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左丞相和右丞相有什么区别?各管何事?谁官大?(详细)

如题所述

根据宋朝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记载,“在南宋孝宗时期,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所谓右丞相,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称主相,所谓左丞相,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也称副相,基本上右丞相的官职大于左丞相。

左丞相与右丞相为同一级(丞相公:注意丞相公与副丞相公即御史大夫公不是同一级,丞相公高御史大夫公半级)左丞相与右丞相是同一级别下的两个职务,西汉建立初期,时尚右(即以右为尊),右丞相职务高于左丞相。

汉初以后,左丞相和右丞相并为一个职务--丞相。 此处的概念是:级别为“丞相公”,职务为“左丞相”,“右丞相”,“丞相”。由于文字的口语性和泛指性,以后的“丞相”往往泛指了职务和级别的两层意思,不严密但是比较通用和普及。

年代不同,左右尊卑也不同。南宋时右相大,北宋左相大,秦时左相大,汉朝右相大,明初左相大,清朝也是以左为尊,比如左督御史比右督大 。

唐朝时期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时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不常设,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期也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就废了。后来的皇帝考虑到繁重的事务实在忙不过来,就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渐渐的,这个职位越来越重要,大学士也就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朝是沿袭明朝的做法,直到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内阁基本成为闲职,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他不但把最高统治者的名称由天子改为皇帝,也把宰相改成了丞相,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丞相的官名。

汉朝的时候基本沿用了秦朝的丞相制度,不过为了防止丞相权利过大,有时候会设置左右丞相相互牵制。到了唐太宗时期丞相的权利则进一步被削弱。

扩展资料:

西汉废除相国官职以后,丞相的职责,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他负责管理军事大计或其他要务,并辅佐皇上处理国家大事。逢有机要事情皇帝召集公卿、二千石、博士共同在御前商议,避免专断。一般政务,则由丞相决定即可施行。皇帝有事,常向丞相咨询,丞相有时可封驳诏书,表示对皇帝命令持保留态度。

丞相具体职权是:任用官吏,或是向皇帝荐举人才;对于地方官的有考课和黜陟、诛赏的权力;主管律、令及有关刑狱事务;地方上若有暴动等事,丞相派属官前往镇压;在军事或边防方面也承担一定的责任;全国的计籍和各种图籍等档案都归丞相府保存。

西汉时御史大夫辅佐丞相,职掌大致相同,所以不少事务常由丞相、御史共同出面处置。

丞相之秩为万石,月俸之谷三百五十斛,钱六万。属官有长史二人,为丞相的助手。另有少史、征事等。又设西曹、东曹、奏曹、集曹、议曹等机构,分管官吏迁除、郡国事务、章奏谋议、征集租谷等事。

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置司直,专司刺举百官不法者,从而加强了丞相的监察职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丞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2

宋元丰改制,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左丞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右丞相。 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职权为首相。

南宋时以尚书左右仆射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

谁的职权大呢?左丞相是尚书省十门下省的职权,右丞相是尚书省 十 中书省的职权。中书省是拟订政策的,门下省是复核审定的,中书省的职权比门下省大。所以权归右相形成常态。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类似于今天的国务总理。按照文字上的含义,丞是副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县丞,就是古代的副县长;相也是副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傧相,就是陪伴新郎和新娘的人,新郎新娘不能办的事情就有他们去办,实际上就是新郎新娘的副手。所以丞相也是一个副手,谁的副手呢?皇帝的副手。

丞相又叫宰相,为什么叫宰相呢?原来古代贵族之家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祀,而祭祀时最重要的又在于宰杀牲畜,所以替贵族管家的叫宰。秦汉统一后,化家为国,代替皇帝管理国家的人就叫宰相。

以上就是丞相和宰相的由来,这是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的,非常有趣,也很通俗易懂。钱穆先生出身著名的无锡钱家,谙熟中国古代历史,他的作品深入浅出,属于大家之作。

在中国古代某些朝代,丞相有时还分左右两个。中国以右为尊,这种情况基本上以右丞相为高,左丞相次之;但朝代也个别有例外,以左丞相为尊,右丞相为副。

5人左丞相: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右丞相:徐达、杨宪、汪广洋、胡惟庸洪武元年,任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右丞相(虚衔);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后,任汪广洋为左丞相,杨宪为右丞相;汪广洋被杨宪排挤,遭其弹劾被贬,杨宪在与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的斗争中,败下阵来,被诛杀。汪广洋重新担任右丞相。三年后,汪广洋因在任期间无所作为,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胡惟庸先后出任右丞相、左丞相,洪武十年,朱元璋重新征召汪广洋为相,洪武十二年,汪广洋因欺君罪被杀,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谋反罪被杀,洪武十八年,徐达病逝,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受胡惟庸案牵连被杀。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20-07-16
你好年代不同,左右尊卑也不同。

旧时礼制习俗观念。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各代情况不一,考核史籍,情况如下:夏商周时,朝官尊左;燕饮、凶事、兵事尊右。战国时朝官尊左;军中尊右。秦尊左。汉代尊右。六朝朝官尊,燕饮尊右。唐宋明清尊左,元代尊右。一般在喜庆活动中,以左为贵,在凶伤吊唁中,以右为尊。《逸周书.武顺》:“天道尚 左,日月西移。”《左传.桓公八年》:“楚人上左”《史记.陈丞相世家》:“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每。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汉书.周昌传》:“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又,唐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按,唐代字位应以左为尊,此题中“左迁”指贬谪,乃用汉代习惯语,是以右为尊。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成新录.左右》:“科场:蒙古、色目人称右榜;汉人、南人称左榜。亦右为上也。”

《元史·百官志》载:“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蒙古人尚右,故丞相中以右丞相为尊。据《元史·仁宗纪三》载,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仁宗任命合散为右丞相,“合散言:‘故事丞相必用蒙古勋臣,合散回回人,不厌人望’,遂恳辞;制以宣徽使伯答沙为中书右丞相,合散为左丞相”。这段记载,说明了右丞相为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也证实了中书省之长只限于蒙人为之。
整理资料后结果如下:
夏、商、周、晋(包括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文官尊左,武将尊右。
秦、唐、宋、明:尊左。
汉、元、清(包括三国时期):尊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1-28
左丞相站皇帝左手边,右丞相站皇帝右手边,一般来说,右丞相官职比左丞相更大,左丞相又称副丞相,左右丞相都需臣服皇帝,统领百官。
第4个回答  2020-07-16
左丞相相当于现在的正总理,而右丞相相当于国家副总理
相似回答