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说“寒门难出状元”?从古代科举来看该如何解释?

如题所述

一般而言,状元是和科举制度联系在一起的。长久以来,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士大夫把控人才制度,底层人民几乎没有出路。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注重门第的人才选拔制度再也难以为继,科举制度便步入历史舞台。科举制度自隋唐确立,平民通过读书考试即可获取入仕机会。换言之,平民通过科举考试,是有机会中得状元的。


理论上如此,古代有没有出身寒门的状元呢?

肯定有。

我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是唐朝的孙伏伽。孙伏伽在隋朝为万年县法曹,降唐后,经过科举考试才成为科举甲榜第一名状元。孙伏伽的出身说不上太好,相对于氏族大家无疑属于贫寒,但肯定比平民要好很多,至少在参加科举之前的一段时间是比较好的。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其实也是一位寒门状元。陈亮出生于婺州永康前黄龙窟一个没落的士人家庭。“陈氏以财豪于乡,旧矣,首五世而子孙散落,往往失其所庇依。”陈氏在其祖父代,家境富裕,到陈亮的父亲这,全家为生活而奔波。或许受此影响,陈亮在青壮年时期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得中;直到51岁时参加礼部的进士考试,才中了状元。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春榜状元陈安阝同样出身寒门。陈安阝闽县营前(今福建长乐营前)人,家境一般。陈安阝过五关斩六将,经历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终于中得状元。不过,陈安阝并没有因状元而贵,反倒是卷入明初南北榜之争,当了不足二十天就被朱元璋莫名车裂而死。


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也是出身寒门。刘春霖的父亲刘魁书是直隶省一个老实淳朴的农民。清末山河破碎,动荡不安,亿万家庭到处流浪。刘魁书先是投奔保定亲戚家,后在府衙里谋到一个差事。刘春霖和哥哥则在乡下生活,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挑灯苦读。后来,他随哥哥拜本村刘春熙做启蒙老师。刘春霖家贫,曾因请不起保人而排斥在县试院门外。两科后,刘春霖才凑足钱财请得保人,结果中了秀才。而这仅仅是他科举夺魁的开始。


在古代,寒门学子若想出人头地,科举几乎是最为便捷和有效的途径。但有效是真的,便捷就不怎么好说了?考取状元,一要靠实力,二要看运气,缺一不可。但实力也有所分,不仅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古人要想科举有所成,必须先经过童生试。如刘春霖,考取秀才,首先要蒙馆接受启蒙教育,你得请先生吧,而且名气越大的报酬就越多,这部分开支就让很多家庭捉襟见肘了;其次要经过县试,县试请保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普通家庭很有可能无法负担。还没开始,你就已经输了。

成为秀才只是“功名”的起点。此后,才可以进入正式的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并分别取得举人、贡士、状元等功名。


范进几乎穷其一生,50多岁仅是个童生,而且家中穷苦不堪,直到得到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成为举人。这仅仅是举人,状元更是可想而知。

可见,寒门要想出状元,不仅有自身非常的努力,还得有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的支持。而古代,贫富差距较大,底层平民居多,绝大多数家庭无法供应孩子步入真正的科场。门槛尚不得进,更何谈状元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3
从一个现象来看就可解释,古代科举中了状元的十有七八是江南地区,而江南地区恰恰是最富庶的地方。
第2个回答  2020-10-03
因为寒门子弟没有足够的金钱和条件去进行科举考试。古代的科举考试必须去京城,而古代并没有很好的交通工具,寒门子弟只能靠走路进京,路途遥远没有足够的钱财去支撑很难去进京赶考。
第3个回答  2020-10-03
古代寒门难出状元,是因为那个时候寒门的很多学子没办法一直读书,甚至是没办法去学习。因为在那些时候,读书特别的费钱,一个寒门如果能够供出一个读书人特别不容易,要供读书人到考上状元,那真是难如登天。光是上学堂费用书纸笔费用还有不同地方赴考的费用就让寒门支撑不了。
第4个回答  2020-10-03
因为状元不是想考就能考的,除了天赋以外还需要老师的教导,平时能够读到更多的书,寒门很难做到这些,就连平时练习的笔就要斟酌购买,而科举制度造成想要当官只能通过考取功名,而寒门子弟在考的时候并没有优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