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懒与经典 读后感

如题所述

有一句古话:“业精于勤荒于嬉。”似乎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会形成这样一个无形的定式: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偷懒,只有勤奋才能成功。正是这样的一个“铁箍”无形中限制了我们的思维。然而,当我看到广东科技报中小学科教周刊中一篇名为“偷懒也可以搞发明”的文章时,我想到了很多。

文章主要是说多年前有个叫约瑟夫的美国人,在一个牧场当牧羊童。当时,约瑟夫常常一边放羊,一边看书;在他埋头读书时,牲口经常撞倒用木桩和铁丝围成的放牧栅栏,成群地跑到附近田里偷吃庄稼。牧场主对此事十分恼怒,威胁要将他辞掉。约瑟夫通过观察发现:由于放牧栅是用若干支柱拉着四条粗铁丝围成的,而在一块利用蔷薇作围墙的地方,尽管脆弱,但是从来都没有破坏过。于是,一个“偷懒”的想法浮上心头:何不用细铁丝做成带刺的网呢?他把细铁丝剪成5厘米长的小段,然后缠在铁丝栅栏上,并将细铁丝的末端剪成尖刺。第二天,约瑟夫故意隐匿起来观察羊的动静。羊像往常一样想用身体推倒放牧栅,但好像被刺痛了身体,不久便纷纷退却了。他的这项发明很快就被赋有商业头脑的牧场主看中,并开设了一家工厂专门生产这种新的放牧栅栏,以满足其他牧场的需要;产品上市以后,订单纷至沓来,生意很是红火。

这是偷懒中造就的发明,虽然十分微小,但却给许许多多的人带来方便。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思考,一次小小的尝试,不仅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需要看守羊群的习惯,还节省了不少的时间和金钱。

看完这篇文章,我突发奇想:如果换成我们去当牧羊童,每天面对枯燥无味的工作,我们会不会像约瑟夫那样,能够尝试新的方法去代替人工看羊的格局呢?

我认为是不会的。

现在的我们从小便灌输了一种思维模式:不能偷懒,偷懒不能成大事。然而一味地恪守死方法、土办法,只会麻木地走前人走过的路,只因为“这条路有人走过,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一定能成功”。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假如这是通向成功最远最辛苦的一条路呢?假如这通向的是陷阱呢?更坏的可能,假如这是一条死路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是你,你会跟着大队走大路,还是另想办法?

有人想冒险,不跟着大队,而是尝试在另一个岔口拐弯。这时便会有“老者”指责:“没有人走过小路,你们别去,去了就是死路一条。快快快,跟着队伍走。”正是这些所谓的“老者”的话,使得大部分人放弃了走小路的想法,而剩下一些“固执”的人们消失在漫漫小路中。等到好不容易满头大汗地爬到成功的出口时,那些走小路的人们早已悠哉悠哉地在树荫下等着了。“这条小路是通向成功的捷径。我说的没错吧?”

是的,小路的前方永远是个未知数,不能妄下结论断定它就是一条死路。那些随大队谨慎地走着大路的人们,最后只能是碌碌终生;而那些家喻户晓的成功人士,往往就是敢于冒险另辟蹊径的人们。

我又想到了现在的信封封皮。一个纸制的小封套,封套正面剪出一个长方块,粘上一片透明的塑料纸,使人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在电报纸上的收件人姓名和地址。这是在当今社会中再常见不过的了。然而,这也是一位发明家“偷懒”的结果。

作为美国一家公司的打字员,吉雅朗已经干了十几年同样的工作:把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分别打在信封和信纸上。单调、乏味、永无休止的重复劳动使吉雅朗有些疲倦了。终于有一天,一个既巧妙又简单的“偷懒”设想在他的脑海里萌发了:如果我在信封上打收信人地址和姓名的地方剪一个小“天窗”,再贴上透明纸,不就可以节省一半的时间和精力了么?吉雅朗立即用空白信纸和信封做起了试验。几天后,吉雅朗把他的设计推广至全公司。善于接纳新思想新事物的美国人很快便认可了这种新技巧,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许多机关、公司和个人也都采用了吉雅朗发明的方式处理同类的信件。这就是我们今日常见的信封封皮。

这也是一个偷懒成就的发明。其实,“偷懒”的方法很简单:多思考,多尝试,多创新,不仅可能发明出新的产品,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偷懒也可以搞发明》这一则故事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做事要讲究方法,敢于创新,积极思考、尝试。我想古人如果看到这样的“偷懒”发明,也要换换“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说法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5
没读过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