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需要详细的!

    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由于我国经济基本面较好、金融的国际参与度不够高,所以从目前来看影响还不算大,但它将造成我国海外投资受损、外汇储备损失、股市下跌、出口下降、经济下滑、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系列不利影响,同时还将对我国的金融改革开放、经济模式等产生影响。可能是历次金融危机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

    国际游资认为中国大陆汇率和资产市场收益到顶而套现带来的压力以及热钱出现大规模回流,可能给中国金融秩序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一些高度依赖机构投资者融资的企业和行业,可能在短期内就陷入流动性危机,甚至破产。而且这还会成为危机跨国传染的重要途径。如果海外投资者大量抛售中国资产然后退出,可能对中国外汇市场施加沉重的下行压力,这正是2007年至今韩国正在发生的事情。

    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止于上面提到的亏损风险,还有中国巨额热钱的潜在流出。现在整体经济形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低迷、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走低、利率形势的走转,都让热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如果热钱在短时间内流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冲击将是严重的。

    在美国消费需求萎缩之后,没有了更多的外部需求,中国国内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企业倒闭、就业形势加剧等等,同时会给银行业带来很大的信用风险。中国的生产过剩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出口、房地产和汽车行业。房地产和汽车行业这两个行业的产业链条都是极其庞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7
此次危机预计要到2009年上半年股市才会平缓,世界经济要恢复则要数年左右,中国大概3年左右,美国可能需十数年。
本次次危机到今天已经造成了世界金融也蒸发了50万亿美元左右,全球约有数千万人在此次危机中失业,
世界各国投入的救市资金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将来会投入更多

中国受到的影响:
股市缩水60%,市值蒸发近20万亿RMB;实体经济也开始大规模受损,许多公司销售业绩下滑;房产市场冷淡,部分房产商血本无归,许多楼盘无人购买,大量中小房产机构倒闭,中小企业艰难度日,部分企业倒闭;大型企业融资困难,面临合并或被迫收购;消费市场缩减,开始出现通货紧缩。

但总体上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因为中国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中国的GDP增长率为9.9%还是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社会固定资产增加值超过了去年同期水平比去年同期快了1.1%,去年GDP的增长率为12.3%,今年d发展虽然有所放缓,但的来说经济发展水品还是很高的,遥遥领先与世界其他国家,虽然金融不景气但是中国金融资产的占有国民经济总量中比重还不是很大,同时中国自身的消费市场巨大,所我们小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不会受太大影响

中国政府的应对政策
1银行降息,鼓励老百姓去做投资,不要把钱存起来
22008-2010年左右投入4万亿RBM 用于社会投资和刺激消费
3救助中小企业,为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以及适当的减税政策
4为大公司提供融资渠道,使这些支柱企业尽快复苏
5扶植建筑业,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之一 的建筑业脱离困境
6投资农业以及加快一些大工程基础工程建设,拉动内需

2008年紧急危机的根源:
追寻此次危机的根源是现有的以美国为世界金融中心,和以美元为世界唯一世界通用货币的金融体制存在严重缺陷,所以这次危机过后肯定会制定新的金融经济秩序。而中国将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可以说这次危机能否平安快速度过度,很大程度在于中国。因为;
1中国是现今世界最大的净资本输入国,近几年每年的外汇收入都高达1000多亿美元
2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每年的GDP增速都超过8%,有句话叫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是解决当前危机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途径
3中国拥有世界最庞大的外汇储备高达20000亿美元,中国要是不稳定抛出手中的美元无疑是毁灭世界的
4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人口和最大新兴消费市场,是未来世界最大消费市场,其潜力和能量都是空前的
5中国世界制造业中心,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美国,欧洲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而中国也是他们最大贸易伙伴之一,
6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0%,
所以中国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中国很可能借助此次千载难逢的机遇,美欧经济不景气,美元这一世界货币疲软的机遇崛起 世界经济新格局将因此形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20
中国出口受到重创,外汇收入减少,出口企业面临破产的危机。
第3个回答  2020-12-25

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专家现场分析

第4个回答  2013-09-17
中国经济或在明年中期遇最大困难
金融海啸已经在全球许多国家登陆,面对可能到来的经济衰退,全球正在采取救市措施。在我国三季度GDP增速仅为9%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走向如何?我想谈几点看法。
经济下行难以逆转
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以此来推算,三季度GDP增速仅为9%。因此许多人对中国经济四季度以及2009年走势表示担忧。
实际上,经济下滑已经相当严重,根据早前公布的9月份用电量增速已经滑落至3%,1~9月用电量增速滑落至9.9%,按照经验值,这个用电量水平对应的经济增速应该至少在9%以下。 主要问题在于出口和投资贡献下降,其中出口贡献下降了0.9个点。 现在看来,经济下行加剧正在进行中,很难判断何时见底,因为未来中国经济有硬着陆的风险。一旦发生,底可能是一个很长时期。 从金融动荡到全球总需求大幅下降,会存在一个滞后期,所以明年中期是一个很困难的时期。
四大因素影响通胀压力
国内9月份CPI上涨4.6%,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PPI上涨9.1%,涨幅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PPI与CPI双降之后,四季度及2009年的

通胀形势如何?
其实,CPI回落主要是翘尾因素大幅消失,PPI回落主要是国际商品市场近期大幅下跌。当前国内通胀压力减轻,四季度通胀有望继续回落,但2009年通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本回答属◇蓶чī℡ 版权,谢绝粘贴}
西方国家兜底式规模空前的救援计划,始终是未来中长期内引发通货膨胀的潜在源头。就国内来看,几个方面因素值得注意:

1、能源、粮食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会否震荡后返身向上。因为市场流动性疏缓后,资金是要找出路的,如果美国经济没有出现新的产业亮点的话,只可能有三个去向,消费信贷、新兴市场和能源等资源市场。如此一来,商品市场反弹,从而对PPI产生新的推力。 2、财政能力的减弱将迫使政府放松价格管制,从而使积压已久的通胀压力释放出来。 3、制造业大量企业倒闭后,制造品的供给层面将产生新的通胀压力。 4、不得不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将从货币供应层面推动物价上涨。
企业最大压力是外需骤降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长11.4%。这一数据反映出了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加剧,增速回到个位数是大概率事件。 企业面临四大压力:汇率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外需骤降。如果欧美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对于一个出口已经占到GDP40%的国家,是致命的。
现在看来,三季度出口依然平稳,主要是上半年订单延续,而1~9月美国金融危机还没有从市场明显扩散至实体经济层面,美国经济还维持2%的增长。但是9月份后期,雷曼事件后,感觉明显不一样了,市场与实体经济的防火墙被冲垮,未来几个季度美国经济将进入显著衰退,溢出效应波及全球,中国出口很不乐观。明年上半年有可能回落至个位数增长。
明年人民币贬值可能性增加
截至2008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2.92%。9月份外汇储备增加214亿美元,远低于当月29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总的看来,7、8、9这三个月资本流入下降很厉害。金融海啸过后,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撤离应该是一个趋势,而且正在发生。 美国经济去杠杆,消费信贷会大幅萎缩,与之对应的新兴市场出口模式的经济前景悲观。同时,变卖资产大量资本撤离去回补母国金融机构的损失,满足去杠杆的财务调整的要求也是重要因素。若趋势延续下去,不排除中国外储2009年中期后出现下降的月份。 事实上,2007年,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一个既有经济模式的尽头,劳动生产率的进步已经出现明显拐点。在中国新的模式出现以前,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空间已经耗尽。 这一点,海外最清楚,新加坡1年期不可交割的人民币汇率已经出现了明显贴水。2009年人民币汇率出现贬值得可能性在增加
中国制造业很脆弱
全球经济放缓对中国制造业影响有多大呢? 在我看来,这是灾难性的。因为中国制造业都是大进大出的结构,资源和市场都捏在美欧的手里。 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得承受原材料价格上升这种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又无法将成本压力外移,因为全球制成品的定价权不在中国,尽管中国被冠以“世界工厂”或者“世界车间”。但现代制造业价值链的两端都不在中国掌控,研发、原材料采购、品牌设计、销售渠道管理、售后服务、零售垄断巨头等等高附加值领域都在美欧手里。中国制造业只是拿订单干活,并不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 这样的结构非常脆弱,资源和市场双向一挤,必然是企业大量倒闭。
要做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中国是否存在新的增长点支撑经济呢?对于这个问题,要伤筋动骨的改革才能看到,也才能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宏观上看,主要是调节投资和消费的结构,通过加快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力度,通过加快居民、政府、企业以及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财富分配上的调整,坚定地转向内需消费主导的经济体。 微观层面上,企业所谓转型也好,升级也好,都不准确,并不是把我们劳动密集型赶走,内迁,这些都不能解决问题。中国制造业的问题是处于价值分配链的低端,在国际分工中任人宰割。
所以问题关键是做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只有向两头延伸,如原材料采购、研发、物流、仓储、销售网络、品牌等,才能创造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从而也就达成了与宏观目标的一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