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在论语中阳货篇的倒数第二节,又这样的一句话,说的是唯有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xun),远之则怨。这个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里边的女子不是只得是女人,他读成汝就是(你)的意思,可是我想知道的是,孔子是不是在课堂上骂他的学生呢,你说跟小人一样,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如果是骂他的学生,他为什么要骂的,犯了什么错呢,而孔子的这位学生是谁呢,叫什么呢,谢谢,高手解答一下下

释义:

不成熟的女孩和品质差的男人都很难相处,亲近了会蹬鼻子上脸,疏远了就要黑你。

出处: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扩展资料: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被认作是孔子不尊重女性的经典话语,也有为这句话辩解的;他们把这句话的女子的“女”说是另外个字意的“你”,小人说成是“小孩”,但真正翻译起却重叠,变成孔子说话反复,而且还像是骂人的,孔子一个文人不可能话说不直,也不可能低俗骂人,那不通。

其实对比现实,孔子这句话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他只不过是孔子作为一个男人一时间的感触,与异性和下人相处很难的意思,并没有多大深意的话语。

上述《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的种种诠释中,宋人的“女子”为特称说和今人对“与”字的新解最具启发性。此句的“与”字前人都解为并列连词,相当于“和”。但并列连词前后的名词或词组应该是相等的。

“女子”和“小人”并非相等的名词,“女子”相对的应该是“男子”,“小人”相对的应该是“君子”或“大人”。从此而言,牛多安、刘兆伟等否定此句的“与”字为并列连词,自然是正确的。

宋人从逻辑上认定此章“女子”为特称而非全称,但“女子”作为特指需要有定语进行限制,只有找出“女子”的限制性定语,此章“女子”作为特指才能落实。此章“女子”有没有限制性的定语呢?笔者以为有,只不过此限制性的定语,不在“女子”前,不是“唯”字,而是“女子”后面的“与小人”三字。

“小人”《论语》中二十四见,杨伯峻(1909-1992)《论语词典》认为义为“无德之人”二十次,作“老百姓”解四次。也就是说,《论语》中所谓“小人”,基本上就是指“无德之人”。《论语》此章也当如此。

“与”字牛多安、刘兆伟等解为“党与”,解为“从”、“亲”,令人耳目一新。不过,笔者觉得还是训为“同于”、“比于”、“类”、“如”好。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与……一样”、“同……一样”、“类似于”、“如同”的意思。

《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靡所与同。”郑玄(127-200)笺:“卫之诸臣行如是,不与诸伯之臣同。”“与”、“同”义近,即“与……一样”。

《淮南子·泰族》:“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举其所与同”即“举与其一样的”。

《国语·周语下》:“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大节而已,少典与焉。”韦昭(204-273)注:“与,类也。言饫礼所以教民敬戒,昭明大体而已,故其诗乐少,章典威仪少,皆比类也。”此“与”是“比类”的意思。

《张子正蒙·乾称上》:“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吾与也”即“吾类也”,也就是“与我们一样”。至于“与”训为“如”,更是通训。

《广雅·释言》:“易、与,如也。”王念孙(1744-1832)《疏证》:皆一声之转也。宋定之云:“《系辞传》:‘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像’即如似之意。”“孰与,犹孰如也”,“弗与,犹弗如也。与、如、若,亦一声之转。”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一:“与”能训为“如”,那么《论语》此章的“与小人”就可作“如小人”,也就是“象小人一样”。

古汉语的定语一般是前置,但也有后置的。定语后置常以“中心词+定语+者”形式出现,如《论语·卫灵公》:“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孟子·梁惠王下》:“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即“可终身行之之一言”,“穷民而无告者”即“无告之穷民”,“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都是以“者”为标志将定语后置。但没有“者”字标志的定语后置文献也多有之。

参考资料来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4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意思是:你这样的人 (指子贡)和小人是最难相处的。

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整句的意思是:唯独女子与小人难养(相处)啊,与他们亲近,他们就不尊重你。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怨恨你。

“拓展资料”

《论语·阳货第十七》说道: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矣,其终也已.”

整段话乃至整篇《阳货》,都是孔子与弟(子)在论道德方面的问题,丝毫没涉及女性.整个这段话是孔子与子贡论恶的记录,始于恶,终于恶,而这句话是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

子贡问孔子说:“你对疾恶有什么看法吗?”孔子回答说:“对疾恶看法多着呢.”“我疾恶在背后专说别人坏话的人,疾恶不满自居下位而诽谤在上位的人,疾恶只讲勇武而不懂礼貌的人,疾恶果敢武断而把事情弄僵以至于断送的人.”

孔子接着说:“子贡,你对疾恶有什么看法吗?”子贡回答说:“我疾恶抄袭他人著作却自以为聪明的人,疾恶不知高低而自以为勇武的人,疾恶攻讦人家的阴私而自以为正直君子的人.”

孔子接着又说:“只是你子贡(汝子)这个人啊,与小人(指意识形态不合道德的人)是很难共同相处的了,相近了你就会看不顺眼,即使走远了你还是有满腹怨言啊.”

孔子又说:“你都已满四十岁的人了,可越发洞察疾恶的存在,也可以从这里知道你的终身为人了.” “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1-15
  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那么岁月流逝,当我们再次提及这则论语中的话时,又是如何理解的呢?难道说女子和小人真的难养乎,到底怎么养让我们感觉到难了呢?

  先来说说小人,这个我想不必作过多的解释,它是个贬义词转变了时空穿越了世纪,它的解释依旧没有变。但是,我们眼里的小人也许只是主观上的一种判断,必竟每个心中对待事物的道理底线都是不同的。所以面对一些事物的时候,会不会把作此事的人归为小人,就一定会有不同之处呢。既然与原则、与道德有着紧秘的关系那么今天我们就主要来谈谈这个难养之中的:女子。

  孔子的本意女子不是特别指妇女,而是个泛指。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最常用的称呼会习惯加上一个“小”字:小女人。不是指对方的年龄小,而特指一类女人的特性,归为小女人一类。如果说女子难养,可能小女人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小女人的情感丰富,泪水来得快,笑容也来得及时,而作为拥有小女人的男人来说,就会有一种难养也的感叹了。难归难,还是愿意无休止的沉浸在海底针的氛围当,承然这其中是一种爱的体现了。

  男人最烦的就是小女人的情绪化,一时间的大吵大闹足以消磨掉慢慢积累起来的情感。小女人敏感,常常会因为一些细心而把话题扩大化,这也是难养的另外一处体现了。小女人会温柔的给你送上牛奶,会准时给你作好饭菜,可是也会在一瞬间变得叫不可理喻。仔细找找根源,这可能就是女子难养也的种种体现吧。

  小女人的情感大多细腻,时而给你爱的甜蜜,时而给你不可理喻的烦乱,而男人天生是理性的,天天说情话,转弯末角的男人必竟是少数。于是,小女人的烦恼多数是自己的心情所至,自寻烦恼乎。可是这样的小女人却也为拥有这样的生活而津津乐道,这也是男人有的时候感觉小女人奇奇怪怪的原因。

  小女人难养是因为她的心思难猜,男人会烦小女人是因为他们不想成天埋没在无休止的情绪化空间里。小女人难养是因为男人不会一味跟着小女人的心思去转来转去,于是拂袖离去的时候,心中还念道着:活该!!

  世界可能真的因为拥有了性别而变得丰富多彩,而因为拥有着比率不在少数的小女人而变得跌宕起伏。不过适度的起伏是调剂,还是要跟天下的小女人轻轻的说上一句:难养乎,并不等于无限度的让步乎。请正确运用小女人难养的专利,不要盲目乱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5

这句话的准确解读应该是:不成熟的女孩和品质差的男人都很难相处,亲近了会蹬鼻子上脸,疏远了就要黑你。

    全句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所以孔子已经把“难养”的原因完整解答了。至于很多人拿这句话攻击孔子贬低女性,则是连基本中文语意都不通的表现。

    第一点:唯在句首是作为语助,无实意,没有什么“只有”的意思。

    第二点:“女子”在先秦指的是未嫁少女或是女儿,而论语中是把已嫁女性称为“妇人”的,当然不在其中,女子逐渐泛指女性是后世的用法。孔子这是借少女不成熟的表现说明问题,根本谈不上贬低所有女性。那些牵扯孔子母亲的要么失了智,要么缺了德。如果连女孩和女儿缺点都说不得,说了就是贬低全体女性,那所有老师和老爸都没法当了。

    第三点:“小人”本意是指地位低下者,但和“君子”一样,早被孔子革命性的改造为对个人品质而非身份的定位。而且既然小人与女子相对,专指男性,为什么没人说孔子在贬低男性?因为这样左棍没法煽动所谓的“政治正确”反孔反儒。显然说孔子贬低女性纯属无事生非、先杀后判的立场先行,最终目的是为了反儒反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07-03
这是孔子的观点,说小人和女子是很难伺候的.这个小人,主要指思想品行不大好的人.孔子还补充说,难养的原因是: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实际上,这也是人之常情.并非仅仅女子是这样.天下人人同此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