苦读,父母的无私付,老师的精心培育。他们本应该用自己所学的本领,去回馈社会,赡养父母,在科技大发展的年代去大展宏图的。居然出家了?当然,个人有选择自己前途的权力,只是觉得可惜。

我没有佛的慧根,没有大师们的慧眼,也对于佛教和其他宗教没有任何偏见。只是觉得,人生在世,最起码得把自己应尽的义务先完成。心中有佛,无处不可修行。自己抛开一切俗事的羁绊,躲个清净,于父母、亲朋、社会来说,妥当吗?内心真的能平静吗?宗教真的能救人吗?能养活众生吗?农民种地,让我们有饭吃,工厂生产产品,让我们有衣服穿,有生活用品可用,军人保护国家,让我们有安身之地。没有这些行业的付出,我们何处可静心?

高学历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这个人有较高的智商,而佛教,讲究戒定慧,从某个方面来说本身是智慧之学,非有大智慧之人无法悟入,从历史上讲,历代的高僧名僧也多是博学多闻之人,信佛之人也很多是高官权贵乃至帝皇,吸引他们的并不是“便利愚民统治”一语可断定的。所以,高知信佛及出家勿需奇怪,而是理所当然之事。

人世间最苦莫过于心苦,最乐也是由心的喜悦安宁才能体会,也就是许多人想出家的原因。

第3个回答  2022-04-16

很多人羡慕研究生,因为他们的学历高,可以找到好工作。有30位研究生,集体出家了,很多人觉得他们是逃避现实,实际上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宁静。他们的生活,挺充实的。

一、离开,是为了内心的宁静

这30位研究生,有的已经成家立业了,有的还是公司的高管,有的拿到了年薪百万,有的还是国企的管理人员。就是这么优秀的人,他们愿意放弃这些物质,他们愿意离开舒适地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从头开始。

他们在生活中,有令人羡慕的工作,有让人羡慕的家庭,有不错的生活质量,也有很高的素养,他们离开,不是为了逃避现实。因为现实中的生活,已经很美好了。很多人以为,他们离开,是为了逃避。

就如同鲁智深那样,逃到寺院,是为了躲避尘世的烦扰。但这30位硕士,可不是这样的人,他们可以与现实交融,也可以混得很好。他们离开,是因为要寻求内心的安宁。这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亏心事,想通过礼佛来化解。

他们在俗世和俗事中没有找到内心的快乐,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所在,他们觉得,只有通过到寺院去修行,才能找到内心的真知。这个就跟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是一个道理,到这里来提升修为的。

他们的做法,可能会受到家人的阻扰,因为家人觉得,他们这样做,是疯了。明明很好的生活,明明很幸福的家庭,舍弃了以后,还要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这是何苦呢?家人们不能理解他们内心的苦,他们可以理解,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出家的行动。

有人还说,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寺院的宣传而已。他们并不是寺院的人,为何要配合寺院宣传,要是连寺院都成为世俗之地,那么,清修的意义何在?他们到这里,只是为了获得更多内心的宁静,而不是外人说的那样。

他们对生活也有渴望,但他们更愿意找到内心的宁静,通过修行的方式,找到内心的安宁,才是他们希望的生活。要不然,抛弃那么高的年薪,扔掉家庭的做法,的确太疯狂了。

二、硕士们的生活,还是挺好的

修行,不是《济公传之活佛登基》中的魏翔,过去是为了搞笑;修行是《少林寺》中的样子,修行是《天龙八部》扫地僧的样子;修行应该是《聪明的一休》中一休的样子。

梁文道也喜欢修行,他在泰国修行的时候,一心向佛,时间都是自己用心固定的,而不是用智能手机调整的,他愿意像王阳明那样致良知,向内心寻求安宁的力量。这三十位硕士的生活,也是这样子。

和尚释觉定的样子,一双鞋子穿很久,他觉得更换是一种浪费,国家提倡“光盘行动”就是一种节俭,佛曰:惜福。生活中的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不是一起行动的。

其中,释觉明就用行走的方式来修行,他觉得,行走在路上,可以观山,可以看人间百态,可以知他人疾苦。这就跟《聪明的一休》里面的化缘是一样的,用行走的力量,来提升自身的修为。

还有一些人,就跟《少林寺》里的觉远那样,在寺院中修行,将自己的生活,融入到寺院中,将自己的身心,与寺院融为一体,吃饭打扫卫生,到了时间就参禅礼佛,这也是一种修行。

傅首尔曾说,要想礼佛,不论身心,都要在庙里。有的人觉得在路上,也可以,只是不要停下。这就是修行的一个方面,作为寺院的人员,可以借鉴他人的行为,让自己得以提升,也是一种方式。

生活,不是活着就好,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清楚在这个修行中,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内心的安宁,如何才能达到,这才是修行的终极目的。

饮食上,他们也就是普通的饭菜,没有俗世中的大鱼大肉,没有俗世中的山珍海味,更没有俗世里的美酒佳酿。但他们,甘之若饴。这就是修行,从身到心,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种心向美好的过程。

三、修行,是生活的一种,换了一种方式而已

30位硕士在修行,不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不好,而是想用另外一种方式,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舒心。有人说,这样的想法,就说明没有摆脱俗世,因为这样的人,内心是自私的。

实际上,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加的纯净。可能在俗世中,他们需要面对很多人,很多事。有些应酬,也推不掉,让他们的内心,很焦躁。他们能够做的,就是顺其自然之性,让自己的内心,更加的安宁。

神秀曾经说过,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个人只有多向内心寻求,才能找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正所谓吾一日三省吾身。三十位硕士,可能也是这样的人,用这种方式来寻求自我的提升,让自己摆脱俗事的侵扰。

他们也有家人,也有爱人,可能也有孩子,但他们为了寻求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到了寺院里,他们希望在这里找到生活的意义,在这里找到内心的价值,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如何会爱别人?一个人不能让自己舒服,如何让别人舒服?三十位硕士,用自己的行动来展示,他们走了不一样的路,这条路虽然前路漫漫,但他们愿意上下求索。

没有人知道前路是否有知己,他们相互间,可能就会成为知己,这样的话,也算是一种幸运,更算是一种缘分。他们一起走过一段美好的旅程,也算是一种幸福。大家觉得呢?

第4个回答  2021-10-09

在生活中玩得开心,生活中不容易丢掉烦恼,快乐地修行,做自己喜欢的事,佩服他们的坚持和毅力,祝福他们,也许佛教会因为他们的固执而改变。这30名研究生毕业后都找到了好工作,有的是公司高管,有的是从事教育行业,基本都是年薪百万的好工作。但他们渐渐觉得,这不是他们工作中想要的生活,因为他们感受不到自己想要的平静与安宁,也触不到自己的理想。于是,他们以各种方式组织了一个旅行团,里面充满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旅行,寻找真正的追求和人生的真谛。

30名研究生远赴深山皈依佛门

研究生毕业后,有的学生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专业领域走得更远更深;有的学生毕业后选择打工,或养家糊口,回馈父母,或为国家打工,回馈社会。但是有30名研究生。他们既没有选择继续学业,也没有选择返回家庭、踏上社会。相反,他们深入山区并皈依了佛教。人们在震惊的同时,也感到不解。为什么他们没有光明的未来?成为和尚又如何?

他们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

其实他们一开始就满怀信心地踏入社会,但渐渐地,他们意识到这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于是组成了一个观光团,30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旅行寻找他们留下来,直到遇见了云海。庙宇,一座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古庙。在这里,他们感受到了亲手建造圣殿的成就感,以及他们所求不到的安宁与安宁。出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决定。

可以说几乎没有年轻人像他们一样

据了解,这些研究生都是80后、90后,年轻有活力,学历也很高。他们在学校学习很努力,成绩优异。他们毕业后也找到了好工作。现代人不一样。他们厌倦了城里的两点一线生活,觉得枯燥乏味,觉得没有价值,但又热衷于佛教,于是有了出家的念头。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可以说几乎没有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

在普通人眼里,找到一份稳定的高薪工作并不容易。学历和经验都很重要。这30名一起出家的研究生,在出家之前,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他们大多是公司领导或高科技人才。或许他们厌倦了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或者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慢慢意识到这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最终,他们选择出家为僧,将亲人留在身边,四处寻找。你想要什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